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云
【摘要】在品德课堂中,教師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进行有效而深入的疏导,是导致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率降低的关键原因。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多元对话,即创设对话情境,提高认知水平;淡化对话角色,营造交流氛围;营建对话层次,引发辨证思维;把握对话细节,唤起生活体验,可以将学生思维引向高处,使品德课堂之路走向深处。
【关键词】多元对话 思维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073-0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下的品德课程资源也越来越充足,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但教学的过程却往往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尤其在问题意识方面,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进行有效而深入的疏导,从而削弱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多元对话,品德教学就会呈现出理性交锋,智慧启迪,心灵碰撞,情感交融的情境,从而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
一、创设对话情境 提高认知水平
由于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当人们进入某一种特定的情境时,便会自然产生与之相伴随的情感。因而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参与对话,从而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如在一次研讨课中,我执教了《校园生活有规则》一课。课始,我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做一个“运物品”的游戏,比一比哪组获胜。我有意在人数和物品上分配不公,为学生创设一个“无规则”的特殊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规则”的重要性。第一次游戏结束时,有同学就直呼不公平。我便追问:“为什么这个游戏不公平?”这个同学不满地说:“人数的分配不公平!”然后我分别请出小评委、参赛胜方和败方代表发表看法。他们都纷纷指出这个游戏人数与物品的分配不合理,而胜方代表也表示同意他们的说法,觉得自己赢得并不光彩。我紧接着问:“怎样做才能让游戏公平地进行呢?”于是学生七嘴八舌地为游戏制定规则,学生在有规则当中再玩了一次游戏。活动中学生都能遵守游戏规则要求,愉快地完成比赛,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感知规则的重要性。
二、淡化对话角色 营造交流氛围
在和谐的对话环境里,教师应当是对话的激发者和参与者,不能凌驾于教学过程之上。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要淡化教师的角色意识,放下架子,将自己的经验、思考、体验与学生分享,为学生的交流创设和谐的氛围。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姚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一节《烦恼,还是化解》教学视频,纵观整节课,教师适时地与学生进行有效对话是这节课最为出彩的地方,课堂中师生间的精彩对话无不彰显着老师的教学机智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你的烦恼我愿意听”这个环节,记得有一个女生是这样说的:“我的成绩在班上是中等水平,有时我的考试成绩有进步了,妈妈就会说,只是进步一点点,还不够理想。可是,当我的成绩退步了一点点,她却说,诶呀,已经是这个水平了,怎么还退步了呢?你的成绩不能再下降了呀!”老师颇有感触地说:“嗯,就是说已经是中等水平了,不能再下降了。”学生困惑地说:“我当时也觉得很苦恼,这也不是我的错呀,我已经努力过了,我尽我的全力去做好,但是还是有一些小差错,但不能这样就说我不行呀!当时我非常愤怒!”老师很理解地说:“你觉得自己已经像是一支拉紧弦的弓,在拼命地往前跑了。那么,在这场矛盾中你觉得自己还有什么想说的?”学生接着说:“虽然我的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我已经努力过了,妈妈这样说很伤我的心。”老师深情地望着学生说:“嗯,很伤了你的心。这样的事老师也遇到过,那时老师只是这么高(用手势表示),然后后面总有一条鞭子鞭策着我:快,往前跑。可是,有时候理想与现实总是有那么一点点的小差距。”课堂上学生都积极地敞开心扉诉说着自己的烦恼,老师放下架子,将自己的经验、思考、体验与学生分享,为学生的诉说创设了一个和谐的氛围。在后面的“解我心头千千结”环节中,学生都热情高涨地与同学分享化解烦恼的办法,老师都及时地给予肯定。
叶澜教授曾说:“教师要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课堂上,老师几句看似随意的话语,一些细微的举动,春风化雨般给予学生无形的鼓励和鞭策,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依托,通过师生的思维对话,还原学生身受烦恼之扰,积极寻求排解烦恼的方法与经验的真实体验,让在座的学生产生心灵共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品德教学的对话效应,淡化了教育的痕迹。
三、营建对话层次 引发辨证思维
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是我们教师的一个课堂追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并采取各种具有层次性的能力发展序列,在兴趣与智慧之中不断地开阔他们的视野与思想。营建层次性对话系统,通过是非性提问、陈述性提问向推理性提问的过渡,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
如《为他人喝彩》这一节课,在引导学生感受嫉妒之心这一环节时,老师根据教材提供的4幅图的情节改编小故事《落选以后》给学生观看。
师:王晖落选了,他百感交集,假如你是当时的他,心理情绪会表现怎样?
