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女性

2018-12-18 07:32孟红山西
党史纵览 2018年12期
关键词:营业执照饭店航空

○孟红(山西)

在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历程中,有不少女性做出了超乎想象的业绩。如今,回望那些普通女性冲破思想藩篱的非凡勇气,细数她们搏击风浪的不易与艰辛,我们没有理由不为她们的气魄所折服,没有理由不对她们满怀崇敬之情!

伍淑清:“001小姐”

1980年4月10日,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被批准成立,5月1日公司在北京正式挂牌。这是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4月21日,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批准香港投资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中美合资北京建国饭店和中美合资长城饭店3个外商投资项目。港方投资人是伍淑清,她是香港知名餐饮企业美心集团创始人之一伍沾德之女。

1979年中美建交,邓小平访美,之后中国政府决定开通中美直飞航班,却苦于国内无专业的航空食品服务公司。当时从北京到旧金山直飞要30个小时,3顿饭,没有航空配餐是不行的。而飞机上仅提供饼干、煮鸡蛋及一点午餐肉给乘客充饥。中美要通航,没有自己的配餐怎么行呢?伍淑清觉得这是个投资机会。但当时家里人很怀疑,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不清楚北京的政策,另一方面也没有相关法律遵循,没有保证。

建立合资企业,当时在内地还是新鲜事物,纯属摸着石头过河。面对一系列难题,伍淑清没有退缩。

历经一番波折和努力后,1980年5月1日,双方合资的“北京航食”成立,共投资588万人民币,中方占投资总额的51%,港方占49%,这是内地首家外资企业。至今,在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荣誉室里,仍存放着一件特殊的展品——那张被镶在镜框里的文号为“外资审字(1980)第一号”的批准文件。这是1980年中国外资管理委员会批准该公司成立的通知,也是内地批准成立首家外资企业的“准生证”。

首次到达内地的伍淑清

手拿“外资审字(1980)第一号”批准文件的伍淑清

短短半年时间内,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完成了装修厂房、购买设备、人员培训、制定规则、开拓市场等各项准备工作。1981年1月7日,中美第一条航线开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成立填补了中国民航航空食品生产的空白,开启了中国引进外资和兴办三资企业的序幕,“北京航食”成为中国航空配餐业的“开路先锋”。时任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的伍淑清也因此成为标志性历史人物而被亲切地称作“001小姐”。

公司成立后,3年就收回投资。2004年,经过股权变更,“北京航食”成为外资企业。它是全国最大的航空配餐生产企业,在国内航空配餐业务中占有绝对的领导地位。

2009年2月6日,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与其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中翼航空投资有限公司,在北京国航万丽酒店举行了隆重的开业仪式。作为中航集团在国内市场经营航空相关产业的专业化公司,中翼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航集团正式搭建起了航空相关产业的投融资和发展平台,拉开了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序幕。“北京航食”作为先导企业,荣幸地成为集团下第一家实体企业。

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伍淑清曾经说,改革开放之初,港资帮助内地企业了解市场经济,培养人才,是个十足的“辅导员”。而目前,在港资份额占据内地引资“半壁江山”的情况下,其角色应适时转变为“服务提供商”,吸引更多外资进来,带领内地企业“走出去”。自1995年担任世界贸易中心协会理事以来,伍淑清帮助东西方世贸中心建立联系,为世贸中心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和网络建设打下基础。“我对他们说,你们在中国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应该走进更多的中国城市,带领它们走向全球。”伍淑清补充道,这也是她个人的未来计划。

章华妹:“纽扣姑娘”

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个体经济还是经济禁区。1979年4月9日,国务院批转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同意对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的个体劳动者发放营业执照。

1980年12月11日,20岁的章华妹从浙江省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到了一张特殊的营业执照——工商证字第10101号,成为中国“个体户第一人”。

1960年,章华妹出生在温州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七。上完初一后,她就辍学回家。1978年,18岁的章华妹去地下市场买回纽扣、钥匙扣等小商品,学着邻居,偷偷摸摸在家门口摆摊销售。

章华妹回忆说:“家门口摆摊的好处是,打击投机倒把的人一来,可以马上收摊进屋。”由于当时整个温州只有解放北路形成了地下交易市场,小摊生意很好,一颗纽扣大约有5厘钱的利润,平均每天能收入一至两元的纯利润。

她笑着说:“那时候我们一家9口人,一天买米、肉和菜总共要花一元钱。而我摆摊一天能赚回一两元,感觉赚大了。”

1979的一天,正在家门口摆摊的章华妹一抬头,猛然看见一位工作人员朝她走来。她慌忙收拾货物准备进屋,却被来人叫住:“现在国家政策放开了,允许私人销售货品,你们来工商局登记领证,就可以合法经营了。”

原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允许各地可以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个体劳动。章华妹向父亲说了此事,父亲建议她去办一个证。

