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影响要素探析

2018-12-18 06:33赵粉荣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院校

赵粉荣

(西安航空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西安 71007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把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列为高等教育的三个组成部分[1],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中级层次教育。目前,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新建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为了与传统本科院校分类错位发展,提出了强化专业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大力发展基于专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教育[2]。本文从影响专业能力培养的不同方面梳理和探究基于专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区别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3]明确了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在培养目标、授业年限和学业标准三方面的区别。

(一)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不同

本科教育在强调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兼顾了学生专业技能的习得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专科教育以培养学生掌握技术、技能为主要目标,更加强调培养学生掌握所学专业领域的职业技能与岗位知识,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技术人才。

(二)授业年限不同

本科教育的授业年限一般为4-5年,而专科教育授业年限一般为2-3年。

(三)学业标准不同

本科教育中,学生系统习得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技能。专科教育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基本技能和技术即可。

二、发达国家应用型本科教育产学结合的发展历程

十九世纪中叶,以德国为代表的老牌工业化国家把职业技能教育纳入了教育体系,开创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先河。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后起工业化国家进行了应用型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创新探索,对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借鉴作用。

(一)德国

十九世纪末,德国的“双元制”被视为校企合作教育的开端[4],自此,高等院校学生具有学生和实习生双重身份。“双元制”教育以其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这种学制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双元制学校,即整个学校都与企业有合作;另一类是“双元制”学院,即大学内某个院系甚至某几个班与企业有合作。

(二)美国

十九世纪中后期,随着美国《莫雷尔法案》的颁布[5],世界高等教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二十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首个校企合作教育计划颁布试行,专门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全国性质的校企合作教育协会相继成立。1965年美国重新修订了《高等教育法》,其中强调,可以使用专项资金发展校企合作教育计划。美国的校企合作以政府资金主导,培养计划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主要是工读轮换、半工半读、劳动实习以及全日工作工余上课四种模式。

(三) 日本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构建以实学为中心的“产学官”合作系统[6],企业、大学及政府(或政府的研究机构)三者之间横向信息交换十分活跃。目前,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保障技术开发与基础研究结合,强调政府主导与国际交流并举,理顺了从自由结合、分工协作到三边共生的不同于欧美的“产学官”发展模式。

三、影响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国内高中课改和高考改革的影响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优化了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规定学生所有科目都要学,而且要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有特定学科潜力和发展需求的学生在相关科目上可以多学并学得深入一些,做到发挥特长、因材施教,这就为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同专业的生源选拔做好了专业储备。

(二) 应用型本科教育师资的自我完善

首先,有计划的与相关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技术和管理工作以及项目研发。其次,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建立健全科技开发和扶持体系,激发企业与大学内相关专业部门在新产品联合研发等方面合作的积极性。第三,把高校专业教师取得的科研成果有偿转让给有需求的企事业单位,或者让科技成果直接体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三)开放办学促进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促进教育与产业深度的融合发展,以“校政、校地、校园、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持续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7]。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建立和完善开放办学制度,完善和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通道。第三,具有地区优势的高校,可以牵头成立本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建设联盟,加强应用型课程研究和建设,推动建立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增强专业课程针对产业和岗位的吻合度,灵活地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更新课程设置,加强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将原有割裂的内容重复的课程整合起来,并将理论性教学内容与操作实践性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

(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首先要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其次,不断改革和优化学分制,探索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办法,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条件。第三,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第四,探讨课堂与实习场所互通互用,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水平的教育教学模式。

(五)推行毕业生“双证书”认证制度

在新建本科院校中,要建立并实施毕业生“双证书”(本科毕业证书与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能力评价结合的制度[8]。西安航空学院已经在部分本科专业中探索建立并实施了毕业生“双证书”认证和评价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比如,与科技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中心3D办公室合作,实施了“全国三维CAD应用工程师(UG NX平台/助理级)”专业应用能力认证项目;与中国电子学会全国电子信息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评价工作办公室合作,实施了 “全国电子设计工程师(助理级)”专业应用能力认证项目;与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合作,实施了“住房城乡建设领域BIM应用技能培训考试”专业应用能力认证项目;与中国节能协会合作,实施了“能源管理师” 专业应用能力认证项目。更多的基于专业能力培养的认证项目还在继续探索和实践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广大学生和行业企业的普遍欢迎。

四、合理的激励体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驱动

首先,作为顶层设计的大学管理者,要本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的原则,从政策层面建立多元的激励机制,在政策、人员和资金等方面向具有创新成果的项目倾斜,使得二级学院有与地方相适应的科研院所和与行业、企业、社会有关机构建立联系的效益驱动。其次,具有管理职能的二级学院,可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学校的各项鼓励政策落实到具体课题、项目。第三,从校内协作部门、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专业未来发展的促进效果等方面对课程设置、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优势的课程、项目进行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并举。

五、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院校在发展定位上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也决定了各类高校的发展趋势。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把专业能力培养放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能力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

[1] 王晋. 高校继续教育的定位与发展战略取向研究——基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分析[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17(5):1-6.

[2] 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7):94-98.

[3] 湛中乐.大学治理的重要保障——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修改与完善[J].中国高教研究,2016(6):6.

[4] 何文涓.浅析德国的“双元制”与我国的“校企合作”——德国的“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08(2):83-84.

[5] 续润华.美国“莫雷尔法案”的颁布及其历史意义简析[J].外国教育研究,1993(2):55-59.

[6] 杜超璇.基于官产学联盟的日本技术创新模式[J].现代商贸工业,2010(18):90-91.

[7] 王柏生,张晓林,邱敏,等.新建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途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8(3):163-165.

[8] 尹贻林,刘一格.应用型本科专业能力测评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1):119-123.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院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