生1:假如我是当时的他,我会妒忌我的朋友。
生2:我会很伤心。
生3:我会自卑。
生4:我也许会自暴自弃,丧失信心,不愿意学习。
生5:我还可能会由于妒忌而做出一些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师:是啊,刚才听同学们所表达的情绪,其实这就是“嫉妒”的表现,同学们有这样的想法,也是人之常情啊。
师:那同学们猜想一下,王晖他有可能会吸取教训、努力学习吗?王辉失败后可能产生与上面截然不同的情绪和表现吗?
生6:王晖虽然遭遇失败,却能马上调整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师:对于这样的王晖,你们想说什么?
生7:我会为他喝彩。
師:为什么?
生7:虽然他落选了,却不自暴自弃,也不盲目妒忌,这样的人既值得我们学习,也值得我们为他喝彩的。
师:是啊,胜不骄可能还容易做到,但真正能做到败不馁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的,让我们为他的勇气喝彩。(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这就是你们真诚地“为他人喝彩”。失败后马上作出调整,并吸取教训奋发向前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并尝试去做的。无论是自卑还是伤心,当这些消极的情绪左右了一个人的行为时,就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而当你真心为他人喝彩时,不经意间却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课堂上老师开始以角色交换(假如你是他)引导学生交流不同的嫉妒心理,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教师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地引导学生进行富有层次性的对话,这既尊重了孩子的真实的想法,也更利于引发孩子们的心灵共鸣。
四、把握对话细节 唤起生活体验
教师是教学对话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要不断为对话构建平台,为对话注入活力,要善于捕捉有教育意义的细节,当捕捉到这些细节的时候,要及时引导学生通过对话或其他活动,唤起孩子的生活体验。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黄校长执教得《地球上的红飘带》一课,在引导学生感悟红军长征精神环节中,黄校长播放了一段《红军过草地》视频,她选取了几个深深地触动人心的细节画面进行深情解说,与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灵碰撞对话,无不揪住了现场所有人的心。当画面呈现一座皑皑的雪山,一支疲惫不堪的红军队伍正在艰难地向山上挪动时,黄校长的恰到好处的解说也娓娓道来:“冒着严寒,头顶漫天雪花,红军队伍正在艰难地前进着。天气非常恶劣,我们的领导毛主席忍不住担心,因为有很多红军因为抵挡不了严寒和饥饿倒在了皑皑白雪之中。可是为了整个部队,我们还是要强忍失去战士的悲伤,继续拖着疲惫的身躯前进着。一位年轻妈妈的女儿也倒下了,为了整个集体,为了我们红军前进的方向,我们的年轻妈妈把失去女儿的痛苦深深地埋在心里,只能把女儿留在这,部队还得前进,战争还得继续,我们的小红军就长眠在这座大雪山下。”黄校长紧接着追问:“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说呢?”一个学生声音沙哑地说:“我体会到红军舍己为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真是吃尽了苦头。”另一个学生说:“我体会到红军具有勇于牺牲的精神,他们还要强忍失去亲人、战友的痛苦。”一个学生沉痛地说:“骨肉分离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就是一种切肤之痛,为了长征的胜利,她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呀!”又有一个学生眼眶湿润地说:“有一次我受了点伤,妈妈都心痛得掉眼泪,更何况是把心爱的女儿埋在这雪山下呢?这位母亲是多么坚强啊!”老师动情地说:“你还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是的,孩子永远都是妈妈的心头肉。在漫漫的长征路上,他们遇到的困难又何止于此呢?”
显然,课堂上老师善于捕捉细节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对红军的长征精神感悟便水到渠成。
总之,我们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善于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地与学生进行多元对话,让学生思如泉涌,在有效对话中净化和丰富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发现各种教育资源,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让我们的品德课堂之路走得更宽更远。
参考文献:
[1]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翟志峰.参与·分享·进步——试论对话教学与学习方式转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