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川,覃裕,曹启辉,冯小波,彭雅女,吉杰男
(贵州省骨科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及安全性高等优点,是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经典手术方案。但临床研究显示,由于部分患者的椎体前缘压缩超过50%或Cobb角>40°[1],椎体存在不稳定性,同时患者本身存在严重骨质疏松,术后易发生进行性凸成角畸形、严重疼痛,甚至神经功能损伤、再骨折现象[2]。唑来膦酸作为第三代二膦酸盐类抗骨质疏松药物,其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的转换和吸收,在骨质疏松患者中有显著疗效[3]。本研究中,笔者尝试将唑来膦酸用于重度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PKP术后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5-03-2016-05收治的重度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男16例,女23 例;平均年龄(62.81±10.59)岁;平均病程(4.14±1.29)d;骨折原因:跌倒致伤22例、车祸致伤12例、其他原因致伤5例;骨折部位:L117例、L210例、L37例、L44例、L51例。研究组男17例,女22例;平均年龄(62.37±10.52)岁;平均病程(3.93±1.32)d;骨折原因:跌倒致伤23例、车祸致伤13例、其他原因致伤3例;骨折部位:L115例、L210例、L38例、L45例、L51例。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手术方法
患者俯卧位并悬空腹部,采用C臂机透视确定骨折节段并标记,经皮穿刺置入1枚引导针至骨折部椎体椎弓根影的外上缘,其中左右侧分别为10点和2点位置。透视检查确诊位置满意后,将带有探针的工作通道沿引导针置入至椎体后缘前方2.5 mm左右处,置入过程中注意有无不适感。随后拔出引导针及探针,并经工作通道置入精细钻至椎体前1/4处,将可膨胀球囊置入伤椎内,使球囊膨胀达到压缩周围骨质并撑起受损椎体,从而使骨折椎体恢复正常形态,拔出球囊,推注牙膏状骨水泥,推注过程中严密观察骨水泥有无渗漏等情况,术后返回病房平卧12 h。
1.2.2 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均给予钙尔奇D片(惠氏制药有限公司,H10950029,600 mg)以及阿法迪三(昆明贝克诺顿制药有限公司,J20080075,0.25 μg)口服,前者剂量600 mg/d,后者0.25 μg/d,连续治疗6个月。在此基础上,研究组于术后3 d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H20060617,4 mg)治疗,将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与5.0 mg唑来膦酸混合后进行静脉滴注1次,滴注时间不低于15min,治疗前后各补生理盐水500 mL,期间嘱咐患者多饮水、注意饮食调节及日常锻炼,如出现不良反应及时汇报并检查。
①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点的VAS评分;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obb角及骨密度值(BMD);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活动能力评分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AQL);④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骨转换生化指标,包括血清I型胶原羧基端前肽(PINP)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检测;⑤比较两组患者骨折再发生率。
统计学数据均采用SPSS 22.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n(%)表示,予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 d及6个月,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同时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的VA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的VAS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3 d 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n=39) 8.35±0.81 2.66±0.48* 1.93±0.48*对照组(n=39) 8.29±0.84 2.97±0.54* 2.28±0.51*t 0.32 2.68 3.12 P 0.75 0.01 0.00
两组治疗前的Cobb角及BM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Cobb角显著低于对照组,BMD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obb角及BMD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obb角及BMD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Cobb 角(°) BMD(g/cm2)治疗前 治疗后6月 治疗前 治疗后6月研究组(n=39) 22.43±6.16 12.11±3.26* 0.64±0.05 0.81±0.08*对照组(n=39) 22.49±6.24 14.78±3.32* 0.66±0.06 0.69±0.06*t 0.04 3.58 1.60 7.49 P 0.97 0.00 0.11 0.00
治疗前两组ODI和AQL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6月,两组患者的ODI和AQ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同时研究组的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AQ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ODI和AQL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ODI和AQL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ODI评分 AQL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6月 治疗前 治疗后6月研究组(n=39) 41.70±3.12 22.42±1.52*57.28±6.91 81.29±7.87*对照组(n=39) 42.11±3.23 26.55±1.43*58.34±6.83 70.48±7.52*t 0.62 13.42 0.64 5.96 P 0.54 0.00 0.51 0.00
治疗前,两组sBAP及PINP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sBAP及PI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同时研究组sBAP及PIN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骨转换生化指标比较(±s,ng/mL)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骨转换生化指标比较(±s,ng/mL)
组别 sBAP PINP治疗前 治疗后6月 治疗前 治疗后6月研究组(n=39)14.22±0.45 8.78±0.34*202.69±72.78 109.78±87.22*对照组(n=39)14.17±0.38 9.17±0.37*205.55±71.62 153.63±79.93*t 0.53 4.78 0.17 7.44 P 0.60 0.00 0.86 0.00
随访6个月统计显示,对照组再次骨折7例(17.95%),研究组1例(2.56%),均为邻近椎体骨折。研究组再次骨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5.01,P=0.03)。
重度骨质疏松患者由于BMD的严重下降,骨质硬度明显降低,日常生活中轻微压力作用即可造成骨折发生,腰椎是椎体最常见的骨折节段[4]。PKP术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可有效改善疼痛、纠正椎体畸形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随着PKP在临床广泛应用,术后再次骨折的报道逐渐增多,相关研究发现[5],我国PKP术后的再次骨折发生率在7.5%~51.0%,患者的手术远期疗效较差。国内外研究证实,BMD是PKP术后邻近椎体再次骨折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提示骨质疏松程度与PKP术后再次骨折存在密切联系。因此预防PKP术后再骨折发生,提高患者的BMD具有积极意义。唑来膦酸作为第三代双膦盐酸药物,给药后能够迅速扩散至骨内,作用于破骨细胞法尼基焦磷酸合酶,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进而使得椎体内骨的转换和吸收下降,最终达到减少骨折风险的功效。同时Yang等[6]研究发现,唑来膦酸因对骨矿物具有高度亲和性,可持续作用于骨内。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3 d后VAS评分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我们考虑与PKP有显著的止痛作用有关,同时研究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服用唑来膦酸可促进度重度骨质疏松腰椎骨折患者疼痛缓解。本文研究受试者Cobb角和BMD发现,研究组患者Cobb角、BM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唑来膦酸可明显增加患者骨密度,提高椎体稳定性。同时本文表3数据显示,治疗后6月研究组患者的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AQ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唑来膦酸进行术后治疗,可起到提高日常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PICP是评价骨吸收和破骨细胞活性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sBAP是临床常用的评价骨形成指标,其能够反映成骨细胞的活动。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的sBAP及PIN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唑来膦酸治疗可明显降低骨转换。此外,对78例患者为期6个月的随访发现,研究组患者骨折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我们认为这与唑来膦酸治疗在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方面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