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综合线损分析系统的线损全过程管理

2018-12-18 10:55吴向阳
关键词:台区电量精细化

宁 红, 罗 裕, 吴向阳

(国网合肥供电公司, 安徽 合肥 230022)

一、引言

线损率是电力系统的一个综合性经济、技术指标[1],是电网经济运行管理水平和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反映,是供电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技术指标。同时,线损管理涉及面广、跨度较大,又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技术性很强的综合性工作。作为供电企业,线损管理水平的高低、特别是低压线损率指标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业绩,应予以高度重视[2]。努力降低线损是供电企业降低供电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供电公司的客观需要。

随着线损精细化管理的不断加强,对线损管理的要求已由传统的月度定期汇总统计转变为对线损及其各类基础数据的准实时监控与分析,将线损管理作为推动提高电网公司综合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相关与电网运行及电能量计算的采集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如:生产系统、营销系统、电能量采集系统、负荷控制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配网线损系统等,积累了丰富和相对完整的线损计算所需数据。随着智能电网项目的不断推进,用户侧信息采集将逐步扩大其应用面。电量自动化采集系统的覆盖面及应用程度的不断深入,自动化与信息化的不断融合,都为线损管理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基础数据。

在明确线损工作的管理思路和管控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系统的建设,在线损管理经验与业务模式上具备了良好的可行性。

二、线损全过程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一)主要内涵

结合线损管理现状,确定线损工作的管理思路和管控方法,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以在线数据为依据,建立上下协同统一的基于动态数据的电量和线损管理,全面推行线损管理的精益化、规范化,为线损管理提供开放透明的线损信息化环境[3]。

根据线损管理的相关规范要求和系统建设思路,立足相关系统建设应用现状,统筹规划,提出采用一体化的面向线损管理主题的思想,通过集成线损基础数据(包括设备台帐及参数、实时采集数据)、提升采集系统数据质量、建立线损相关的能量节点的能量和线损数据主题、整合线损应用功能[3](理论与统计一体化线损统计、电量管理与线损分析)、结合各类基础数据实际状况建立柔性数据接入应用等技术手段,建立统一的以近实时数据为基础的准实时动态电量和线损分析系统,系统、全面、透明、动态地计算、分析和展现各类电量和线损指标及相关信息[3],并将线损指标完成逐层落实到各项基础数据,建立全范围开放、透明的线损管理环境,细化统计单元与分析及分析的可追溯,逐步提高数据计算和分析的近实时能力。

(二)主要特征

1.整合利用现有相关管理系统

在数据整合集成基础上,利用实时数据库技术实现对孤立的SCADA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简称用采系统)、负荷控制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4]、电量采集系统等实时采集数据的集成;设备台帐数据方面,建立包含能量节点的所有设备台帐主数据,并建立主数据与各采集系统台帐的对照;电力客户数据方面,以营销系统作为主数据源。最终建立起支持综合线损分析的完整稳固的线损管理主题数据基础,同时通过线损应用反过来推动各采集系统与营销系统的数据完善[3]。

2.实现线损精细化全过程管理

通过集成线损基础数据(包括设备台帐及参数、实时采集数据)、提升采集系统数据质量、建立能量节点的线损数据主题数据库、整合线损应用功能[3](理论与统计一体化线损统计、电量管理与线损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主网理论线损、主配网四分统计线损分析应用,适应运行方式变化、基础数据差异等多种实际现状,适应线损管理日益精细化要求,使各级管理者能够动态、准实时地掌握企业各级供用电量、线损状况,推动各项基础工作和数据改进完善,有效支撑线损管理从传统的“事后统计”转变为“及时掌握、追溯分析、推动改进”的精细化管理要求。

三、线损全过程管理的内容和做法

(一)构建线损管理系统

系统主要依托综合数据平台中的主数据管理、采集系统电量指数、能量节点的电量主题域和线损主题域,进行全方位的电量分析、主网损耗分析、配网损耗分析[3]。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基础资料管理。提供线损基础资料管理与维护功能,用于完成由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提供的变电站、线路、台区的资料新建和变更,同时也为业扩提供变电站、线路、台区基础信息;主要包括变电站信息维护、台区信息维护、线路信息维护、用采流程。

(2)考核单元管理。提供线路(台区)对应考核单元查询、未定义对象查询、定义考核单元、定义考核计量点、启用、信用考核单元功能;主要包括基本考核单元维护与组合考核单元维护[3]。