章华妹和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章华妹在她的商铺里

章华妹回忆:“第二天我就去鼓楼工商所,没有交钱,就是填写了个人信息、经营内容,然后提交了两张照片。当时来填表格的人只有3个人,还有许多人对于领取营业执照持观望态度,害怕政策变化,给自己带来麻烦。但我觉得既然做生意就要正大光明,领个证,不会吃亏。”

一年后的1980年12月,章华妹从鼓楼工商所拿到了由毛笔书写的“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证号为“10101号”。章华妹没有想到,她拿到的是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持证上岗”后,章华妹不再摆地摊。她把家里自建的房屋一楼改成门面,找木工做了展示柜,开起了小百货商店,主营纽扣、钥匙扣。两年下来存了不少钱。1982年底,她把生意交给三嫂,回家相夫教子。

1985年,章华妹和丈夫在市区花9000多元买下一套房子。由于丈夫每月工资才50多元,买房欠下一笔债,章华妹决定重出江湖,继续做生意。她和丈夫在解放北路一家旧房里租下一个铺面。“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赚钱,就是看周围做西服拉链、西服装饰品的比较少,我就让丈夫到广州去进些货来试试。”由于刚好选到了市场需要的商品,章华妹的生意很快好起来,一年多时间,两人就把买房的钱全部还上。

1986年,章华妹看中了羊毛衫市场,代理羊毛衫的珠片装饰物。不到一年时间,她便成为温州解放北路市场最大的珠片销售商。到1990年前后,她和丈夫已经拥有了十余万元存款。

皮鞋流行起来后,章华妹改做皮鞋批发。不料,由于对市场又不熟悉,不到两年时间,将做珠片赚的钱全部亏完,还欠下几万元外债。

为了摆脱窘境,章华妹决定重操旧业,继续做服装辅料生意。1994年,她和丈夫在温州妙果寺租下一间20余平方米的铺面,专心做纽扣批发。此时,温州的大型服装市场正在兴起,全国各地的经销商都来温州批发服装回去卖。两年后,章华妹便还完外债,又存下一笔钱。

2007年,章华妹成立了温州市华妹服装辅料有限责任公司,自己出任总经理。公司目前每年的营业额有好几百万。从个体户到私营企业主,“现在的生活是那个时候不敢想象的,如果不是改革开放的话,可能我还在小胡同里卖日用品,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章华妹坐在自己的公司里笑着说。

2016年12月5日,56岁的章华妹作为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代表,受到李克强总理的接见。“你们不少人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个体工商户’,如今很多人已经成了大‘企业家’。”会见时,李克强认真地说,“我们就是需要源源不断的个体工商户在中国的土地上成长起来。你们的作用不可替代!”

刘桂仙:“胡同厨娘”

1980年,北京人刘桂仙与丈夫郭培基开办悦宾饭店,拿到编号为001的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饮工商执照。在此之前,郭培基在国营单位里当厨师,每天按时上下班,一个月挣30多块钱;刘桂仙则在首长家里当保姆,烧得一手好菜。两口子有5个孩子,工资捉襟见肘。但当时很少有人敢去想自己经营赚钱的事儿,刘桂仙两口子继续按部就班过清苦日子。

刘桂仙在厨房掌勺

一次,时任全国妇联副主席的曾宪植从英国访问回国,很想吃刘桂仙烧的菜。吃饭时,曾宪植对刘桂仙说,国外那些挂着中国餐馆招牌的馆子菜的味道都不如你烧的好,你不如在北京开一个饭馆,肯定受欢迎。当时刘桂仙夫妇想都没敢往这方面想,直到后来曾宪植又催了一次,夫妇俩才开始写申请。时任东城区工商局副局长的靳云平回忆:“刘桂仙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别人问问没结果就回去了,她一个月每天都来工商局问执照的事情,有耐性有决心。我们领导班子就是想搞个试点试一试,一合计都同意给她特批。”当时没有正规的营业执照,工商局手写了一份,靳云平签了字并盖上专用章,刘桂仙便拿到了北京城里第一家个体餐饮营业执照。后来,因为换发营业执照,郭家如今保留着的是一张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京临字第362号”北京市个体工商户临时营业执照,核发时间为1980年12月31日。

刘桂仙和顾客交流

拿到营业执照后,两口子便动手忙乎起来:将3间平房中的一间改成饭店,郭培基从单位借来砖头木材搭建厨房,刘桂仙买来4张旧桌子15把旧椅子,找了个烤白薯的旧桶改装成灶,并计划着国庆节开张。9月30日一早,郭培基到单位去请假,刘桂仙便打算提前开火试灶,她拿着家中仅剩的34块钱买了4只鸭子,打算做出几道菜,先让街坊邻居尝尝手艺。

郭培基中午下班还没到家,就发现胡同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都排到了胡同口五四大街上。街坊拽着他袖口小声说:“你们家饭馆都开业了,你还上什么班?赶紧回去看看,来了好多老外!”

