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都有考生自己的估分和高考成绩相差很多的情况,语文这一科分数的差距主要来自作文分数,而估分不当主要是因为学生不了解高考阅卷的操作规则,不知道什么样的作文才能得到阅卷者青睐。本文拟通过阅卷者的阅卷体验谈谈高考考前写作指导,以期对一线教师的作文教学有些许帮助。
关键词:作文 高考阅卷 写作指导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任教十几年来,每年都有学生在高考查分后不解地问笔者:“老师,我平时测验的语文成绩至少能得110分,高考结束后,我自己对答案,预测语文分数怎么也能过110分,甚至可能到120分,为什么考试成绩出来,只有100分?”当然,也有平时语文成绩不怎么样的学生,高考成绩却很好。学生自测的分数和最终的高考成绩误差最大的就在作文这一块。面对学生的疑问,最初,笔者同样疑惑不解,但在参与了几次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工作后,知道了其中的奥秘。
鉴于学科特点,作文阅卷主观性相对较强。一般在启动阅卷工作后,作文阅卷组会先用两天的时间学习评分标准与细则,看阅卷组专家们之前已经评判了分数的试卷,包括各种文体、各个得分档次的作文卷,让大家心中有数。而且作文阅卷是每张作文卷都要由至少两名教师评阅,如果两次阅卷的分数相差太多还要由第三名教师仲裁。所以基本上不存在改错的情况。相对于传说中的理科综合阅卷教师们的“心狠手辣”,笔者认为语文作文阅卷教师可以称得上“心慈手软”了。
担任高考阅卷点作文组组长的教师都是有资历的优秀高中语文教师,阅卷时一般主要看考卷的闪光点,多找得分点。而高考阅卷指导思想和执行标准也是具有延续性的,老师定然早就非常熟悉,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得以贯彻落实。
笔者以前一直认为55分以上的作文必须是思想、内容、结构、文采各方面都特别优秀的。但是参加高考阅卷后,發现一篇高分甚至满分作文并不是十全十美的,甚至可能有明显的瑕疵。但它一定是在某一方面有突出闪光点的,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的。尤其是从文章中表现出一定的文化涵养的那种,让人觉得这小孩书读得多,知识面广,特有文化,或者看问题特别全面、成熟,特别懂事的那种,就最好了。
笔者觉得在以后的作文教学备考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题立意大众化
一篇作文,教师首先看的还是立意,虽然一直有高考作文“淡化立意”一说,但是一篇作文总要表达一种观点或情感吧,立意总是有浅显与深刻之分的,对材料的涵盖面也是有局部与整体之别的,所以淡化立意只是说降低审题难度,放宽立意范围。譬如说高考作文“喷泉与泉水”,专家组给了十几种参考立意,但是阅卷的时候笔者发现,考生写到的立意大多是比较直观的几种,高分作文也往往出自其中,那些立意比较新奇偏怪的,经过讨论后,很少有归入一类作文的。所以笔者建议学生不要在立意上翻花样。而那些每次作文都偏题的同学,在高考的时候估计也不会比平时的得分低,笔者觉得高考阅卷针对低分的尺度比平时阅卷要宽松多了。
二、要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高考作文以议论文为主,作文反映出很多学生说理能力差。一篇文章支撑中心论点的理由往往只有一个,然后道理不足,事例来凑。一味举例,导致选材面窄,事例雷同,对每个事例的分析也都千篇一律,文章没有层次感,也就谈不上丰富和深刻了。
三、语文老师要多看电视,多上网
写议论文举例论证是必不可少的论证方式,很多学生但凡举例就是李白、杜甫、陶渊明,霍金、C罗、爱迪生,几千份作文卷都是这些事例时,分数就越打越低,突然出现一个新鲜素材,就能刺激一下教师们逐渐麻痹的神经了。有一年考前5月份比较火的断臂美神雷庆瑶,“天猫第一”崔万志的素材被学生用于作文之中,就引起了教师们的热烈讨论,有的教师没看过《超级演说家》这个节目,还不知道这两个人,就现场扫盲,阅卷气氛就活跃起来。大家一致认为这两个事例用得好,以后出现这两个事例的作文,分数就相应地高一点。当然,这是小概率事件,但是笔者想这是一个方向,如果学生抓住一两个小概率的机会,运气好的话,就可能出现一个班甚至一个学校作文分普遍较高的现象。市面上的作文资料因为编排流程影响,素材选用比较滞后,所以教师可以多关注四五月份的时事新闻、综艺节目。
四、加强语言表达训练
笔者认为高考作文不是难写,而是学生表达能力太差。且不说深刻,有的学生满纸病句,一句话都写不完整,意思当然表述不清楚了。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教师哪有工夫去猜?分数当然不高。
五、书写要工整
书写要工整,最起码字体大小要差不多,一笔一画,卷面整洁,让人看得清楚。书写太差影响到的绝不是一分两分。
通过阅卷,笔者感觉作文冲刺高分不是梦。笔者觉得平时教学欠缺的就是升格作文讲练,每次讲作文找几篇优秀作文一念就完了,学生知道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也知道自己哪里写得不好,但是不知道怎样对自己已有的中等水平作文进行提升,也没有认真做过作文修改,让他们得到切实的收获。这也是笔者以后要改进并强化的地方,本文仅以此和众多一线教师共勉。
(作者简介:张文芬,女,研究生,湖北省天门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研)(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