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维江 中共通海县委书记
中共通海县委书记卢维江(左二)调研新农村建设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通海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基层党建提升年”“基层党建巩固年”系列部署,全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切实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确保中央精神在基层落地、开花、结果。在全面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上水平中,通海县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管理新模式,抓牢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牛鼻子”,夯实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
通海县有国土面积7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万人,辖4镇3乡和2街道,有76个村(居)民委员会、361个自然村,549个村(居)民小组。截止2016年底,全县纳入监管的村级资金、资产总额达18.5亿元,其中:资金2.389亿元、资产总额16.12亿元、资源83.1万亩。
近年来,随着通海农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资金往来多元化、资产利用多样化、资源开发产业化、资本收益隐形化的趋势凸显,“三资”管理成为通海农村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2014年以前,通海村组干部违纪违法的问题比较突出,先后有33人被法办,这些发生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的违反廉政纪律问题和腐败案件,损害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啃噬了人民群众获得感,挥霍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通过开展农村基层调研发现,由于农村党的领导弱化,农村“两委”存在“两张皮”“两条心”的现象,虽然2012年通海县委、政府就施行了村组集体“三资”委托乡镇(街道)“农村集体三资代理中心”代理工作,但仍然存在委托代理不彻底、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委托代理中心和公共交易平台建设滞后等问题,民主理财失序、资源管理混乱、资产流失严重、干部巧谋私利等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农村集体“三资”一直缺乏有效的统筹监管。有的村存在会计、出纳不分家,账、钱、权由村主任一人掌管;资金、资产、资源有多少、在哪里、谁在用,都是一笔糊涂账,农村集体“三资”的乱象已经严重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威信,一些基层党组织已失去了战斗堡垒的作用。
管不好“三资”,基层党建就缺乏经济支撑,就管不住村组干部、做不好农村工作、也抓不实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更解不开干部和群众之间结下的心理疙瘩。针对这些问题,通海县把改革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体制机制,作为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弱化的重要举措、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关键措施、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从2014年下半年始,通海县组建工作专班,广泛深入调研,认真分析研判,在全面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相继推出了“联审联批、阳光交易、村组零接待、互动电视+三资”等监管制度。这些制度的推出,扎紧了笼子,环环相扣,最大限度地把“权”制衡起来,把“钱”管起来,让群众盯起来,把漏洞堵起来。
(一)全面清产核资,夯实“三资”管理工作基础。摸清“三资”家底是加强对“三资”管理的前提。通海县坚持从清产核资入手,严格把好清查、登记、公示、入账、处理五个环节,组织乡镇(街道)、村(社区)、小组三级对全县村组的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开展地毯式清查,依法依规界定权属,分门别类整改完善,逐一登记备案,如实向群众公布,全部输入“三资”管理信息系统,实行“一台账两附件”(台账、附表、附图)管理,给群众一本“明白账”。
(二)抓住重点难点,构筑“三资”管理长效机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农村“三资”管理审批监管缺失、资产资源交易不透明、财务开支不规范等问题,通海县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实施意见》,从财务收入管理、财务开支审批、资产资源交易等方面入手,明确“三资”管理范围,规范“三资”管理制度、健全“三资”管理监督机制。
一是建立“联审联批”制度。这项制度,主要是解决审批体制不健全的问题。虽然2012年全县各乡镇就建立了“三资”委托代理中心,但还是没有管住审批漏洞,因为审批还是在村主任一个人手里。所以,从2014年下半年起,通海县明确村组党组织负责人具有财务管理的终审权,全县村组集体经济开支实行限额授权、逐级审批的“联审联批”制度,横向联起了党组织领导、村组干部、民主理财小组、村务监督委员会等多种“探头”的监督审核,纵向串起了村(居)民小组、村(社区)、乡镇(街道)等多级领导干部的监管责任,从而织密织牢财务开支的权力笼子。
