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夫
(西安航空学院 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77)
《寻梦环游记》(英文名Coco)是一部由迪士尼和皮克斯出品的动漫影片,于2017年11月底在国内各大院线上映,之后迅速爆红,占据着热映排行榜的首位,得到了各类观众的好评。尽管是一部动画片,它却直击死亡主题,通过惊奇的想象,跌宕起伏的剧情,亲情、爱情普世价值观的穿插,以及高超的动画科技,突破了死亡主题传统的表现手法,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来自于鞋匠家庭的12岁墨西哥男孩米格,自幼便想要成为一位音乐家。然而,音乐被家族所禁止,被认为是一个诅咒(curse)。在米格秘密追寻音乐梦时,偶然接触到了一把吉他,不小心进入了“祖先之地”(the Land of Ancestors),在这里遇到了已故家人们的灵魂,得到了他们帮助与支持,最终重返人间成为了一名音乐家。这部影片最大的特色就是死亡主题横贯于整部作品之中,但是,不管在整体还是细节上,影片都具有不同以往的表现手法。基于此,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比传统影视作品与该片在死亡主题表现手法方面的运用,着重梳理《寻梦环游记》死亡主题独到的表现策略及其艺术效果。
西方影视文学作品素有描写“死亡主题”的传统。Karin Priester和Mythos Tod 说:“对死亡场面的描述被认为是作家杰出能力的体现”[1]。自20世纪20年代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起,各个时期的电影编剧及导演从不回避这一主题,并且进行了严肃的探讨,揭示生与死的价值和意义。许多改编于原著的影片,无论剧情如何删减,均复现了原著的死亡主题,成为了银幕上的经典。威廉·惠勒执导的《呼啸山庄》(1939)在死亡主题的烘托下成功塑造出希斯克里夫灵魂深处巨大的压力和内心的彷徨;佛雷德·金尼曼执导的《老人与海》(1958)再现了原著中桑迪亚哥与死神抗争,“重压下保持优雅风度”的英雄形象[2];由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编剧,艾伦·库克执导的影片《推销员之死》(1966)将小人物威利·洛曼以死来完成对生的最后抗争表现得淋漓尽致;格雷戈里·道兰于2009年执导的《哈姆雷特》生动地刻画出哈姆雷特在死亡面前内心的恐惧与挣扎。
虽然描写死亡主题的西方影视作品大量涌现,然而经过梳理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死站在生的对立面,带给了生命无法想象的压力。因此,影视文学作品里的人物或悲怆地面对死给生带来的不可调和的痛苦,如《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和《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或无畏地与死神进行抗争,如《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或思考如何实现对死的另一种超越,如《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洛曼;亦或是对“另一个世界”富有哥特式色彩的阴冷想象,如《黑夜传说》(2003)中暴力而恐怖的地下世界[3]。因此,死亡主题总体上是一种悲剧主题,带给观众一种悲情美感。
《寻梦环游记》的导演李·昂克里奇对死亡主题展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表现策略。首先,作为一部卡通影片,它对另一个世界进行了大篇幅的刻画。在时长105分钟的影片里,亡灵世界的摄制篇幅长达70多分钟,这对于任何一部非惊悚题材的电影,尤其是卡通电影,是极其罕见的。卡通电影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儿童,考虑到死亡主题给儿童心理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传统的儿童影片基本上都采取了一种隐喻的手法来表达死亡主题。例如,无论是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还是2006年罗杰·艾勒斯导演的的同名动漫(英文名The Little Matchgirl)都没有直接描述“小女孩冻死在街头”,而是隐喻性地用“飞去了最温暖的地方”来体现死亡。即便是痴迷于描写死亡主题的爱尔兰著名剧作家王尔德的《王尔德童话集》以及改编的同名动画片,也没有渲染这一主题,以至有人说:“死亡在其中也只是一个尾声,而非主调”[4]。
