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研究

2018-12-18 07:03张宝强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冰雪运动传统

张宝强

(咸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优秀民族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为系统、深入研究和传播传统冰雪运动文化提供了机遇。本文对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的概念、主要内容以及基本特征进行探讨,为提升冰雪运动文化内涵,发展冰雪运动产业,传承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理论借鉴。

1 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包括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冰雪上各种活动器械、设施,在冰雪上开展的各种游戏、习俗,以及由此形成的规则、制度和相应的观念、思想等,不包括从国外传播进来的近现代冰雪运动项目和设施。

2 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的主要内容

传统冰雪运动文化主要包括古代冰雪运动文化、近现代民族传统冰雪游戏、冰雪运动习俗等三部分内容。

2.1 中国古代冰雪运动文化

2.1.1 雪上运动文化

据国内及部分国外学者的研究,截至目前,中国最早记载雪上活动的资料出自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山海经》。据《山海经》卷十八记载:“有钉灵之国,其民从膝以下有毛。马蹄善走。”学者认为,“钉灵之国”在新疆阿勒泰地区,“膝下有毛”是说他们穿着类似于一种毛朝外的长筒皮革鞋子,“马蹄”即脚穿的滑雪器具。[1]

隋唐时期,滑雪活动多用于狩猎、行军、游戏等。唐代杜荀鹤的诗句“野老祷神鸦噪庙,猎人冲雪鹿惊林”(《送僧赴黄山沐汤泉兼参禅宗长老》)描写了雪中打猎的情景。当时在雪天也行军打仗,据《太平御览·兵部》记载,唐代“贞观中,苏定方率兵讨突厥。贺鲁大雪,平地二尺”,苏定方“勒兵凌雪,昼夜兼进,所经收其人众。”[2]

宋代时的雪上活动以赏雪、玩雪为主。宋人吴自牧《梦粱录》卷六记载:“豪贵之家,如天降瑞雪,则开筵饮宴,塑雪狮,装雪山,以会亲朋,浅斟低唱,倚玉偎香,或乘骑出湖边,看湖山雪景,瑶林琼树,翠峰似玉,画亦不如。诗人才子,遇此景则以腊雪煎茶,吟诗咏曲,更唱迭和。”[3]描写了当时临安人赏雪、玩雪、宴饮、吟诗的情景。

元明时期,文献所反映的雪中活动依然以赏雪为主。元人张国宾的《相国寺公孙合汗衫》杂剧以赏雪开端,其中张员外一曲《混江龙》专门描述了雪景之美。明代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一书中记述了自己和朋友在冬季赏雪、玩雪的过程:“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4]“马小卿、潘小妃”玩的是一种滚雪、滚冰之类的游戏。

到清代,出现了有关戏雪活动的记载。宫中每逢冬日下雪,皇帝和后妃们常在养心殿嬉戏、作诗。清人吴振棫《养吉斋丛录》中云:“冬日得雪,每于养心殿庭中堆成狮、象,志喜兆丰,常邀宸咏。乾隆壬申、乙酉,以雪狮、雪象联句。嘉庆戊寅,又堆为卧马二,东西分列,有与内廷翰林联句诗。”[5]可见,玩雪塑、吟诗句是古人无比高雅的一项雪上活动。

2.1.2 冰上运动文化

据史料显示,至少在唐代,北方民族已在冰上进行狩猎活动。《新唐书》记载:“拔野古一曰拔野固,或为拔曳固,漫散碛北,地千里……俗嗜猎射,少耕获,乘木逐鹿冰上……”[6]说的是当时脚踩着木质器具滑行,在冰上打猎。

宋代已有冰上运输工具——“凌床”。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信安、沧景之间……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谓之凌床。”[7]另据《江邻几杂志》记载:“雄、霸沿边塘泊,冬月载蒲苇,悉用凌床,官员亦乘之。”[8]宋朝时,女真族在黑龙江地区建立的金,也有冰上活动的记载。据说1114年冬金太祖阿骨打攻打辽国时,看到小孩子足蹬乌拉滑子在冰面上飞驰,受到启发,决定让3 000多士兵穿上乌拉滑子,奇袭宾州城,结果一举拿下。“乌拉滑子”是一种在乌拉鞋底加上滑条或绑上木板,用双手持杖在冰上滑行的简单器具。[9]

