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晓平
【摘要】目的 探讨盐酸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经皮冠状动脉(PCI)治疗,观察组采取盐酸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8.2%;观察组梗死血管TIMI3级血流为96.9%,对照组为78.8%;观察组酶峰值时间、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均优于对照组,治疗1年后观察组MACE以及TLR、TVR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盐酸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快速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盐酸替罗非班;血栓抽吸导管;急性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7..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发病时间<12 h;冠脉内重度血栓负荷。排除标准:既往心肌梗死及冠脉介入治疗史;肿瘤及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其中,观察组男17例,女16例,年龄60~78岁,平均(65.2±1.0)岁;对照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62~79岁,平均(67.0±1.2)岁。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经典PCI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盐酸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造影后,选择血栓抽吸管对于血栓进行抽吸,结合造影剂显示的血栓情况,确定具体抽吸次数,之后给予盐酸替罗非班。冠脉给以10ug/kg盐酸替罗非班,之后出现血栓血管经标准PCI治疗,然后以剂量为0.15 ug/(kg·min)盐酸替罗非班进行静脉泵入治疗,肝素抗凝,检测患者APTT。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梗死血管TIMI3级血流以及酶峰时间、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
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随访,观察两组患者MACE以及TLR、TVR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良事件及梗死血管TIMI3级血流
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6例(18.2%),其中2例心肌梗死,4例卒中;观察组梗死血管TIMI3级血流为96.9%,对照组为78.8%,见表1。
2.2 酶峰值比较
经过不同治疗后,观察组酶峰值时间、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均优于对照组,见表2。
2.3 治疗后1年随访
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的MACE以及TLR、TVR发生率均存在明显差异,见表3。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疾病,具有较高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随着现代生活压力加大以及老龄化社会到来使得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不断上升。盐酸替罗非班为非肽类血小板拮抗剂,主要阻断血小板聚集功能,对于心肌梗死血管收缩具有良好改善作用。
本次笔者采取对比分析方法考察盐酸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技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结果显示该种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梗死血管的血流情况,改善酶峰值时间左心室射血情况,治疗效果优于传统PCI治疗,且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心血管事件發生,说明该种治疗方式具有较高安全系数,远期效果良好,本次研究结果与蔡雪等报道基本一致。因此我们一致认为:盐酸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显著,快速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赵宇新,等.盐酸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北京医学,2015,37(5):456-459.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