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邦 张泽聪
【摘要】“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贲彖》),文化的世界即是“人化”的世界,文化使“人”成为“人”。文化陶冶是教育的本质,因此学校文化建设是教育的核心要素。小学教育是人生当中影响力最深、最基础的性格培养阶段,我校根据当前小学生缺乏“阳刚之气”以及学校管理中存在刚多柔少的现象,挖掘“滘心”的水文化,把蕴藏着丰富教育内涵的水文化迁移至学校文化建设当中,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实践,通过精神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文化、物象文化,实现水德化育人,汇力促发展。
【关键词】水文化 学校文化 汇力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200-02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贲彖》),文化的世界即是“人化”的世界,文化使“人”成为“人”。文化陶冶是教育的本质,因此学校文化建设是教育的核心要素。
小学教育是人生当中影响力最深、最基础的性格培养阶段,需要以“刚柔中和”的文化汇聚学生成长的力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而水文化正是这样一种文化,更是我校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我校通过挖掘“滘心”的水文化内涵,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实践,水德化育人,汇力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上善若水,学校文化之源
滘心村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道,西临流溪河,先前村边有一条沙堤围着,外来的洪水不能入侵,围内有几条河涌交汇。连接流溪河的大水道过去称为滘水或滘溪,现在叫滘心涌,各小水道汇入滘水,水道汇入相通的地方称为滘,这里村民的先人在这水乡中水网交织的地方选择高地来定居,住的周围都有滘,各居住点连成一条村,故将村名定为滘心。
水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水之善在于刚柔相济。天下之至柔莫过于水,温文如玉,滋润万物;天下之至刚亦莫过于水,穿石劈地。水至柔,却柔而有刚,认真执著追求不懈,“千条江河奔大海,一江春水向东流”。
滘心村不仅具有浓厚的水乡风情,而且也深具水的善品,融汇力量,刚柔相济。在村的北面有一条护乡基,种满了竹子,又称为“竹基”,在村南有风水基,村民为保水乡平安,群众筹钱建了一座天后庙(东南沿海与台湾又称为妈祖庙),位于白云湖的北面,后在大跃进时被拆掉。为纪念先祖,缅怀先人创业艰辛,村内有两间大祠堂——李氏大祠堂、许氏大宗祠。这里的习武之风非常浓厚,民国期间村内有四间武馆,青壮年晚上都聚集在武馆,积极练武,强身健体。
我们认为,水文化蘊藏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把其内涵迁移至学校文化建设当中,对师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价值。
二、汇力教育,学校文化之髓
我校挖掘滘心的水文化,进行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提出了鲜明的办学理念——筑教育之“滘心”,汇成长之力量,凝练出“以爱融心 以行汇力”的德育理念与精神,提出了“刚柔若水 文武汇力”的校训,建设“向真向善 至博至美”的校风、“魅力导生 水滴石穿”的教风、“善思明辨 笃行汇学”的学风。以水为镜,明辨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会包容,学会合作,学会谦让,关爱他人,感恩他人。“和其光,同其尘”,如水一样善于应对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
现代教育是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这三“滘”融汇而成的。只有融汇这三方面的力量,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教育才能达到真正的育人价值。
建构主义认为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滘”。学习过程以及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如“滘心”一样的融汇过程,融汇如水一般的心力、智力、体力、能力。
“心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不畏险阻,一往无前的勇气。也是心灵深处的力量,由自信力而发生。它深深地根植于对生命、对亲人的热爱,它常常是迸发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梁起超说:“国民自信其兴,则国兴;国民自信其亡,则国亡”。“汇力”就是要把这种局限于爱生命、爱亲人的个体至爱之情,升华为爱民族、爱国家,为国赴难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智力”,是指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体力”,梁起超谓:“体魄者,与精神有密切之关系者也。有健康强固之体魄,然后有坚韧不屈之精神”。通过体育锻炼,改善体质,使学生养成完备的体格。
“能力”包括了思辨中的辨别力、包容中的亲和力、进取中的创造力、生存发展中的竞争力。
“汇力”言立德,是指师生的德行修养应该是锤炼陶冶、完善提升、至柔至刚、达济天下。“汇力”言立学,是指师生的学习态度应该是勇于维新、与时俱进、锲而不舍、精进不息。“汇力”培养一种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不仅是身体的强健,更是精神的成长。动静相宜、刚柔并济,让我们的教育保持着平衡、发展、和谐。
