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蛛网区位理论的西安市发展路径选择

2018-12-18 07:03陈宝群吕玉芳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西安科技发展

陈宝群,吕玉芳

(陕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西安是我国第三个在国家层面上布局的国际化大都市,是全国第九个国家中心城市,具有享誉世界的旅游观光资源,其科技教育资源位于我国前列,西安是沟通我国东西部地区的重要枢纽,也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沿线城市[1]。近年来,西安经济加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经济结构也逐步优化。但西安在经济发展上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经济总量与其重要的经济地位不相符。本文以蛛网区位理论为研究框架,通过分析西安的区位以及与外部的区域联系,根据其自身发展现状及区域优势,为西安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合理可行的现实路径。

1 蛛网区位理论

1.1 区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区位理论是从考虑“一定的经济活动为何会在一定的地方出现”这一基本问题开始的[2]。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产生了一些经典的区位理论。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农业区位论,得到了杜能圈的概念。1909年,德国的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论,认为运费、劳动费、聚集(分散)对工业区位具有决定性作用,其理论为近代工业区位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1933年,克里斯泰勒提出了中心地理论,演绎了中心地理论模型,揭示了城镇的等级、职能和在空间中的分布关系。古典区位论运用了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一般经济学所忽视的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是一种在微观层次上揭示市场经济中资源空间配置规律的理论[3]。他们主要对生产地的区位进行研究,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研究过程中对宏观的地理区位重视不够。

1.2 蛛网区位理论

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条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不仅达到了当时人们茶马交换的目的,还促进了两地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茶马古道的基干路线主要位于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境内,其外延可以辐射到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国外则可以直接到达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和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和泰国,再向外围扩展可延伸到南亚、东南亚和西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4]。

我国古代另一条著名的经济沟通要道就是丝绸之路,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丝绸之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这两条具有重要意义的古代贸易通道,不仅为当时的经济带来了发展,也给我们当代人在对外经济交流上带来了借鉴意义。

蛛网区位理论正是在古代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基础上,结合当今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总结提出的。蛛网区位理论强调以城市为结点,以交通为通道,构建区域联系,增强经济发展。蛛网区位理论包括结点、通道和空洞3个理论要素。结点指一定区域范围乃至全球范围的重要城市,以西安城市经济发展而言,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和纽约、华盛顿等国外城市都被描述为节点;通道是研究区域与外部的联系方式,这种联系既可以是交通上的联系,也可以是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关联;空洞指缺乏城市中心地或者城市中心地作用不强并且又远离交通干线的区域,是该理论研究关注的重点区域。蛛网区位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该与外部世界建立紧密的区域联系,并根据自身区域优势找出正确的发展路径。

传统区位理论主要研究城市或者商业规划以及某个企业生产地的选址,而蛛网区位理论关注区域之间的空间关系,从宏观视野对某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合理定位与规划。方远平等结合所建立的服务业区位理论体系,提出了服务业区位的实证研究框架[5],蛛网区位理论依然关注地理空间这一传统区位理论研究课题。简单地说,传统区位理论研究微观区位,蛛网区位理论研究宏观区位。刘志红等关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区域经济效应与影响机制研究[6],给区域与外部联系的必要性确定了充分的事实依据。

2 西安市城市定位与发展概况

2.1 西部的“桥头堡”

西安作为陕西的省会城市,是陕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关中平原的中部,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西安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其南北约宽116 km,东西约长204 km。西安市辖区总面积为10 096.81 km2,其中市区面积为3 866.24 km2。

近年来,西安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6年西安市的GDP为6 282.65亿元(表1),增长率为8.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232.01亿元,第二产业为2 200.36亿元,第三产业为3 850.28亿元,分别占GDP的3.69%、35.02%和61.26%,人均生产总值为71 647元,约为2010年的两倍。西安一直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发展的龙头,而且在整个西部地区经济总量仅次于重庆和成都,位居第三(表1)。扎实的经济基础,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深厚的人文历史,使之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西部地区的旅游、金融、商贸物流中心。而且西安地处我国中西部结合地带,是沟通中西部的桥梁,西部地区的交通、信息枢纽。

虽然西安的经济总量低于成都和重庆,但是,在高科技生产方面,西安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西安的科研力量与研发能力较强,尤其是在航天航空领域,科技水平较高[7]。西安作为我国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古都,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我国西部地区占有重要优势。

2.2 西安市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正在加速奔跑。西安的地区生产总值差不多每5年翻一番,从1985年到2015年,GDP总量涨了100倍(图1)。2017年,西安的GDP达到了7 469.85亿元,在全国城市的GDP排行榜上位于第21位。西安产业发展不断向高端化方向迈进。西安作为我国主要的科研工业基地,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近些年西安的专利申请量大概每两年翻一番。2016年的专利申请量达到4.6万件,授权专利数达3.8万件,专利授权率达到了83%。