元代时出现了以狗为役力的冰上交通工具——“站车”。元代在东北设有“狗站”(驿站的一种)。[10]《南村辍耕录》载:“高丽以北名别十八,华言连五城也……其地极寒,海亦冰……征东行省每岁委官至奴儿干给散囚粮,须用站车,每车以四狗挽之。”[11]“站车”又叫“狗车”,类似现在的狗拉雪橇。

到了明朝时期,“凌床”又称为“拖床”,成为宫廷、民间中开展的一项冰上活动。据明人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是河(指护城河)也……至冬冰冻,可拖床。以木板上加交床或藁荐,一人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如飞,积雪残云,点缀如画。世庙晚年尚玄修,多居西内。嘉靖壬寅正月十六日,皇太子自宫中往见,绝河冰而过。”“藁荐”即草垫,皇家子弟乘坐冰床往来于冰上。该书接着写到:“每于河冰冻后,近京贫民于皇城内外,凡有冰处,拉拖床以糊口。遇雪满林皋,坐拖床者艳素杂遝,交拉如织,亦有兴豪乘醉,而频往来者。”[12]可见,冰床对富贵者而言是一种娱乐工具,对贫苦百姓来说就成了一种谋生的器具。

到了清代,特别是乾隆时期宫廷冰嬉大典的举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冰雪运动文化达到高峰。清代的冰嬉形式多样,技艺精湛,其基本形式,[13]具体见表1。

从上述来看,中国古代冰雪运动文化中,冰上活动较为活跃,形式多样;雪上活动除赏雪、戏雪以外,其他活动记述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冰雪运动文化的不平衡性。

2.2 民族传统冰雪游戏

近现代,许多民族中还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统冰雪游戏。根据唐云松、贾春佳等人研究成果分析、汇总民族传统冰雪游戏的分布情况,[14-15]见表2。

这些传统冰雪活动,主要存在于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最常见的形式是滑冰、雪橇、爬犁、冰陀螺等。同时,各民族又拥有独具本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冰雪活动形式,如满族的冰上摔跤、蒙古族的驯鹿拉雪橇、鄂伦春族的皮爬犁、赫哲族的推冰磨等。玩冰磨是一种在冰上推磨的游戏。在冰上竖一根柱子作为磨心,在其上钻一个空。再找一根横木,把横木穿入磨心的孔中。游戏时,使横木长的一端着地,系上一个冰爬犁,坐上人。横木短的一端叫磨把,孩子们推磨把,则横木一端的冰爬犁开始转动,用力越大,冰爬犁转动越快。[16]

表1 清代冰嬉的基本形式

表2 我国部分民族传统冰雪游戏

中国近现代冰雪游戏,充满了民族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是传统冰雪运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民间冰雪运动习俗

脱胎于原始生产、生活的冰雪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融于人们的生活,演变成民族的生存习惯,甚至定型为一种民俗事项。根据对调查资料和部分学者研究成果的分析,从古代到现在,我国与冰雪运动相关的民俗主要有萨满教雪祭、查干淖尔冬捕、轱辘冰、雪地走以及背冰亮膘等。具体情况见表3。

上述这些民间冰雪习俗,和其他民俗相类似,大都具有祛病禳疫、祈求丰收、盼望平安、借机欢娱等功能。它们既是一种民俗文化,也是一种有别于西方的独特的冰雪运动文化。

3 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的基本特征

冰雪运动是全世界具备冰雪环境国家普遍开展的一项体育活动。与世界冰雪运动文化相比较,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既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也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

3.1 环境特征——地域性和季节性

冰雪运动文化一般产生于具备天寒地冻、冰天雪地等条件的地区,存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同时,离不开当地勤劳、智慧的人民与严酷自然条件的艰苦抗争。这一切为冰雪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表3 中国部分民间冰雪运动习俗