四桌两灶一门面的悦宾饭店,就这样成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个体餐馆。那一天的“提前开张”,被美国合众社记者龙布乐写进其报道里:在共产党中国的心脏,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小胡同里恢复元气。

开张头天,刘桂仙结账一算赚了38块钱,顶得上那时工人的一个月工资了。店里4张桌子,一天只能接待十四五个顾客。来吃饭得排号,最长的要排到60多天后才能吃上。

当年悦宾饭店门口排队的食客们

当时,在餐馆的一顿饭往往能花掉工薪家庭一周的伙食费。在开业之初,普通老百姓来下馆子的频率不高,来店里的多是高干子弟和使馆区外国人,还有来采访的记者。最多时一天能来二三十个记者。刘桂仙就叫记者站在院子里,她在小厨房里炒菜,把窗户打开,记者在外头问,她一边炒菜一边回答。

客人多了,饭店火了,原料开始紧张起来。

在当时,买粮油要指标。没有指标,刘桂仙就去外地赶集,下乡采购。河北高碑店、保定一有集市,她就5点多钟起来坐火车去,集上什么都有卖的,米、面、油都是私人高价卖。她一个人买了4大提包菜肉,背着回来。

渐渐地,悦宾饭店名气大了,各种非议也都来了。“社会上舆论很多,有人说我们家是资本主义复辟的急先锋,那时候女儿结婚都差点儿受到影响。”郭培基每天下班到了胡同口,就下了自行车,默默地一步一步推着车回家,生怕别人听见骑自行车的声音,在背后指指点点。靳云平也收到了不少反对材料,举报悦宾饭店不合法,应该关停。刘桂仙夫妇俩一直提心吊胆。

1981年大年初一上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陈慕华来到刘桂仙家拜年。“首长也告诉我们不用怕。”两口子的心终于放到肚子里去了。姚依林在看了菜单后,还建议刘桂仙别光顾着做热菜,还要弄一些可以下酒的凉菜,这样既可以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又可以多赚钱。

198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发布,明确承认“个体劳动者,是我国社会主义劳动者”。有了政策的支持,个体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个体餐馆在京城也如雨后春笋。

悦宾饭店顺利经营后,蒸蒸日上。不出几年,刘桂仙家就成了万元户。早期由开业工商局作保向银行贷款的500元钱,不过3个月就还清了。由于早期还不允许个体经营雇工,生意忙的时候,家里的5个子女都扑到饭馆里,帮着张罗。

1992年,刘桂仙在翠花胡同里开了第二家餐馆“悦仙美食”,离悦宾饭店几十米远。

年纪渐长的刘桂仙开始教儿子儿媳和雇来的厨师颠勺做菜的手艺,学着经营管理饭馆,也延续着对食材的严苛选择。

如今,38年过去了,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里充斥着各式各样的饭馆,各国各地风味不断满足着食客们的味蕾。而悦宾饭店,还是那个胡同里的小馆子,白墙小桌迎客,用着圆珠笔、复写纸、老算盘。主打菜还是那几盘,盛在白瓷盘里。吃完结账,算盘一拨拉算好的数,只接收现金和手机支付,不能刷卡。连主厨,都是郭培基用了十几年的老员工。

胡同里的小饭馆,也成了常客和邻里街坊的口味记忆。一天中午,几位老客相约在悦宾门口等位吃饭。“自打80年代开业起我就来这儿吃,认识老太太老爷子,现在是他们儿媳妇看店。他们家的干炸丸子,我吃了半辈子。”

现在悦宾、悦仙两个馆子里卖饭算账的是郭家的四儿媳张学兰和女儿郭洪燕,34岁的大孙子郭诚成了饭馆里的厨子,继承了奶奶的手艺。五丝桶、蒜泥肘子、清炒虾仁、面筋白菜……菜单首页的招牌菜,冒着热气盛在白瓷盘里,被端上了桌。厨子换了几个,家里传了三代,但口味配料仍传承刘桂仙自创的做法,一卖就是38年。

38年过去,翠花胡同43号的门上,依旧挂着悦宾饭馆的招牌。刘桂仙已于3年前去世,86岁高龄的郭培基长年居住在昌平静养。小辈们去昌平看望时,在鸟儿啁啾的院子里,他总拉着子孙们津津乐道说起往事。最常念叨叮嘱的一句是:“我就是一个炊事员,咱们家就是一个做饭的,你们的想法要放在做饭上,想着把这个味道保留下去。”

猜你喜欢
营业执照饭店航空
家有“饭店”
营业执照百年进化史
《THE DISCUSSION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COMPARED WITH WUTHERING HEIGHTS》
10月底前可发放电子营业执照
“饭店”最早为方便纳贡
航空漫画
航空邮票:航空体育--滑翔
航空报国岁月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