(3)主网运行方式管理。支持主网线损计算公式的结构、版本、计算方案和计算周期的动态配置,可适应主网运行方式的变化,实现主网线损计算的动态性。

(4)考核电量管理。实时整合各采集系统能量节点电量数据,为线损基础数据做好准备,分计量点电量获取、用户用电量获取、电量调整及电量录入四个部分。

(5)线损统计查询。提供分层、分压、分线、分台、互供线路及互供台区线损率计算;支持任意线路、台区组合构成的组合考核单元线损计算;支持配网分线以日为单位的动态线损计算。

(6)统计报表。可按月进行分层、分压、分线、分台线损统计,并生成相应报表。

(7)信息查询。提供台帐信息、用采信息、线损统计信息、电量信息、指数信息、采集率等信息查询功能。

(8)线损分析。提供一般线路按公用台区台数、电量以及高压用户数、电量,并给出同比、环比分析;提供典型线路按月的用户情况、电量情况及同比、环比分析;提供典型台区按月的公用台区台数、电量以及高压用户数、电量,并给出同比、环比分析[3]。

(9)日志查询。实现数据接入日志、数据服务监控日志的查询。

(10)权限管理。实现部门、人员、角色、任务数据的维护,实现人员与任务的权限分配。

系统要求安全可靠,适应性强。坚持构件化及松耦合技术路线,基于标准接口组件提供数据交换手段,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入和数据访问规范,充分保证能量与线损主题数据结构的稳定性,实现线损管理主题数据同接入数据源及上层应用的松耦合,保障系统的独立性,最大程度上降低当关联升级更换时对线损系统的影响[3]。

各类电量采集系统数据接口符合控制区和非控制区物理隔离基础上的数据访问与发布安全性要求。按照等级保护要求,确保软件和数据存储的安全性,系统关键信息具备安全备份和容灾机制。系统物理架构图如下图。

(二)线损全过程管理的主要做法

1.集成应用电量和线损主题数据

以设备台帐数据为标准,建立与各采集系统台帐的对应关系;以营销系统作为主数据源维护用电客户信息,利用实时数据库实现对孤立的SCADA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负荷控制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变电站电量采集系统等实时采集数据的集成[3]。

2.开展线损计算与分析,指导线损管理

开展主网理论线损,主配网分层、分压、分线、分台的综合统计线损计算分析。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掌握电网设备运行负载状况、线损的构成与损耗状况,找到造成电网电能损耗的敏感因素,为降低线损提供理论依据。多数供电企业的损耗主要是配网的损耗,控制配网损耗是节能降损的工作重点,必须把每条10kV线路和每个0.4kV台区线损承包到班组或个人,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这样才能有效避免配网电量的跑、冒、滴、漏。

3.监控与改进基础数据

研究数据质量监控工具,集成各自动化系统数据实时电量数据和台帐数据,实现对线损计算基础数据的实时分析,及时发现缺失数据、异常数据,对线损计算依赖的基础数据进行全面监控,对异常数据和缺失数据进行及时发现并通过短信等方式通知相关数据管理人员进行数据修补,通过数据修补提高线损计算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

四、实施效果

基于动态综合线损分析系统,开展主配网一体化线损实时、动态计算,提高了线损计算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实现线损从传统的“事后统计”转变为“及时掌握、追溯分析、推动改进”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1)降低了线损计算人力成本,提高了统计计算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各类电量自动化采集数据,提高线损计算统计效率,大大降低了线损计算的难度及人力成本。

(2)提高了线损管理精细化水平,线损计算层次灵活、细致。支持任意线路、台区组合构成的组合考核单元线损计算;通过分析管理考核单元的线损率,将线损指标逐级分解,把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实现了配网线损的精细化管理。

(3)提高了线损管理工作质量,改善了线损管理现状。统一线损计算统计口径,建立线损透明化管理环境,提高线损计算统计工作质量,实施线损信息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有效推动线损管理各项工作。给降损增效工作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线损率逐步下降,线损率水平和波动情况均有较大改善。

(4)改善了各项基础工作质量。通过对动态线损分析系统的深化应用和数据质量监控,反映各类基础信息管理水平,完善了各类基础信息管理系统。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动态综合线损分析系统的线损全过程管理,能系统、全面、透明地统计、分析和展现各类线损指标及相关信息,实现了线损管理和分析方式从定期统计分析向精细化常态分析管控转变,支撑了总体线损指标管理、线损分析管理,是提高线损管理水平、改善线损、完善基础数据信息的有效手段。

猜你喜欢
台区电量精细化
储存聊天记录用掉两个半三峡水电站电量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低压台区三相不平衡治理的换相优化方法
计及分布式光伏的农村配电台区断零故障分析
物联网智能燃气表电量自补给装置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开启精细化监督新模式
降低台区实时线损整治工作方法
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台区线损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