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明英
【摘要】《庄子·外篇·知北游》有言:“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神”和“形”内外两部分组成的,整个生命活动应包括养神和养形。“养形”指的是养护身体,“养神”就是养护精神。
【关键词】养护 精神 生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036-01
每个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具有唯一性、短暂性和不可重复性,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一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没有了生命,人的一切都将不会存在。所以,一个人首先要养护好身体,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一、形为神之表,神为形之魂
人生存需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需求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但人活着,绝不仅仅是为了生物学意义上的存活下去,那样会与动物无异,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在于人有思想、有智慧,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创造社会价值,推动社会的进步,从而体会到生命值得活着的某种意义。
然而,人在创造生命价值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挫折,在困难面前如果没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没有恒心和毅力,就等于得了软骨病,就没有任何骨气、志气、锐气和勇气,那样就会半途而废、止步不前,没有目标、动力和精神支柱,活着就像行尸走肉,生活就失去了意义。
可见,人活着,除了要关注生理需要和身体健康,还要有点精神,精神生活将人区别于其他所有的生命,体现了个人更高的价值追求,精神风貌反映着我们的生命状态,正是这点精神,引领我们穿透横流的物欲,我们才会感觉生活充实,精神富有。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没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没有使命般的激情,不思进取,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爱护身体是我们生存之需,那么养护好精神,就是我们生命价值之需。
二、文化寻根源,精神明本质
毛泽东有句名言: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那么,精神究竟指的是什么?
这种精神是透过人的容貌、举止、风度、仪态体现出来的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闪烁的是生命的跳动,展现的是思想、感情的张力。
这种精神還彰示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胸怀和担当。
可见,这种精神归根结底指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优秀民族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就不缺乏精神。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多了,民族兴旺,国家繁荣就有了保障,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靠的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我们每个人的精神生命都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三、养护精神,从我做起
(一)多读书,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养护生命。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和优秀资源,需要我们所有人去传承,去铭记,去恪守,对中学生来说,读书便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素养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张三丰说:读书十年,养气十年。读书是件福事。闲适无事的人,又不看书,心就没有地方栖息,生命贫乏的人往往觉得生活枯燥、乏味,因此要读好书,多读书, 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书籍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国家的富强和腾飞必然要以知识凝聚力量,而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在知识经济社会,读书是创造力和活力的起点,是文化底蕴的基石,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养护生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育人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所以基础教育的目的不是成才,而是成人。我们不能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应当关注孩子生命树根的培育,给孩子以精神养护。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前中学生的价值观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价值取向。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更多考虑自身的利益,重享受,没有吃苦精神,诚信缺失的现象也存在。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强调教育在于学做人,学为人,所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勤俭节约、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诚实笃信、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友善、独立、思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学生的心理播下这些传统美德的种子,有利于学生在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养护生命。
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棵参天大树,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就是它生长的物质需求,经历风雨雷电的洗礼不低头、不放弃,百折不挠、永远向上,就是它的精神追求,树无精神必被风摧,人无精神何来成就和贡献!“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可见,人的精神和价值可以流芳百世、永垂不朽,我们虽不能把握生命的长度,却可以通过养护精神来拓展生命的宽度,唯有此,才能使生命之树常青常绿。
参考文献:
[1]邵志勇.为生命之树成长奠基[J].上海教育 2017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