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汉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理念逐渐深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预习作为教学模式探索中新兴的一种,它打破传统教学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体现出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性,能够有效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本文主要探讨高效课堂自主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组织及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预习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124-02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知识灌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对学生主体地位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极为不利。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提炼以预习本或者预习学案为载体的操作形式,提升预习实效性。同时,依据学生预习差异性,关注各层次学生在预习环节的具体需求,探究分层次推进与选择性策略结合,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需求。
一、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
布置预习作业如下:上课前一天布置作业,通常以家庭作业方法完成;课上布置作业,就是课上先让学生自学5-10min,随之交流自学情况。在预习方法设置方面主要通过以下方法实现:“教材+预习提纲+预习作业本”进行预习,这种做法优势在于简单明了,重点比较突出,且成本低。而不足之处是需要督促学生充分利用课余事件抄写预习提纲。教材+预习学案预习方法,其优点是以学案作为学生学习主线,预习能够层次递进,确保预习更深入,尤其是指导学生有效开展预习[1]。
二、以兴趣引领做好指导
如何促使学生从课前预习进入有效的学习氛围之中。此时,我们在备课环节,需要设置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预习内容,依托预习这个课前准备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打开学生想学习、主动学习的心扉。如:在《圆的认识》这节内容的预习时,存在一个重要的概念——圆周率,教师要让学生全面了解圆周率背景,并将其设定为明确的预习要求,使学生利用多个途径查阅资料,如此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三、合理设定预习时间
对将要学习的新教材具有明确的预习目标后,如何科学安排预习时间?若学生将预习内容均作为晚上的家庭作业,学生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厌烦心理,预习也犹如走马观花一样,这种预习也是在做无用功。因此,如何合理安排预习时间,提升预习效果是重要的内容。例如:在《比例尺》这节内容教学前,可采取如下方法:(1)在前一节课堂留出5min熟悉要预习的内容,利用圈画的方式圈出重点知识,例如:什么是一幅图的比例尺?如何代表地图或者平面图的比例尺?等概念。(2)晚上作业时间之内留出15min批注存在的疑问,明确难点内容。如:说出新授课中每幅图的比例尺代表的意义,并说出数值与线段比例尺之间的区别及特点;对一幅圖比例尺进行确定时,必须注意什么?……(3)课堂讲授过程中,可拿出10min时间讨论,由学生对重点进行点评,突破难点知识。这种情况下,可通过同桌讨论、学习小组等形式,促使学生相互借鉴预习成果并展开讨论,解答预习环节的疑难问题。如此安排预习时间,看似比较零散,却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并改善其厌学情绪,使学生能带着愉悦、主动心理展开预习,从而提升预习效率。
四、注重预习和督促
对学生预习除要进行有效指导外,还应注意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完成有效的督促工作。日常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三种方法检查学生预习状况。(1)以学生预习笔记及课本为依据,查看学生在教材上圈画的内容、笔记本上记录的概念、定律等信息,进而落实学生预习情况。(2)查看学生批注相关内容及所提到的问题,初步了解学生新知识认知情况,有助于更好地完成课堂点拨。(3)通过交流讨论方法检查学生是否深入展开思考,这种交流包含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的交流,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畅谈预习环节出现的疑惑或收获,也可由谈话中获取学生对教材掌握状况,根据学生疑难问题及困惑检测学生新教材知识点掌握状况[2]。如此一来,教师能够依据学生预习状况,并结合新教材目标及重难点,恰当调整教学思路,通过合理的方法完成教学,确保课堂教学有较强的针对性,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五、结论
总之,小学数学自主教学实践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也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转变教学和学习观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预习,不断发现问题,并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学生数学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维平,周彦芳.小学数学高效课堂“1543”教学策略谈[J].新课程·上旬,2016,(3):347.
[2]何英.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