其次,《寻梦环游记》借用现实世界对亡灵世界进行了恢弘的描绘。在导演李·昂克里奇的镜头下,亡灵世界已经不再是传统表现手法下的那个混沌不清、充满着神秘色彩的“未知世界”,也不是那个凄惨、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世界,而是一个似曾相识、甚至还有些熟悉的“另一个世界”。影片采用意象投射(Image Projection)[5],创造性地将人世“投射”到了“阴间”,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认同感。不管是安检设备、高楼大厦、电梯、歌剧院、喷泉及烟花等元素的运用,还是对人物的刻画,如“安检人员”“警察” “明星”等等,全都处理得色彩斑斓、惟妙惟肖。所有的一切都能在人世间找到他们的原型,不免使观众有些时空错乱,阴阳难分,并有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影片利用观众熟悉的身边生活场景,创造性地将其投射到亡灵世界,本身就是对死亡主题表现手法的一种创新。
最后,不同于其他死亡主题的电影,人间最普适的价值观,如梦想、家庭、亲情、爱情等都在影片中的另一个世界中得到了延续,从而根本上改变了亡灵世界的固定形象:阴冷、恐怖而暴力[3]。在那里,生命是一种延续,和人间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换了种场景罢了。不仅如此,影片通过亡灵世界表现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十分巧妙地将阴间又投射回阳间,弘扬了人世间善与美,批评了恶与丑。影片给观众整体的感觉是层次分明、精心动魄、酣畅淋漓。
因此,普适价值观穿插于整个亡灵世界所产生的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是影片对死亡主题表现策略的突破。
影片的“死亡主题”在微观设计上也同样展现出不同寻常的表现手法。“亡灵节”或 “死人节”(Day of the Dead)在众多电影中都是普遍渲染一种恐怖阴冷的气氛,从而强烈地凸显影片的死亡主题。然而,《寻梦环游记》却反其道而行之,导演李·昂克里奇使用墨西哥亡灵节作为影片的切入点,巧妙地将亡灵节转换成了狂欢节:香槟、音乐、烟花等艳丽的场景,人们通宵达旦的载歌载舞,都体现着狂欢节的元素。“虽祭奠亡灵,却绝无伤感,意在与死去的亲人一起欢度节日”[6]。突然之间,死亡不那么恐怖了,甚至还有些美好。通过引入墨西哥亡灵节并将其转换成狂欢节,影片成功地迈出了将一个无法言喻的亡灵世界描述给孩子们的第一步。
接着,在亡灵节的晚上,小男孩米格接触到了一把吉他,意外地穿越到了阴间。穿越虽然已经成为这类电影的一种套路化的表现方法,然而影片在表现手法上仍不乏独到之处。首先,映入观众视野的是一座连接阴阳两界的桥,这让人不禁联想到中国民间关于人死亡后魂灵都要过奈何桥的传说。但是,影片中的桥面上却铺满了美丽的万寿菊花瓣,在旖丽灯效的作用下没有让人感觉一丝的恐怖,反而倍感温馨。这与传统西方电影中使用的哥特式建筑物,如“恐怖的城堡、森严的教堂以及阴暗的地下室等范式化的表现手法形成了强烈的对比”[3]。其次,与传统作品里的桥不同,这座桥不是将鬼魂送到阴间接受审判,而是将他们带回阳间与家人团聚。桥上的鬼魂们,大大小小、老老少少,无不穿着节日的盛装。“女人们”还化着浓妆,佩戴着精美的首饰,身段婀娜,让人无法将他们与阴间世界狰狞的鬼魂们联系在一起。唯一能够提醒观众已经进入阴间的只有那一张张骷髅面孔,然而它们却被处理得富有活力,个性十足,怪诞恐怖的形象从此变得亲和可爱。所以,在道具、人物形态等一些列细节上进行去范式化的设计是该片在表现手法上的一大特色。
传统死亡主题影片对鬼魂内心进行刻画也时而有之,但是本片却进行了细腻深入的挖掘。比如,误解与谅解。亡灵埃克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然而被家族误解成一位抛弃妻子,没有任何家庭责任感的人,乃至死后都一直生活在阴影之下。音乐也被认为是一种诅咒,家族成员都必须摈弃音乐。后来,小男孩米格穿越生死,揭露了原来是在回家的路上埃克托被“歌神”德拉库斯谋杀。生者为死者平反,方才使这个“抛妻弃子”的鬼魂得到了妻子的谅解,家族的接纳,一个生前默默无闻的人终于在死后得到了正名。此外,影片通过一系列情感冲突的铺垫描写,终于表达出梦想要为家庭让位,个人欲望在亲情下是异常渺小的中心思想。米格不惜穿越到阴间,从而得到已故亲人们的祝福并成为一名音乐家。然而,在得知曾祖母即将离世、高曾爷爷埃克托的鬼魂可能会永远消失时,便义无反顾地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影片对人物情感拿捏得比较准确到位,且令人信服,从而使整部“鬼片”的主旋律充满着温暖和人情味。因此,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亡灵们的情感世界也是该片表现手法上的一个亮点。