三、汇力管理,学校文化之心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水在滘中“有道运行”但又不拘一格。因此,我校形成具有“水文化”特点的制度文化,如《创建汇力班级文化实施方案》、《汇力班级评选方案》、《汇力班主任评选方案》、《汇力家长评选方案》,学水的轻柔、坚韧,以柔克刚,规范有序,灵动运行,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消除管理“真空”,引导学生的品行,达到“润物细无声”、“水滴石穿”的教育效果。
四、汇力课程,学校文化之体
学校文化要体现在课程活动中,要通过课程实施来贯穿。缺乏课程支撑的学校文化建设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我校将水的刚柔之性融汇到学校教育课程与课堂教学中,汇聚心力、智力、体力、能力。
(一)建设水文化内涵的校本课程进行“汇力”
课程之一:水乡之武——太极汇力校本课程。太极拳起源于河洛文化。河洛汇流,是一种自然现象。黄河水浊,洛河水清,两河交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清浊分明、相互交融变化的旋涡。相传这里是河出图、洛出书和伏羲悟太极、画八卦的地方。《易传·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族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汇现象,依据“河图”、“洛书”信息,触发灵感,从而创造出了《易经》,产生了太极文化。所以,自古人称“天下太极出河洛”。太极拳这中华武术瑰宝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推崇。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滘心村原来的武馆中也把太极拳作为主要习武项目。
我们把太极拳与小学生特点相结合,开发《水乡之武——太极汇力校本课程》,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通过学习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学生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境界,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
课程之二:水乡之文——诵读汇力校本课程。关于水乡的古诗、现代诗歌、散文等,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水乡之韵,感受水之力量,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课程之三:水乡之行——综合实践汇力校本课程。人与自然和谐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世界发展的一大主题,培养环保意识是教育的必要课程。基于水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流溪河为载体,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水特点、水种类、水资源、水利用、水节约和水保护。定期举行学生广泛参与的科技艺术节,其中包括观看水的短片,讲水的故事,欣赏水的音乐,了解水的科技利用。開展包括“海洋探秘”、“水之乐园”、“水之环保”的实践活动。
(二)建设水文化内涵的“汇力课堂”,促进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我校提出了“生本灵动 汇智汇能”的课堂理念,从学生状态的源头出发,平等和谐,在课堂中师生情感交汇,充满人文关怀、人情关爱,成为学生的心灵动力,从而启发学生的智慧。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中进行教学反思、教学改进,课堂要灵动,充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助合作。融汇学生的智力、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创造”。
在这一课堂理念下实践“四汇式”的课堂模式:汇心——情境导学,启发兴趣,汇聚心神;汇智——合作探究,互动助学;汇能——展示能力,点拨释疑;汇乐——当堂练习,收获快乐。
五、水境力意,学校文化之象
我校将校园的建设与学生的教育有机结合,成为“水境力意”物象化、诗意化的校园。走进校门,沿着“汇心路”,就能看到“滘心水韵”雕塑群,包括:假山水道,学生与张三丰对话的雕塑,上刻“思古通今”,“刚柔若水”,“文武汇力”等励志金句。“汇力园”中百草汇生,展现生态、健康,体现人与自然融合的精神。“太极馆”中展现了太极拳的起源、发展、武术文化、体育、健康教育知识。“水德廊”,展现了滘心的历史文化、水文化,展现文明礼仪的故事、名言;“水诗廊”,展现了水乡诗歌、文学;“水艺廊”,展现了具有水乡风情的美术、音乐、书法作品。还有“汇智楼”、“汇健楼”,等等。校园弥漫水文化气息,体现一种精神的追求,凝聚一种精神的力量,成为师生的共同精神家园。
学海无涯,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不断积累、夯实。源远流长,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条河,需要不断探索发展,拓宽加深,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张鹏.《校园视觉文化中的隐性价值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
[2]徐碧辉.《中国水文化精神》. 《文科教学》 1996,01期.
[3]熊达成.《浅谈中国水文化的内涵》. 《文史杂志》,1992(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