形成冰雪文化最主要的自然条件,就是寒冷的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从地域上看,地球的南北两极、东北亚次大陆、欧洲北部、北美洲北部都是严寒和冰雪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的许多国家,在冬季都开展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冰雪文化活动。中国能够形成有效降雪并能为社会提供服务,稳定面积可达到420万km2以上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内蒙古东部和北部、新疆北部和西部,以及青藏高原等区域。而华北和中原地区的冰雪运动由于受到天气的影响,多以冰上各种运动为主。[15]严寒气候下的冰雪世界,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增添诸多挑战的同时,也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冰雪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动力。[17]中国季风气候十分鲜明,气候变化复杂多样,冰嬉、冰雪游戏、冰雪民俗等冰雪运动文化受自然环境限制,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特征。

3.2 民族特征——民族性和民俗性

在北方地区生活的人们,逐渐适应了冰雪环境,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冰雪文化。如前所述,少数民族如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锡伯族等,在冬季多从事滑冰、滑雪、打冰嘎等活动,擅长使用雪橇、爬犁等工具。许多民族还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特色性的冰雪活动,如满族的打滑挞、蒙古族的雪地博克、赫哲族的推冰磨、鄂伦春族的皮爬犁等。

一些少数民族及部分汉族,在历史上和现在还存在许多与冰雪运动相关的习俗,如上文所述的萨满教雪祭、查干淖尔冬捕、轱辘冰、雪地走、背冰亮膘等。另外,部分民族还有独具特色的冰雪节日,如鄂伦春人冬季狂欢节“伊萨仁”、蒙古族冬季那达慕大会等。[15]这些活动都是珍贵的民俗事项,也是一类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出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的民俗性特征。

3.3 文化特征——娱乐性和技巧性

游戏、娱乐是人类的本能之一。人在饱食食物、条件具备的时候,会进行各种无意识的嬉戏,这是在动物生理机制驱动下的“娱乐原欲”。[18]漫长的冬季,在大雪、结冰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把冰雪活动当成一种娱乐的手段。如“水南水北雪纷纷,雪里欢游莫厌频”(白居易《洛下雪中频与刘李二宾客宴集》)、“瑞雪缤纷感上天,堆狮挂象戏阶前”(颜缉祜《汴京宫词》)等诗句,《弘历雪景行乐图》、《紫光阁赐宴图》等画作,揭示了古人在雪地、冰上进行赏雪、嬉戏、娱乐的情景。

中国古代的冰雪运动技艺达到较高水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技巧性特征。如前所述,乾隆时宫廷画家张为邦等人绘制的《冰嬉图》,描绘了当时流行的双飞燕、金鸡独立、哪吒探海等花样滑冰造型,以及弄幡、缘竿、耍刀等冰上杂技,具有高超的技巧性。同时,民间涌现了众多冰上运动好手,创造出一些独具一格的冰上技艺,如乾隆、嘉庆时期青年人海英的“倒流”技术;苗族青年喜桂的“燕子三点水”高难动作;道光、咸丰年间尚星阶的“骑马式”滑冰技术;杨二立的“撞天钟”滑冰技巧等,[19]无不体现古人高超、精湛的冰雪运动技艺。

3.4 现实特征——濒危性和紧迫性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世界体育文化是以西方的竞技体育文化为主导,东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影响下艰难地维持与发展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地压缩,一些边缘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步走向消亡。

冰雪是寒冷地区独特的物质形态,同时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珍奇、最绚烂的资源之一。[20]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是文化遗产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全球化、市场化的纵深发展,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的转变,加之有的地方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致使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物遭到破坏,特别是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慢慢消失。例如,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的典型代表——“冰嬉”,目前主要存在于古籍、古画中;诸如“萨满教雪祭”“轱辘冰”“走百病”等冰雪民俗,已经或即将消亡;少数民族的“打滑挞”“推冰磨”“玩跳冰”等冰雪游戏,逐渐沦为儿时的记忆。可见,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遇到了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在全球化、市场化进程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维护文化安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共识。[21]

4 结语

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是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筹备和举办北京冬奥会的历史时刻,应该讲好中国冰雪故事,发掘冰雪运动的文化内涵,展示中国冰雪运动的独特魅力,丰富冬季奥林匹克文化,为提升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冰雪运动传统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