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越,杨 斌
(1.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CT/MR室,广东 湛江 524045;2.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云南 大理 67100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由Mazur等[1]于1983年首次报道。原发于肝脏的GIST极为罕见,目前均为个案报道。本文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肝脏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primary hepat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PHGIST)的影像资料,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1.1 一般资料 3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4、47、48岁。均表现为右上腹闷痛,无恶心、呕吐,均未见黄疸。查体示右上腹局部膨隆,轻度压痛,无反跳痛。3例HBV、AFP、CA19-9均为阴性,均无肝硬化。
1.2 仪器与方法 CT检查采用日本东芝Aquillion 64排螺旋 CT 扫描,扫描参数:120 kV,150 mA,FOV 512 mm×512 mm,层厚、层距均为5 mm。扫描时嘱患者屏气16~20 s。增强扫描使用对比剂为碘佛醇(300 mgI/mL),剂量1.5 mL/kg体质量。注射流率2.5~3.5 mL/s,于注入对比剂后 20~30、50~60、65~120 s行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MRI检查使用Siemens Symphony 1.5 T MRI扫描仪,应用 T2WI及脂肪抑制 T2WI(TR 7 500 ms,TE 90 ms)、T1WI(TR 4 ms,TE 2 ms)完成轴位及冠、矢状位平扫。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马根维显,剂量0.1~0.2 mmol/kg体质量,流率 1.5~2.0 mL/s。
1.3 图像观察 由2名主治以上医师采用双盲法共同阅片。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出血、坏死及强化方式。病理资料由2名病理科医师对病理形态、周围组织浸润的判断及免疫组化进行分析。
2.1 CT及MRI表现 2例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先行CT平扫,后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均为单发病灶,1例位于肝右叶,最大径8 cm,呈类圆形(图1);2例位于肝右叶-左内叶,最大径均>20 cm,其中1例呈分叶状(图2),1例呈类圆形(图3)。3例边界不清,2例可见不完整假包膜(图1b),内见片状不同程度坏死、囊变区。3例均未见钙化。1例MRI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可见包膜强化(图2b);CT增强扫描1例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图2b,2c),1例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对比剂稍退出(图3a,3b)。
2.2 病理结果 肿块多质硬,切面灰红色,部分呈鱼肉状,部分为囊性,囊内可见暗红色内容物。镜下: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细胞密集、胞浆丰富,核分裂象(10~15)个/50 HPF,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化:3 例 CD117(+),CD34(+),Vimentin(+),2 例DOG-1 (+),3 例 CD99 (-),CD68 (-),EMA (-),CK(-),ALK(-),CD31(-),Desmin(-),SMA(-)。 Ki-67阳性细胞指数10%~25%。3例病理诊断均为PHGIST(高危险度),其中2例为混合型,1例上皮细胞为主型。
胃肠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是指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等与GIST相似,但起源于腹腔或腹膜后,且与肠壁或内脏浆膜面无关的一类肿瘤。EGIST发病率较低,文献[2]报道可发生于肠系膜、大网膜、后腹膜、胆囊及女性生殖系统等部位,原发于肝脏极为罕见。但无论是GIST还是EGIST,肝脏都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如何定义原发于肝脏的GIST尚未见诊断标准,目前文献[2-4]普遍认为当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支持GIST诊断,且经影像学检查腹部及盆腔未见肝外GIST病变时,应考虑诊断为PHGIST。
EGIST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胀痛不适等非特异症状。本组3例均以右上腹胀痛就诊,实验室检查无肝炎、肝硬化表现。PHGIST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以往研究[3]认为GIST与胃黏膜的Cajal细胞关系密切,推测GIST来源于Cajal细胞,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EGIST的发病原因。目前认为GIST是由于特异的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或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A)突变而引起,PHGIST则可能是肝脏的原始间充质细胞发生以上突变所致。组织学上GIST主要分3型:梭形细胞为主型(50%~70%)、上皮样细胞为主型(20%~40%)和混合细胞型(10%)[5]。 本组2例为混合型,1例为上皮细胞为主型,是否提示EGIST的组织学类型以后两者多见,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免疫组化大部分患者瘤细胞表达CD117,表现为包膜和(或)胞质弥漫阳性,仅5%的GIST不表达CD117,主要是发生在胃和大网膜者,组织学上常为上皮细胞为主型或混合型,但CD117阴性者不能排除GIST的诊断,需检测c-kit和PDGFRA-α基因的突变情况来辅助诊断。此外,GIST还可表达DOG1,尤其是具有PDGFR-α基因突变而无c-kit突变者,且总体敏感性与CD117几乎相同,与CD117联合用于GIST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互补性。
PHGIST极为罕见,目前文献均为个案报道,回顾性分析本组3例影像表现并复习文献后总结其特点如下[2-7]:①EGIST 多数体积巨大,最大直径 >5 cm,根据2013 WHO软组织肿瘤关于GIST的生物学行为分类标准,当肿块最大径>5 cm伴细胞有丝分裂>5个/50 HPF,或最大径>10 cm,或有丝分裂>10个/50 HPF,符合三项之一者均属高危。本组3例肿瘤直径均>5 cm,其中2例>20 cm,提示PHGIST多为高危险度恶性肿瘤。②肿块多为类圆形,偶呈分叶状,边界清晰或模糊,部分可见假包膜,坏死、囊变多较明显,可伴出血,钙化少见。MRI有助于显示肿瘤组织的复杂成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DWI实性成分呈明显高信号,ADC值降低,可能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③增强扫描具有2种强化方式:持续强化型,动脉期实性成分轻中度强化,低于正常肝实质,肿瘤内部及周边可见迂曲、增粗血管影,部分患者可见门脉早显,提示动静脉短路,门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不均匀强化。快进快退型,动脉期明显强化,高于正常肝实质,门脉期对比剂退出,呈等或低密度(信号),与肝细胞肝癌表现相似,尤其当病灶出现假包膜时,鉴别十分困难。
总之,PHGIST极为罕见,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无特异性,当患者AFP值不高,且无肝炎病史时,鉴别诊断应考虑PHGIST的可能,最终诊断仍需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