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乐
【摘 要】 最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增加了许多让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这些内容,能够很好地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供教学素材,所以,我们一线的数学老师,要对其足够的重视,要充分地利用这些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本人认为有必要让一线教师们更好地认识到“动手做”栏目的价值,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好地进行利用,以便实现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挖掘;教材;内涵;提升;素养
当下老师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没有真正地理解动手实践与操作类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通常是有些当作思考题,侧重于数学知识的运用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老师会稍微讲一讲,有些操作活动需要大量准备工作而且比较繁琐,实施起来可控性比较差的老师们往往视而不见,等同于“你知道吗?”,浅显地读一读或纸上谈兵一带而过。新教材的这一亮点却成了部分课堂教学的薄弱点,作为一线教师,如何真正落实学生的动手做,充分发挥动手做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也是我们的追求。
一、引导实践,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学生调动自己内驱力的前提,只有學生对所学的知识具备了兴趣之后,他们就会从内心对这一知识或者学科充满喜爱之情,从而就会主动、认真地进行学科学习,而且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出奇地高,我们做老师的,在教学时才会觉得比较轻松、自如。
比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时,我针对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这一年龄特征,引导学生通过折纸、绘画和分食物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前提下学习、认识分数,深刻领会比较难以理解的单位“1”的含义,从而学生也就自然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整个教学的过程都是以学生实践和思考为主,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学效果也相当令人满意。
又如,本人在教学生怎样利用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兴趣,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我用大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进行巧妙运算的故事进行导入。“同学们,老师现在有一道大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做的计算题,想请同学们帮老师计算这题的答案,好吗?”学生怀着惊奇的目光看着我回答:“好,老师是什么题目?快告诉我们吧!”学生兴趣高涨。我把“1+2+3+4+5+……+97+98+99+100=”写在黑板上时,底下一片惊讶。我说:“有时间限制的哦!限时2分钟。”只听见底下嘘声一片,学生困惑时间不够。我宣布开始时,学生都在认真计算。两分钟后,停笔时,我问有没有算出结果时,没人回应。这时我告诉学生小高斯在计算“1+2+3+4+5+……+97+98+99+100=”,不用一分钟就算出的结果时。学生更加吃惊,更想知道高斯是怎样算的。学生们都表现出好奇和敬佩,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时我抓住学生好奇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先让学生计算几个简单的连加:“1+2+3+4”、“1+2+3+4+5+6”、“1+2+3+4+5+6+7+8+9”……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实践,发现了其中的规律,这样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动脑筋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积极体验,提升动手能力
小学生必须通过具体的动手实践才能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与实践,才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实物或者图形,把数学教材中那些枯燥乏味的概念变成有趣的直观事物。所以我们数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操作与体验,让学生通过操作与体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点之后,我就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我提前布置了学生准备了各种颜色的彩纸和手工剪刀,在具体活动的时候,要求学生根据数学教材中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要求,通过自己的独立设计与操作,剪出各种各样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剪出了各种各样的植物,比如有松树、有萝卜,还有各种美丽的花朵;还有的学生居然设计剪出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比如可爱的猫头鹰、还有大海里的鲸鱼……学生在活动的时候非常感兴趣,这样的教学,能促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生学习数学如果不能运用于生活解决问题也无异于纸上谈兵,他们的理解也是机械而浅显的。所以我们数学老师还有责任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平时的生活之中,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获得数学体验,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这样,最终使数学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也是我们数学教学最根本的归宿与目标。
例如:三年级下册教学《乘法》这一知识点之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了“神奇的杠杆”这一活动课程,如果直接告知学生也是能掌握运用的,但却是脱离了实际,仅仅掌握了知识,错过了最美的风景。杠杆来源于生活,如果直接出示学生可能比较茫然,所以找准孩子认知的生长点,从生活场景玩跷跷板引入“臂长”和“物重”,一开始两边一个重一个轻,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果要保持杠杆的平衡,我们可想怎样的办法?猜一猜?学生在动手做了之后,验证自己猜想,得出“左臂长×左物重=右臂长×右物重”,所有杠杆就能保持平衡是运用乘法中积一定的知识。接着回到生活中,还有的联想到运用杠杆原理的杆秤、剪刀、老虎钳等,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很好地解决了现实问题。
综上所述,一线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动手做”主题栏目的价值,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做”,改变单一封闭的被动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自主探索发现和创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用双手创造出更灵动的数学,发展数学思维,促进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