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鲁艳 冯景欢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后备军,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人生态度,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要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就得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相关调查研究显示,人每天有将近一半的行为都是出于习惯做出的,而不是人刻意决定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让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加愉悦,学习工作更加高效,如果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那做成一件事的时间就要比平时花费更多的精力,可见良好行为习惯对大学生未来人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 积极心理学 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154-01
一、引言
良好的行为习惯完全就是后天形成的,大学生的年纪在生理上已经基本成熟,但是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仍然处在初步形成阶段,他们的行为习惯依然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引导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充分激发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心理学的含义
相关学者认为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品质的社会科学,这一定义也概括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根本特征。积极心理学重点研究人类身上的积极因素,它主张以人类的内在潜能为基本出发点,利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解读人类的诸多心理问题,有利于充分激发出人类身上的优秀品质,利用这些因素可以帮助身心有问题的人充分挖掘出自身的内在潜力,从而为他们日后的人生提供能量。
传统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类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积极心理学则重点关注的是人类积极功能开发。积极心理学大力提倡将心理学回归其原本的价值,也就是加强对普通人们群众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尤其是战争时期做出过重大贡献。积极心理学具有较强的人文特点,它有效弥补了传统心理学过于侧重人的缺陷,它是将人类的优势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将培养人类的优秀品格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根本目标。
三、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对培养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作用
1.提高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积极认知
人的一生中都会出现各种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人如果产生消极情绪就会遇事逃避,虽然消极情绪在有的时候可以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会限制人的行为和思想。积极情绪可以让人产生积极的思想并将其付诸实际。人被积极情绪主导就会让人突破问题本身的限制,而是对问题产生更多的思考。
2.强化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在驱动
积极心理学会让大学生产生乐观型解释风格,这完全是人类后天培养而成的,与社会价值观、学校的教育方式以及个人经历都有直接的关系。大学生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应该积极培养乐观型解释风格,将消极情绪尽量转化积极情绪,提高自我抗挫折能力。
四、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1.重视课堂教学环境建设
课堂教学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为核心,有效弥补传统教育模式忽视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缺陷。课堂教学应该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在开展传统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应该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然后可以将课堂上教育引导方法积极应用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将课堂反思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矫正进行充分结合。
2.重視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
大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感知比较敏感,一些不良价值观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会对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制约作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重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对现有的社会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普及马克思世界观和方法论。
3.强化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
家庭教育应该从致力于培养子女的智力转变为培养子女的全面能力,平时关注孩子的心理情绪,多给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必要的时候可以与教师积极进行沟通,解决孩子的心理困惑。此外,家庭教育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权威式教育,而应该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与孩子做朋友,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
五、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学校和家长应该充分重视积极心理学的功能,将积极心理学作为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出大学生内在的优秀人格品质,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游敏.浅谈当代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5): 69.
[2]刘秀兰.对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4):95.
[3]闫书广.素质教育实施的路径之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31-32.
[4]福平,陈旭.试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