二是实行“阳光交易”制度。这项制度,主要解决资产资源处置不透明不公开的问题,把村组的资产资源和收入管起来。过去大家争着当村主任,不少人是瞄着处置村里的资产资源来的,当了村组干部就有了处置权,有了处置权就有机会花集体的钱。现在通过交易中心把处置权管起来,帮村组把钱也管起来,避免了过去村组干部以村民的名义自己卖、自己收钱、钱也不交委托中心的问题。为强化“阳光交易”制度落实力度,通海县及时调整充实了全县9个乡镇(街道)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中心,2015年1月组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公共交易中心”,村组1万元以上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出让和物资采购及工程项目招投标,必须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经乡镇(街道)审批同意,进入公共交易中心交易,交易之后收入即进入“三资”代理中心村组账户。
三是实行村组“零接待”制度。这项制度,主要解决开支不规范、没有节制的问题。过去村组干部借吃喝敛财的问题比较突出,存在搭车报账、少花多报、没花也报账的问题。通海县结合县域面积小、路程短的实际,自2014年7月实行村组“零接待”制度,除森林防火、应急处突等工作用餐支出外,一律不准村组用集体资金搞接待。
四是实行“网络化入户公开村务”制度。这项制度,主要解决监督不到位的问题。通海在过去“村账镇管”这一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搭建集体“三资”信息采集、处理、监督和公开于一体的农村“三资”管理网络平台,把过去村组财务选择性、小范围公开,变成入户到人的广泛性大公开。这是给村民一个“明白账”、还干部一个清白的措施。在推动村组财务信息大公开的行动中,通海以“互动电视+三资”的方法,将村组集体“三资”管理使用情况、发包合同以及报销审批原始单据扫描后上传至广电网络大数据,农户在高清互动数字电视上就能查看本村本组的财务和资产状况,时刻给群众亮出一本“明白账”,全面扩大了农村集体“三资”监督面,确保农村集体“三资”阳光运行。目前,高清互动电视监督已经覆盖全县经济实力较强的18个村(社区)83个村(居)民小组。同时,县委、县政府正在组织探索利用手机APP方式进行移动终端监督模式。
通海新农村
基层党组织开展“爱湖护湖卫士”活动
(三)强化法治手段,严查涉“三资”案件。在实行管理、审批、交易、监督改革的同时,出台了《村组干部小微权力清单三十八条》规范村组干部权力。强化法治手段,惩防并举,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违纪案件,严厉打击严重违纪违法的极少数村组干部,并组织全县村组干部到县法院旁听审理村组干部违法犯罪案件,查处一件,震慑一批。自2014年至2016年全县集中查处涉及农村集体“三资”方面案件25件32人后,2017年没有涉及农村集体“三资”方面新的案件发生。
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和探索,通海县农村“三资”管理步入了资金入账管理、资产台帐管理、资源透明流转良性循环的轨道,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夯实,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加强和规范“三资”监管,提高了群众对村务的民主参与度,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和村组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从根本上加强了党对农村基层的领导,人民群众向心力显著增强。
(二)推动了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强和规范“三资”监管,实现了村组干部权力的相互制衡和阳光运行,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更加透明化、公开化、规范化,从根本上掐断了村组干部奢侈浪费、“暗箱操作”、优亲厚友、贪污腐败以及随意处置集体资产、资源的源头,有效促进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三)农村现代化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加强和规范“三资”监管,遏制了村组集体不合理的非生产性支出,降低村组运行成本,减轻村组集体负担,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生产、改善环境、惠民工程上,有效确保了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在上一届村(居)委会任期内,2013年至2014年6月,全县各村组公务接待支出977.38万元,自2014年7月实行“零接待”制度后,至今,全县各村组公务接待支出为零。
(四)基层政治生态得到进一步优化。阳光高效的“三资”管理,使农村各类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得到化解,群众的积怨得以消除,党群干群关系得到很大改善。在2016年的村组换届期间,全县信访件较上届同期下降86.5%,没有因农村集体“三资”问题引发的上访件,不少抱有私心杂念、冲着“三资”处置权想来当村官的人主动放弃竞选,那些真心想为群众办事、想实现个人价值的人成了参选村组干部的热门人选,促进了村组换届的风清气正。
大黑冲村发展竹下天麻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