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常兴,田志伟,何婉依
(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26;2.西安财经学院 学生工作部,西安 710100)
近年来,中央和社会各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愈加重视。特别是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提出了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思政课学生的“抬头率”和“参与度”问题,要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以更高的期待要求广大思政工作者更加积极地思考如何在教学手段方面提升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采用传统方法授课,必定会造成对学生吸引力不足,课堂亲和力差的局面。其主要原因在于“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导致授课方式不能满足和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因此,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早已势在必行。
“05方案”实施以来的十余年,中共中央和教育部在思政课程建设方面下足了功夫,尤其是在教材编写、教师培训等方面都投入了巨大的物力、财力和人力,使得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但与此同时,思政课堂参与度差、学生抬头率低的状况仍较为普遍,教学效果与中央的期待尚存在较大的差距,思政课教学陷入了新时期的困境之中。
传统课堂教学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传输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是课堂讲授主体,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较差,少部分学生能够跟随教师主讲思路和内容进行主动学习,大部分学生随意听听甚至干脆不听,做其它课程作业或玩手机,该情况较为普遍。
当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还包括了网络、书本、同学朋友、父母及其它社会媒体等在内的多元化途径。在对500余名大学生的调查中显示,41.8%的学生喜欢从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39.33%的学生喜欢通过书本获取知识,5.61%的学生喜欢从同学、朋友、父母那儿获得知识和信息,喜欢通过课堂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比例仅为13.26%。可见,课堂对于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性已经大幅度降低,课堂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内容与学生的期待已经产生了显著差异,构成了思政课堂教与学的结构性失衡。
21世纪,注定是互联网的时代。二三十年间,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局域网到世界互联互通,从军用到民用,从社交聊天到购物消费,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如今的大学生,出生于2000年前后,已经称得上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是在互联网的摇篮里出生和成长起来的,再加上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技术的结合,使得每个人都已经离不开移动互联网络。
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对思政课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大幅度拓宽,甚至掌握的信息量比教师还要大;面对网络上充斥的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往往难以理清头绪;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大肆输送民主、自由、人权等所谓“普世价值”,意识形态的斗争和较量更为隐蔽而尖锐,这些都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1]。
近些年“互联网+”已经日趋深入人心,而“互联网+思政教学”也同样可以为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并且极大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任何个人的成长与事物的发展都无法脱离时代的影响,都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这个移动互联互通的世代,如果传统行业不能有效地与移动互联技术相结合,注定会被历史所淘汰。
“互联网+教育”已经在逐渐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使得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不再局限于学校,甚至不再局限于特定地域和空间内。知识在网络上的传播和共享时代的到来,已使得每个人都可能非常便捷地接受来自全世界的知识与教育,并且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和优质的教育资源[2]。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无疑冲击巨大,它不仅加速了西方价值观的大肆传播,而且良莠不齐的巨量信息极大地扰乱了学生对有效信息的鉴别和吸收[3]。面对这种情况,广大思政教学工作者与其被动应付不如主动出击。移动互联技术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和工具,应该被我们所认识和利用,并主动将其融入思政课堂教学全过程。
快速传播和共享是移动互联网络的典型特征,为提升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国内部分高校和教师已经着手在“线上教育”开始布局。比如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将本科四门主干课程全部完成在线制作,在“学堂在线”慕课平台进行发布和教学使用,同时也供其它高校选择使用,以达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分享和传播。除清华大学以外,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都已经制作发布了自己的在线课程(慕课)。
不仅如此,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尝试将自己的慕课推向海外其它国家和地区。如2014年10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慕课上线台湾育网开放教育平台(www.ewant.org)和台湾全民学习平台(taiwanlife.org)。冯务中副教授主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中国第一门上线edX的思政课,《纽约时报》《环球时报》《人民网》等国内外百家媒体报道,上线首月选课量超3000人次,选课学生来自120多个国家,其后又推出了《毛泽东思想概论》。
通过移动互联网络传播思政理论,将使得其课程受众大幅度拓展,不仅国内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向外主动传播的一种新方式,就像《亚洲时报》所报道的,“中国正通过一个新的方式拓宽政治影响力和文化机制——在线教育”“中国课程上线到国际平台,有助于其文化的发展传播” 。
出生于2000年前后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互联网对于他们来讲,是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他们遇到问题更喜欢自己“百度”,遇到疑惑更喜欢问问“百度百科”或“知乎”,在网络与教师之间,很大程度上他们是更喜欢选择网络的。
如今的大学生喜欢追逐个性,展现自我,但是又不希望在大庭广众之下让自己尴尬,网络正好可以实现既展现自我又避免尴尬的功能[4]。例如在课堂上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时,教师往往面临的状况是难以调动气氛,大多数同学不愿意站起来发言。并不是学生们没有想法,也不是不想表达,只是不愿意站起来公开表达。因此,在思政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和运用移动互联技术,让学生们以自己更喜欢的网络工具和网络化语言表达,其参与度会得到明显提升。踊跃发言,真实、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开互动讨论,大大地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移动互联技术必然会应用于思政课堂教学,但是作为思政教师,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秉持的理念,以及在思政课堂中应用什么,如何应用等问题,让互联网在思政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互联网的强力冲击,使得我们部分思政教师并不能很快适应并主动运用,反而采取了一些排斥、屏蔽的措施。但是互联网并非洪水猛兽,不必过分担忧。作为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移动互联互通谁也无法阻挡,它必然会渗透到各行各业,并带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巨大变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以学生需求为主导。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主动顺应网络时代的思维,以疏代堵,积极运用网络工具,引导学生将互联网工具运用于学习之中。积极开展慕课学习、微课学习,用于课堂参与、课堂互动,用于成绩评价、考核方式的补充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判断,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就教育来讲,目前依然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西部地区、偏远地区的高校,其教育资源无法和北京、上海等东部地区高校相比。借助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有助于缩小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让普通学校的大学生也能够分享到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互联网+教育”,更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教育”,教育依然是本质,互联网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是为了提升教学实效性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在教学实践中,曾出现为了运用互联网而用互联网的情况,这就颠倒了教育的目标和手段,是不可取的,也是经常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
在思政课堂教学中,适度借助于互联网工具,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如通过实时提问、实时测试,可以帮助教师即时掌握学生所学状况,获得更直接精准的学生需求信息,以便更加具有针对性地施教。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络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有效地避免或减少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的无效教学状况。无论如何,只要我们合理运用互联网工具和手段,能够促使教学效果得到实质性提升,能够让学生受益,我们就应该大胆地尝试,并不断地总结经验。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既需要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从实践中学习,经受各种考验;还需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络、抢占网络阵地,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趋势不可阻挡,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并不现实,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需要因势利导、以疏代堵,将学生对网络、对手机的依赖和使用转移到学习过程中来,充分考虑学生的时代特点,结合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新变化,让移动互联技术、互联网为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提升贡献力量,让思政课堂教学效果通过互联网络传播得更久远。
[1] 徐轶.“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7):76-79.
[2] 赵庆寺.“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化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4):12-15.
[3] 沈壮海,史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15-21.
[4] 程墨.“思政课活起来,学生才真心喜欢”[N].中国教育报,2017-05-25(1).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