《风雨思归程》

2018-12-18 01:41任子厚
寻根 2018年3期
关键词:邓州归程阿里山

任子厚

《风雨思归程》,它饱蘸着浓浓的中华深情,以清溪般的文笔叙述了360年间,台湾阿里山邹族与河南邓州“台湾村”之间的血脉渊源,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作者吴天玺是郑州台资企业协会副会长,父母原籍为河南信阳、开封,1949年到台湾。吴天玺在台湾出生,自幼父母给她讲了太多太多中原文化和故乡亲人的故事。1991年,她怀着对祖国大陆和故乡的眷念,随同父母回到河南创业、定居。涉猎邓州“台湾村”信息的第一时刻,她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热忱。于是,她穿梭于阿里山与邓州“台湾村”之间,开始了历时5年的探访、考证。

历史的真相渐渐完整起来:原来当年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旅里,有一位阿里山邹族的青年,名叫依那思罗,随郑成功部将黄廷到邓州屯垦。为报答黄廷的知遇之恩,践行“侍奉终生、马走人随”的诺言,依那思罗在邓州结婚生子。后来,他又随施琅将军的部队入台,带着两个儿子回到阿里山。部队返回大陆时,他的这两个孩子被奶奶留了下来。百年之后,其六世孙陈阿让又随捻军过邓州,他借机离队找到“台湾村”,与村里的陈道平等人一夜长叙,所说与邓州“台湾村”陈家代代相传,竟然惊人地一致。此后,两地便杳无音信。三百年来,“台湾村”有一首口口相传的葬歌:“爹呀(娘呀)!回去吧,返回故土,穿越大海,回到台湾,那里有阿里山,那里有日月潭,那是咱的家园。山也清,水也甜,列祖列宗盼团圆。”台湾阿里山的邹族人,也世代思念着在大陆的亲人。2009年12月18日,河南中原文化宝岛行巡访团一行三百多人共赴阿里山,举行拜祖认亲活动,两岸的高山族后代在离散360多年后又聚首在一起。此情只当人间有,长歌感天动地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离散、思念、寻根、团聚,这是贯穿中华民族根脉的永恒主题,是一种无比伟大的精神力量。我们无时不在思念着去台同胞,他们也像吴女士一样深情地思念故乡。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有1亿多人。河南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3000多年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河南是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70%的姓氏发源于河南。河南物产丰饶,是重要的经济大省,商机无限。目前,豫台经贸已达168亿美元,在豫台商投资项目达2002家,累积利用台资100亿美元,政府也制定了保护台商权益的法规,豫台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的前景十分广阔。

兩岸在经历60年隔绝之后,豫台交流相当热络,许多台胞回到河南投资置业,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屈辱,帝国主义、殖民者在祖国大地上留下了累累血债!如今完成两岸的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历经磨难的中华子孙,也应该有这种智慧!

吴天玺女士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她不仅仅怀着浓浓的中华情、孜孜不倦地为两岸高山族的认亲团聚奔波、甘做奉献,而且当她看到“台独”分裂、“去中国化”的恶浪在岛内甚器尘上时,她就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这件事与中华民族的团结联系起来,她的感情有了新的升华。火热的激情在她心中燃烧。她把这段血脉情缘写成了18万言的书,定名为《风雨思归程》,2009年在台湾用简体字出版。她的行为,对于两岸高山族的认亲、归宗和两岸和平统一都功德无量。2005年7月,邓州“台湾村”村民们做了一件精美的玉雕摆件放在吴天玺女士的案头,上面描绘了亲人团聚那一刻的动人场景,并刻诗一首:

两岸邹陈百年离,

世代相盼悲伤泣。

路遥屏障谒亲难,

徒涉达帮觅族迹。

连接亲缘甚称奇,

族人闻声皆欢喜。

无私奉献德可歌,

汗洒两岸为统一!

这本书以邓州“台湾村”、阿里山高山族后裔的寻亲思归和吴天玺一家思归返乡为架构,展开叙述,娓娓道来,使人读起来像看电视剧一样,有很强的可读性,艺术上也是成功的,我想读者也会喜欢这本书的。我相信,这本《风雨思归程》一定会在增强两岸的亲情、促进两岸的往来汇合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邓州归程阿里山
王旭东
落叶吟
元好问诗歌通释三则(七)
云雾中的阿里山
留守媳妇
泼墨寄深情 勉励新雷锋
桃花潭
阿里山
略谈宋代南阳文化
庞振坤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