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长三角” 领跑安徽省
——加快建设皖江经济带

2018-12-18 07:32廖海业安徽
党史纵览 2018年12期
关键词:皖江长三角示范区

○廖海业(安徽)

长江横贯安徽,流经境内四百多公里,被称为八百里皖江。皖江流域地处安徽南部,通江达海,毗邻苏浙等沿海省份。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皖江开发开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推动皖江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全省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

开发皖江,形成支柱,探索安徽开放突破口

1984年5月,国务院批转了全国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确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使对外开放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基于这样的发展形势,安徽省委、省政府开始酝酿如何挂上长三角改革开放的“列车”,推动皖江的开发开放。

1984年,安徽省对全省进行区域规划,将皖江四市 (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三地(巢湖、宣城、池州)称为沿江经济带。1988年3月,省政府确定沿江四市率先扩大对外开放,给予优惠政策。

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7月12日至13日,中共安徽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沿江地区经济开发开放的初步设想。总的战略方针是: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经过“八五”和“九五”时期的建设,沿江地区基本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外向型经济区域,从而带动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全国迅速掀起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热潮。安徽省委提出了全省开放格局的总体构想:加速实施以芜湖为突破口的沿江开发开放战略,充分发挥沿江经济区的“排头兵”作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并带动和加快全省的对外开放工作,以开放促改革,促经济发展,力争经济更好更快地上一个新台阶。安徽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若干问题的意见》,要求全省上下务必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破除小农经济和传统产品经济思想的束缚,增加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意识,大胆借鉴国内外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验和办法,尽快把全省经济搞上去;提出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尽量减少指令性计划、下放投资审批权限、继续深化价格改革、积极推进股份制试点等27条意见。特别放宽了沿江四市吸引外商投资的权限,千方百计引进外资;同时,加快沿江地区17项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的重点工程建设,采取多种措施,扩大沿江四市的影响,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经过两年的努力,皖江地区立足现有基础,不断强化自身,积极探索新路,迅速发展。一批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发挥作用,交通、通信、电力、港口等方面的重大工程相继建成,沿江四市根据各自特点,制定鼓励外商投资和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成立引进外资服务中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1995年8月,省政府印发的《安徽省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规划纲要(1996-2010)》,成为推动皖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纲要》规划范围包括沿江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市和池州、巢湖地区,江北的滁州市(东部区域),江南的宣城地区等;落实了皖江开发开放的总体战略: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实现与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发展,以重点产业为突破口,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和壮大新的增长点,巩固和扩大皖江开发已取得的成果,发展业已形成的局部优势,最终取得皖江开发的整体、战略性突破。

经过10多年的发展,皖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逐步优化;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发展环境得到优化;芜湖市的对外开放突破口地位基本确立,经济高增长区域初步形成。皖江开发开放与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由合肥、巢湖及芜湖、马鞍山、铜陵五市构成的“T”型经济区域,已成为全省增长最快、带动作用最强、对全省贡献最大的地区。

推进大开放、融入长三角,皖江开发迎来新机遇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加快,安徽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实现与境外、省外经济的融合和省内地区间的经济联合,以开放促调整、促改革、促发展,逐步向经济国际化的方向迈进;在吸引外资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上取得突破,在发展新兴产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方面取得明显进展;通过迎接辐射,安徽省经济融入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的大循环之中,为加快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2003年6月29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及起步阶段的重点建设任务》,提出了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

2004年1月,安徽省出台《关于创建“八百里皖江文明长廊”的意见》,提出创建“八百里皖江文明长廊”的总体目标:以长江为纽带,以城市为依托,以农村为重点,通过皖江各市区域性精神文明的连片创建,整体提高城乡文明程度,以呼应新一轮的皖江开放开发,积极融入“长三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并力争通过5至7年的努力,将皖江地区初步建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代文明长廊。

2005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在谋划“十一五”发展规划时,审时度势,做出了推进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的重大决策,进一步明确了安徽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沿江地区作为安徽省最早开发开放的区域,要推动跨江合作和联动发展,尽快形成以长江及重要交通干线为主轴、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密集带和城市群,在实现奋力崛起中发挥脊梁作用。皖东地区要发挥毗邻长三角地区的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和强势企业,加速发展上的无缝对接,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取得新突破,努力成为全省东向发展的“排头兵”。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将皖江城市带列入中部崛起战略重点发展区域之一。

8月,安徽省政府制定《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沿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率先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为基本取向,以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加快两岸联动步伐,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使沿江城市群成为全省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对外开放的门户、长江流域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在全省奋力崛起中发挥脊梁作用;沿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和要素,加快构筑各类要素集聚的载体和平台,形成“两带一群两网”的经济体系。

2008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积极推进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要进一步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此后,合肥、马鞍山、芜湖、滁州、淮南市相继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交通、能源、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取得新进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速形成。

进入国家级发展战略,皖江城市带实现新跨越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皖江示范区规划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市和六安市的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示范区规划》明确提出皖江示范区战略定位: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连接中西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探索科学发展新途径,努力构建区域分工合作、互动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级、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为全面贯彻落实《示范区规划》,安徽省委、省政府相继颁布了《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计划的实施方案》等纲领性文件,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战略步骤。

近3年来,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皖江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引导示范区各地明确主导产业,实现错位发展、创新承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产业与生态协调;着力推进联动发展,深化区域分工合作。3年来,皖江示范区紧紧抓住承接产业转移主题,先行先试、强化自身,在合作发展、科学发展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为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实现了“三年见成效”的目标。示范区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日益增强,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有力促进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在探索产业承接新途径、优化产业分工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15年,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生态建设与公共服务得到较大改善,呈现出经济结构日益优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的良好态势,有力带动了周边地区发展,全面完成“五年大发展”。

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皖江示范区升级版

2016年6月4日,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先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规划范围包括三省一市的26个城市,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皖江八市”全部被纳入其中。规划期为2016年至2020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

1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实施方案》,提出主要任务:将合肥打造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积极打造沿江发展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基地;构建高等级、一体化、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构筑辐射全国、面向亚太的开放新高地;强化生态安全保障;推动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到2020年,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基地基本建成,与沪苏浙衔接紧密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形成,大开放大合作新格局初步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人口和产业进一步集聚,全面缩小与沪苏浙发展差距,基本形成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格局,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新兴增长极。

繁忙的芜湖港

2016年7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充分肯定了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同意将规划展期至2020年,并要求按照修订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完善,由省政府印发并组织实施。10月21日,省政府正式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订)》。

今天的安徽,正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把皖江城市带建设成为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带动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题图为安庆长江大桥)

猜你喜欢
皖江长三角示范区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60亿!皖江金租巨额融资
今年前两月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申请专利12609件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皖江物流纳入能源板块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激荡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