最后,《寻梦环游记》人物的语言也十分精彩生动。作为一部给儿童讲鬼故事的影片,语言的处理是有一定难度的。整体来看,凡是涉及到与死亡相关的场景,本片没有使用相关影片的神秘主义表达方式,如“另一个世界(the other world)”或“未知世界(the unknown world)”,也没有使用任何恐怖的词汇,如“阴间(the infernal world)”或“地狱(hell)”,而是采取了隐喻化的台词,比如在讲人间时,影片中的鬼魂用“the Land of the Living”(活人的世界),而到了亡灵世界时米格说的是“the Land of Ancestors”(祖先的世界),既传神又贴切。影片中诸如此类的表达方式,一方面能够把确切的含义讲出来,另一方面也能够将恐怖的气氛降到最低,扩大了观众群体。
虽然《寻梦环游记》在死亡主题的表达上做了许多尝试创新,但将这些手法能够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的是影片继承了文艺作品爱与亲情的永恒母题,从而一方面提升了影片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也使生死概念变得模糊,就像影片中所展现的,生死虽是一桥之隔,但死亡不再让人感觉恐惧,阴间里亦充满着爱与亲情,是人类生活的延续。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那首《记住我》(Remember Me)的插曲,这首歌先后以四种版本出现在影片中每个重要的节点上,贯穿整部影片的思想内核。“把我牢记,即使我们就要道别离”,不断强化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对家庭的渴望,对亲人的眷恋,对爱人的思念。最终,亲情战胜了死亡,亡灵在另一个世界得到了永生。忘却意味着真正的死亡,一切都将灰飞烟灭,消失在终极世界。生死两茫茫之间,情感才是唯一的真实纽带。如果说革新死亡主题的表现策略是显性的,那么爱与亲情的皈依则是隐性的,正是这一显一隐的两种表现手法,使影片勾勒出了众生真实的生存状态,将死亡与爱情演绎得淋漓极致,感人肺腑,最终超越了动漫电影的范畴,提出了发人深省的关于死亡主题的别样思考。
影片《寻梦环游记》无论是整体的场景设计、角色形象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还是细节上颜色灯光的运用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都体现出了一部高质量电影的水准。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它对死亡主题尝试了全面的、反传统的表现策略。影片在创新这些表现策略的同时,并没有忘记探究文学作品中爱与亲情等共通主题,使之彼此交融,将同类影片的思想内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赋予了影片恒久的魅力。因此,一方面需要不断创新电影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不忘深耕文艺作品的传统主题,也许才能使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思想内涵,让观众拥有种不同以往的审美体验,创造出富有特色的艺术价值。
[1] PRIESTER K,TOD M.Tod und Todeserleben in der modernen Literatur[M].Berlin:Philo-Verlag,2001:182.
[2]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第三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224-228.
[3] 冒志红.哥特式小说与惊悚电影[J].社会科学家,2012,187(11):135-138.
[4] 黄贵珍.论儿童文学中的死亡主题[J].安徽文学月刊,2016,390(1):11-13.
[5] EVANS V,GREEN M.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Edinburg:Edinburg University Press,2006:146-148.
[6] 百度百科.墨西哥亡灵节[EB/OL].(2013-12-21)[2018-02-12].https://baike.baidu.com/item/墨西哥亡灵节/978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