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梅
作者单位:211800 江苏南京,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专业必修课,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儿童保健、疾病防治,为儿童服务的学科,是为培养临床专业高技术人才所设的重要职业能力课。以往采用终结性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医学教育对儿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研究从儿科临床的实际需要出发,改变以往终结性考核的模式,更多地引入形成性考核,使“教学、实践、考核一体化”,对考核的方式、内容和标准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儿科学课程的多元化考核体系,以达到教学目标。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学院三年制2015级临床医学专科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自然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89人,对照组93人。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平时成绩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两组学生均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开始学习儿科学,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儿科学》(第7版)教材,课时数相同,授课教师相同。对两组学生实施不同的考核方法,对照组采用终结性考核方法(期末理论考试80%+操作技能考核20%),实验组采用多元化考核方法。
1.2.2 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 采用平时成绩、实践成绩、病例讨论课成绩、期中测试、期末理论考试的多元化考核体系综合评价学习效果。其中平时成绩占10%,实践成绩占15%,病例讨论课成绩占10%,期中测试(闭卷)占15%,期末理论考试(闭卷)占50%,其中平时成绩=课堂纪律(30%)+课堂提问(30%)+课后作业(40%),实践成绩=操作技能考核成绩(80%)+实训报告(10%)+见习成绩(10%)。每项考核成绩均为百分制。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全方面考核医学生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平时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课堂纪律(30%)、课堂提问(30%)、课后作业(40%)。课堂纪律:课堂纪律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也是每个学生应该遵守的。课堂纪律主要考核学生是否按时上下课,有无迟到、早退或旷课现象,有无玩手机、睡觉、聊天等与学习无关的行为等。满分为100分,迟到或早退一次扣10分,旷课一次扣30分,有玩手机等与学习无关的行为一次扣10分。纪律考查由学生班长和任课老师共同评价,课后班长把记录情况报告给任课教师,汇总评价后计入平时成绩。课堂提问: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出评分,既包括理论课的提问也有实训课的提问,不包括病例讨论课。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学生课后及时复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促进师生互动。记录好每次每个学生的得分,提问次数的平均分为最后得分。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知识。教师认真批改作业,给出成绩,做好详细记录。
实践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操作技能考核成绩(80%)、实训报告(10%)、见习成绩(10%)。操作技能考核:儿科学的实践操作课也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先示范,然后各小组学生再分别练习。实践操作课结束后,给学生们3~4周的练习时间,进行数次晚训(即开放性实训课),让学生们自主练习各项操作、相互纠错、相互帮助,直到熟练掌握为止。然后再集中安排操作考核,将临床思维、人文素质纳入评价体系,严格按照操作考核评分标准,给出每个学生的具体得分,满分为100分。实训报告实训课后同学们都上交实训报告册,包括实训课的操作流程、常见问题以及心得体会等。教师批阅后给出每位学生的得分。见习成绩:包括见习报告(50%)和见习表现(50%)。见习结束后,按要求及时书写见习报告,并及时交老师批阅评分。见习表现则由带教老师和小组组长共同评判给分。
病例讨论课成绩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学生的参与度(是否认真准备、积极参与讨论、团队合作等);②学生回答问题情况(是否思路清晰、分析到位)。每个同学至少回答2次问题;③各个小组分配的任务完成情况(如对某个问题的资料收集或讲解)。病例讨论课结合临床实际,对于儿科学这种临床专业课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形式。在教学章节中安排了7次病例讨论课,每次讨论课课前,任课教师将儿科病例资料发给学生,嘱其提前预习相关知识并查阅资料等。每个小组分配相应的任务。课堂上让学生们分析问题、相互讨论、沟通交流,然后随机抽选部分学生发言讲解。再让学生们互相点评、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再次抽选部分学生发言讲解,然后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与总结,并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自主地解决问题,而且能够锻炼临床思维,还有助于对相关知识点的巩固和强化记忆[1]。病例讨论课的成绩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来汇总得分。
期中测试可以阶段性地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任课教师在教学进度过半时统一安排,实验组和对照组同学在同一时间测试,总分为100分。期中测试能督促学生及时复习、适时消化,避免期末考试时负担过重、不及格率过高等现象。
儿科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考试课,按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考核,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总体掌握程度。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从题库中随机抽题。题库是课程组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要求编写,试题覆盖面广,考试题型多元化。本研究认为在多元化考核体系中,期末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50%比较合适。
1.3 效果评价期中测试和期末考试的理论试题均是从儿科学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的,考试题型多元化,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以及案例分析题。满分为100分,由相同教师阅卷。儿科学课程完成后及时向两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采取不记名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如实填写,每个指标设“是”和“否”两个选项。问卷当场发放填写,当场回收,有效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完成数据统计,两组考试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对考核模式的评价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分析两组学生的期中测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学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分布见表2。
2.2 两组学生对考核模式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考核模式的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s,分)
表1 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s,分)
分组 n 期中测试 期末理论考试实验组 89 71.75±8.30 77.49±10.03对照组 93 70.15±7.36 70.57±13.33 t 1.379 3.970 P 0.170 0.000
表2 两组学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分布[n(%)]
表3 两组学生对考核模式的评价比较[n(%)]
儿科学课程考核以“注重过程考核、突出技能培养”为原则,尝试实施多元化考核体系,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灵活多样,不仅注重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创新思维的开发,包括检索信息的能力、对事物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等多个方面,这也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提高形成性考核的比例,实行多元化的评测手段,才能全面地达到课程考核的目的[1]。
儿科学课程多元化考核体系的考核指标多元化。根据儿科学专业特点和现有的教学条件,任课教师利用多种方法尽可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相应的评分标准进行量化,保证考评结果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期中测试和期末理论考试的题型多元化,合理分配主观试题和客观试题的比重,试题的难易程度也要适中。
儿科学课程多元化考核体系的考核内容多元化。考核内容不仅包括儿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包括实践操作能力、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包括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主动性。总体而言,理论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操作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病例讨论、作业和报告等主要考核学生的自学能力、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与处理实际问题能力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课堂提问、发言、纪律等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主动性[2]。
儿科学课程多元化考核体系的评价方式多元化。有的考核指标如病例讨论课等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教师向学生详细说明评价要求(如评价标准、评价内容等),评价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和表现情况,并强调评价是对本阶段自身行为的观察,目的并不是相互比较[3]。教师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改正,调整学习状态和方法,真正发挥出评价的促进作用。通过多元化考核体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逐渐增强自我控制力,增强调控意识,从而有计划、有目的、更高效地学习。
本研究发现多元化考核体系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两组学生的期中测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过一学期不同形式的考核后,实验组学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本研究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起到促进作用,增加了病例讨论课、操作技能和临床见习训练,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同时还兼顾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学生参与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明显提高,通过多元化的考核及时了解自身学习情况,及时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效率。此外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发言、分组辩论、临床实践等,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多元化考核达到了促进学习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也提高了教师素质:多元化考核使任课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对儿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不仅可以及时检查学生“学”的质量,而且也能及时反馈教师“教”的质量,教师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这与罗征秀等研究结果一致[4]。作为一名医学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临床知识和经验,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适应考核模式改革的需要。
多元化考核体系除本研究中所提到的几种,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和实际情况加入一些更好、更有效的评估手段。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给学生和教师带来过重的负担。多元化考核体系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如个别的学生对部分考核方式不够重视),还需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进而在其他医学类课程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