近几年,西安的生产总值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西安的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经济总量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差甚远,就连与西部的成都、重庆地区都有很大的差距(图2)。从2016年的经济总量看,西安经济总量6 257.18亿元,是上海的22.3%、北京的24.5%、重庆的35.4%、成都的51.6%。而且西安的经济外向性不足,2016年,重庆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13.42亿美元,西安实际利用外资还不到重庆的一半,与北京、上海等地的差距更大。

表1 西部地区主要城市生产总值比较

图1 西安市生产总值

图2 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比较

公路方面,西安拥有西北地区最为发达和繁忙的公路交通体系。目前,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形放射状物流通道已逐步形成。“米”字形物流通道的主骨架有:沟通我国东西部并成为亚欧大陆桥组成部分的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及其铁路并行线;沟通华北与西南的北京至成都、昆明的高速公路;沟通华东、中南与西北的上海、合肥、武汉至银川的高速公路;包头经西安至北海的高速公路及与其并行的铁路。这些线路均交会于西安,构成陕西“米”字形放射状公路交通网络体系。

铁路方面,西安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城市。按照2005年铁道部通过的5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西安是中国6大铁路枢纽城市之一。除此之外,西安也是中国18个集装箱中心站之一和11个大型编组站之一。目前,陕西省的西康铁路、神延铁路和西延铁路形成纵贯全省南北的铁路大通道,初步形成了两纵五横四个枢纽的铁路网络格局。

航空方面,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陕西省唯一的国际空港,是国内6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4]。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年可飞行量24万架次,年货物周转量达4 800万t;旅客年吞吐量能达到600万人次左右,货运年吞吐量能达到600万t以上。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近年来与国内外24家航空公司建立了航空业务往来,开辟了多条通往国内外各城市的航线,其中包括通往国内58个城市的76条航线及通往国际26个城市25条航线。到2016年,咸阳国际机场已拥有民航航线条数313条,国际航线46条。

西安作为西部的“桥头堡”,在全国也有重要的地位。西安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在2009年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将西安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2017年,西安正式获批成为我国第九个国家中心城市。西安的综合城市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从2009年的30名提到了2017年的20名。西安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2.3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西安旅游业

西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文化之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作为中国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西安旅游收入持续增长。2017年,旅游业的总收入就达了1 633.30亿元,实现了34.6%的增长率。2017年的旅游总收入达到了2000年的8倍之多。西安作为国际旅游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是人文传统、东西文明和现代文化的一个叠加交汇。在2009年中国十大品牌城市排行榜中,西安就以“历史古都,东方罗马”的美誉赢得第四名。西安的国际旅游收入快速增长,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1亿元,到2013年,已经突破了60亿元(图3),而且其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在2013年,西安接待国际游客121.11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64.1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6.66%,占旅游总收入的8%。

图3 西安国际旅游收入

近年来随着开放力度不断加大,西安国际合作不断加强,实际利用外资逐年增加。2016年,西安利用外资签订协议项目72个,实际利用外资为45.05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了12.4%,进出口总值达1 829.94亿美元。而且西安还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最大的中心城市,“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欧亚经济论坛和丝绸之路博览会在西安举行,使西安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要交流合作平台。西安在亚欧合作交流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3 基于蛛网区位理论的西安发展路径选择

3.1 区域优势

西安在科教资源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是我国高等院校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西安市有普通高等院校63所,其中211工程院校7所,仅次于北京(26所)、上海(10所)、南京(8所),985工程院校2所。市级以上科研机构672家。2016年,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就达到了83.1万人。《2017年中国城市硬科技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在选取的24个观察城市中,西安的硬科技发展综合指数排名第六,科技产业化潜力指数排名第三,科技产出及应用指数排名第六。西安的综合科技实力位于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发达。西安另一个突出的优势是旅游业,西安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而且旅游收入也在不断增加。

西安的区域优势主要体现在科技和旅游资源方面。在产值上,2016年西安的旅游总收入为1 213.81亿元,占GDP总量的19%,而其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1 603.18亿元,占GDP比重的25%。西安的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2014年是1 061.07亿元,2015年为1 269.39亿元,2016年为1 603.18亿元,增长率分别为19.6%和26.3%。说明西安的高技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更高,而且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应从依靠资源、廉价劳动力转向依靠知识、技术进步。而旅游业作为一种资源优势,其发展及其经济贡献率是有限的。同时,在旅游方面,西安与北京、洛阳等城市都存在竞争关系。所以应重点发挥西安的科技优势,让科技创新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同时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让文化产业助推经济发展。根据西安的科技创新地位,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先行先试优惠政策的作用,利用西安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进一步集中力量提升创新能力,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作用,重点发展西安的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创新型省份,提升国际核心竞争力。如今科技创新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西安更应该借助在科技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的功能,推动经济发展。

3.2 西安城市发展的创新实力

3.2.1 雄厚的科技实力

西安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西安是西部地区人才最为集聚的区域,汇集了各类人才49万人,科技活动人才超过全省的1/3,其中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和“千人计划”专家53人。近年来,其科技活动人员呈现稳中有增的趋势。西安的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不断增加,经费内部支出力度也不断加大(表2)。到2016年,西安的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就已经达到了39 593项,经费支出325.56亿元,占GDP的5.18%,说明西安对科技发展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创新活力也逐渐增强。

