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
(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辽宁 沈阳 110101)
学校作为公共场所,其具有人群众多且密切接触的特点,因而一旦出现传染病则极其容易导致疫情的快速传播及蔓延,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与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由于中小学生自身免疫能力较弱,同时具有高度的易感性,因而在接触传染源后未得到及时控制便会发展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根据相关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学校传染病时间占全国传染事件的一半以上,因而成为我国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2]。鉴于此,本次研究对某校传染病防治状况进行调查,结合工作经验,以更好地完成学校传染病消毒隔离工作。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某校传染病防治状况进行调查,某小学共3260人,男性1685人,女性1575人;年龄7~14岁,平均年龄(10.23±2.17)岁。
1.2 一般方法:研究工作采取现场调查与访问的方式,主要调查内容为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发生与处置情况,并建立传染病消毒隔离工作的管理措施。
某校传染病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水痘、手足口病、猩红热及流行性腮腺炎。见表1。
表1 某校传染病病例分布情况[n(%)]
学校作为师生密集接触的公共场所,在学校中传染病极其容易通过教室内的空气、卫生餐具、手及其他进行传播,因此需要加强对公共场所的消毒工作。对于学校而言,加强消毒工作的质量对预防和控制学生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具有非常大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某校传染病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水痘、手足口病、猩红热及流行性腮腺炎,且发病比例分别为14.02%、12.58%、11.17%与9.82%,传染病的发病率较高。由于教室内空气的对流交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呼吸道传染病起到防控作用,因此对于该校而言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传染病的消毒隔离工作,在日常管理中需要加强教室通风及课桌椅、食堂碗筷的日常消毒措施等[3]。
学校在预防性的消毒工作中,对于室内空气、卫生洁具、餐饮具、课桌椅、教具以及饮水设施等消毒对于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扩大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旦在消毒隔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其中任何一项没有得到有效开展便可能导致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水痘以及麻疹等呼吸道与肠道传染疾病的暴发和流行[4]。除此之外,在学校的传染病消毒隔离工作中,还需要加强保洁员与卫生老师对传染病防控知识的知晓程度。鉴于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传染病进行消毒隔离工作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保洁员与卫生老师等重点人群的消毒知识和技术培训工作,使其充分认识到消毒的重要性,对常规的消毒技术进行全面地了解与掌握。同时还要求学校能够真正地落实消毒管理制度,提高消毒质量,并且建立健全消毒设施,不断地引导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教育部门在对学校年终的考核工作指标中可将每年的消毒质量结果纳入评价,卫生监督管理部门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卫生情况的监督,增加对学校卫生监测的频率,以便于能够及时地发现在日常消毒隔离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及时处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消毒工作水平,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5]。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学校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还需要按照以下规范执行:①落实对学校日常清洁与预防性消毒工作的专人负责制度,对各类物品的以及环境消毒的浓度、方式、频次以及作用时间等进行严格掌握,并且对各类消毒工作进行有规范地开展,避免疫情的扩散。除此之外,在流行季节还需要加大对疾病的防控力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同时对于呼吸道传染病而言,在防控的过程中应该对活动室、就餐场所以及教室进行通风换气,每日应该开窗通风3次及以上,每次开窗通风的时间控制在30 min以上。②建立健全传染病规章制度,并设立一个具有传染病专业知识的医师进行学校晨检工作,以便于能够及时地发现以及报告病理与密切接触者,并对其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③学校还需要采取多层次且多方位的健康教育活动,对于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应该针对不同对象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例如学生、科任教师、班主任、保洁员以及家长等,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于卫生防病的意识。
综上所述,在对学校传染病消毒隔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室内空气、卫生洁具、餐饮具、教具以及饮水设施等进行全面消毒,避免呼吸道与肠道传染疾病的暴发和流行。同时还需要落实对学校日常清洁与预防性消毒工作的专人负责制度,建立健全传染病规章制度,并且提高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等对卫生防病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