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推进户外场地资源运用的思路探析

2018-12-14 07:05
幼儿100 2018年33期
关键词:创设区域资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资源内涵较为丰富,户外场地资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场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幼儿的发展,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观察能力是教师的专业能力之一,只有对幼儿进行充分地观察并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和学习风格,才能发现什么样的场地才是幼儿感兴趣的、适宜的。也只有借助于观察才能了解当下的场地资源是否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条件。因此通过观察来推进户外场地资源的运用就成为了解场地资源的适宜性、有效性,促进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保障。

在实施户外混龄活动初期,我园初期以《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为参考依据,根据我园空间、地形等特点将户外相对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如草地上设置了棒球区、足球区,塑胶场地上设置了民间游戏区、跳跃区等,并在区域中相对集中地投放了一些材料。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各个区域内活动的幼儿数量变化较大,一些并未设置区域的场地反而一直有幼儿在流动。是孩子不喜欢设置好的这些场地?还是其他场地有更吸引他们的地方?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很多问题都有待于思考,于是借助观察,教师开始深入探究场地资源的运用问题。

一、观察幼儿去哪了,了解幼儿对场地的选择倾向

户外混龄活动开展以后,教师只能关注到自己所在区域幼儿人数及游戏情况,而对于区域外幼儿的流向则一无所知。同时在每天观察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在区域外的场地上也流动着一些幼儿,于是教师借助观察记录进入到各自区域里幼儿的人数以及来区和离区的时间(图1所示),来精准地了解“每一天,每一个”的精准流向,以此了解幼儿场地选择的倾向,充分挖掘场地资源。

图1 幼儿去哪了

每天这样的观察记录都会上传至园所公共群中。班级教师下载后汇总统计班级内幼儿的去向和时长。作为全园户外活动的负责人则对全园幼儿的流向,如哪些区域去了多少人,玩了多长时间,分别是哪个班的哪名幼儿都有了一组非常清晰的数据。

经过近三个月的对幼儿流向以及游戏时长的汇总数据进行分析,显示幼儿流向的游戏区分为这样几类:

一些区域从头至尾都是零星的几个人,而一些区域则表现出“人满为患”的态势。而对于每天统计下来总是统计不到的幼儿进行追踪,也精确地发现了多少数量的幼儿集中在何区域。

方面 具体描述 代表区域类别一 人流量高居不下,而且比较稳定棒球区、足球区、滑滑梯区……类别二 有人来,但人数少,时间短。 投球区、钻爬区类别三 非创设区域,但人流量很大草地、小树林、小山坡,音响、板凳等一些“可利用”的设备旁

基于以上初步观察统计,预设的方案是对游戏区的范畴进行拓宽:可以被幼儿加以利用进行游戏的都可以成为幼儿的活动区。于是草地、小树林等都进入教师区域创设的视野。此外,教师对于哪一个年龄段的幼儿数量在哪些活动区较为集中也做了一个统计,这样对于大、中、小班年龄段幼儿感兴趣的区域也有了一个数据说明。这样根据每个年级幼儿总人数,就对目前全园开设的区域是否能够满足各个年龄段幼儿的需要也有了一个参评依据。

二、观察幼儿在干什么,了解幼儿与场地互动情况

幼儿的场地流向是对资源确立的重要依据,但这并不能成为教师进行区域创设的充分理由。因为教师还要对幼儿与场地的互动情况进行了解,如在场地里做了什么,怎么玩的等。

案例1:关注幼儿密集区域内幼儿游戏行为

案例2:关注幼儿稀少区域内幼儿游戏行为

案例3:非预设区域内幼儿行为

诸如此类的观察就为场地如何利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如一些斜坡处投放了一些滑板让幼儿来滑行。在一些草地的边角给幼儿提供一些材料让他们玩角色游戏等。

三、持续观察幼儿在场地中的活动,对场地资源进行动态调整

观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要幼儿在游戏就有观察的必要。因此在对游戏区进行调整以后,调整是否适宜有效依然要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检验。幼儿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个体,因此游戏区进行有效调整以后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还是要在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游戏区的优化也是需要观察的介入的。

值得强调的是,观察成为推进户外场地资源运用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以保障场地资源最大化地服务于幼儿的发展。

1.对话交流,了解幼儿当下的情感等需求。

观察可以获取幼儿的信息,但信息精准与否还要通过一些方式来检验,如与幼儿对话。对话与观察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穿插在其中。

其一是当场交流。如教师在一个场地上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来玩的幼儿人数越来越少,很多幼儿都是转一圈就走,之后不再出现。于是老师问询:怎么不来玩呀?幼儿呈现出“天天都这么玩,太简单了”等信息,还有“不好玩,不知道怎么玩”和“玩不好”等信息。因此教师了解到还要对场地上的材料投放进行一些跟进。

其二是活动后交流。因为教师每天的观察记录都是要上传的,所以教师通过上传的观察记录了解幼儿户外游戏的状态。教师可以借助于户外游戏结束的分享交流时间,结合观察记录,请幼儿来聊聊这些场地怎样,可以玩什么,要哪些材料等。以此来丰富场地资源,推进幼儿游戏。

2.参照常模,寻找幼儿发展的适宜点。

课程的跟进是基于观察,但并不代表观察并了解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就要进行及时地跟进。也就是说观察到的信息能不能成为课程跟进的依据,还是要进行判断的。如与《纲要》《指南》中描述的幼儿发展常模进行对照。若观察到的幼儿的能力差异是低于常模要求的,则要进行相关的教育行为跟进。

如《指南》中“让幼儿倾听和辨别各种声响,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等发展要求,再结合幼儿对户外音响的兴趣观察,因此户外音乐区的创设则显得理所应当。

如教师观察发现幼儿非常喜欢吊在某高处的东西上,如抓住高处的树枝做悬垂的动作。教师通过观察捕捉到幼儿对于悬垂的兴趣,但并没有马上对场地中的树做一些措施,而是先去查阅资料。依据《纲要》中“大班幼儿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20秒左右、中班15秒左右、小班10秒左右”等发展要求,借助场地上的树做了滑索,让幼儿玩悬空游戏。

此外,还需要进行持续观察和记录,以判断解读到的幼儿的需求、兴趣是长期和持续的表现,这也是判断是否进行后期持续跟进的依据之一。若幼儿仅仅是偶然为之或是个体幼儿的现象,则不足以成为游戏区创设或调整的有力依据。

在未与幼儿建立关系之前,资源还仅仅是素材。一旦为幼儿所用,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作用后,这些素材就变成了幼儿的资源。而是否能成为幼儿的资源还需要去观察幼儿与场地互动的情况,再进行相应的调整。

猜你喜欢
创设区域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分割区域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