近年来西安科技成果显著。从2012年到2016年,西安的专利授权量实现大幅度增长(表2)。到2016年,累计授权专利15万余件。“十二五”期间,西安高新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9.85亿美元,年均增长22.9%,高出GDP增速7个百分点;累计利用内资2 827.91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3.6%。

西安高新区属于我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四位,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则更加突出,位居第三,西安高新区还是西安科技创新的主要集聚地。西安高新区在全国改革开放、科技创新、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西部开发中发挥了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对西安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开拓创新、带动引领作用[8]。目前,西安高新区累计注册企业超过5万家,引进外资企业201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98家,2016年,西安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 034个。除了三星、因特尔、华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外,近年来吉利、阿里巴巴、腾讯等也落户西安。西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四大主导产业和通讯、光伏与半导体照明、电子设备与能源技术、电子元器件、汽车、软件与服务外包、生物制药、创新型服务业八大产业集群[9]。

3.2.2 科技创新发展尚有不足

西安虽然科技资源丰富,科技实力较强,但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用于科研的投入较少。2016年,西安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325.56亿元,占GDP的5.18%,而北京和上海的经费内部支出分别为1 484.58亿元、1 049.32亿元,分别占GDP的5.78%、3.72%,与北京、上海等地区相比,西安科研投入明显较少,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在人才方面,虽然人才数量较多,但缺乏世界一流科技人才和熟悉国际管理规划的高端经营管理人才。激励人才进入市场、进入企业创业还存在很多政策障碍。

科技成果显著,但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较弱。西安虽然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但科技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2016年,西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2 416项,销售收入732.53亿元;同年上海新产品开发15 046项,销售收入9 033.48亿元。这说明西安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依然较弱,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仍然较低。而且西安在体制创新上,与东部地区相比也明显滞后。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但缺乏龙头企业。虽然产业数量众多,但高端产业占比较低。在国家高新区中,西安高新区拥有瞪羚企业数量48家,排名第11,远远低于北京中关村的535家。多数产品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不高,国内、国际市场的开拓还不够,企业“走出去”也存在明显不足。

3.3 西安市创新发展的主要路径

3.3.1 创新发展的制度创新

坚持创新制度,以西安高新区为核心,将西安建设为国际设计之都,以坚持制度创新为前提,扫除制度对科技创新的障碍。充分发挥西安科技大市场的作用,加强信息、资源沟通,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企业,使其起到引领的作用。高素质的劳动力和高水平大学是区域创新的一个必要条件。世界上著名的科技园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具有高水平研究能力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全球创新中心的硅谷,就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以及众多的专业院校为其提供人才支撑,北京中关村的发展也离不开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的资源环境。西安应该借鉴其经验,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提升高校院所的创新能力。

表2 西安市2012—2016年科技活动情况

3.3.2 创新发展的体制创新

西安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是缺乏高端人才,应加快实施人才优先战略,以人才为根本激发创新活力。采取培育、引进、激励并举的措施,完善相关保障措施及相关政策,增加对海内外高端人才吸引力。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以人才高地打造创新高地。

西安在企业壮大自身的基础上,应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10]。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通过在国内外举办一些专业化高端产业发展论坛,增强与全球其他企业的交流,吸引相关企业、院所、高校等与西安进行协同创新合作。主动参与全球的研发分工,加强和中亚、欧洲的科技园区和境外经济合作区的合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利用西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地位及科技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园区联盟的纽带作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境外产业园,激发园区发展新动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把西安自创区建成“一带一路”沿线的创新中心。

3.3.3 创新发展的产业创新

产业创新方面,西安应率先发展新兴高端产业。重点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八大产业集群。利用西安在3D打印方面的突出地位,依托铂力特等龙头企业,建设3D打印产业链,保持在3D打印上的领先地位。打造半导体产业链,发展智能终端、光伏发电、集成电路等优势产业,形成技术领先、竞争有力的产业集群。扩大下一代汽车、能源装备和创新型服务业三大特色产业发展规模,突出区域特色。强化半导体、生物医药、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等千亿元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增强其在全球的影响力及竞争力。占据先进制造业制高点,以智能制造为方向,形成汽车制造、能源装备、信息技术、特种装备的研发和制造产业链。目前,西安与腾讯在移动支付、智慧城市、双创小镇、大数据平台、互联网+扶贫、西安交警、互联网+医疗、大数据可视交互系统、空港新城等9个方面展开合作。随着西安与腾讯持续深入合作[9],将积极引入更多的“互联网+”能力,结合西安自身特色,加速推进在医疗、商业、教育、政务、民生、交通出行、金融等领域的全面升级,成为丝路首个移动支付智慧城市。

猜你喜欢
西安科技发展
西安2021
Oh 西安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