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 罗庆华 雷松岭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介于18——25岁之间,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末尾阶段,对食物营养的供给有一定的需求。大学生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膳食结构对其身心发展和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也间接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对“美”的评判标准不同,部分人群养成了饮食不规律和不健康的习惯。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普遍对零食和煎炸食品有过多的摄入,不合理的饮食现象比较严重,不能够合理地获取每日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此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的方式,分析大学生膳食习惯和结构并进行反思,为大学生健康合理的饮食提供理论基础。
本次调查通过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了268名来自贵州医科大学南校区、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三所高校的大一到大四的在校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填写“大学生饮食习惯调查问卷”,并且立即收回。在回收的268份问卷中,所有问卷均有效。本次调查选取的研究对象有112位男生(占41.8%)、156位女生(占58.2%)。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所占的比例分别是45.9%、39.6%、14.2%和0.3%,其中129人为文科类、98人为理科类、41人为工科类。
调查资料收集后,通过SPSS13.0进行不同数据之间的两两比较(Duncan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
针对学生日常饮食常出现的问题,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
图1:高校大学生日常饮食习惯的调查结果
如图1所示,大部分学生(76.90%)偶尔会暴饮暴食,只有17.40%的学生不会因为情绪的因素和外界的压力而暴饮暴食(Fig.1a)。有近一半的学生平时吃饭速度较快(Fig.1b)。尽管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不能因为减肥而刻意节食,但仍有9.33%的人群表示自己会为了追求身材的完美而忽略正常的饮食(Fig.1c)。72.39%的学生没有喝水的意识,都是渴了才喝或者日常生活中都不注意喝水(Fig.1d)。95.89%的人群会一边吃饭一边聊天(Fig.1e)。大部分同学对吃早饭较为重视,88.81%的同学认为不吃早餐对身体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Fig.1f),然而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仍有99.26%的人群吃早饭的习惯是看情况或者从来不吃(Fig.1g)。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吃夜宵、吸烟、挑食和偏食、荤素搭配、三餐的定时定量和吃水果共六个方面的分析,得到膳食结构的结果(表 1)。
表1:高校大学生膳食结构的调查分析
从表1中可知,只有少部分人不会吃夜宵;绝大部分的人从不会吸烟;70.52%的人有挑食和偏食的习惯;只有7.46%的人吃饭的时候会注意荤素搭配;注意三餐定时定量的人较少,只占到了25.75%;大部分人不会注意水果的摄入,有46.64%的人从不注意每日水果的摄取。
饮食卫生还包括食物的安全及用餐时的卫生等,因此展开了针对高校大学生饮食卫生的调查,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知道,有62.69%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活动调整食量;只有小部分同学能够抵制零食的诱惑,吃零食的频率较低;大概1/3的人有饭前洗手的习惯;只有27.24%的同学经常吃路边摊。从调查中可以知道,学生对饮食卫生的认识普遍有了提高,但还需加强。
表2:高校大学生饮食卫生的调查分析
在高校课堂设置相关的课程及讲座,有利于大学生获取食品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知识。针对大学生对食物的选择和健康相关知识进行调查,得到的分析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到,41.04%的学生对饮食健康方面的文章或者信息不关注,只有当身体不舒服时才会关注;选择食物时主要考虑的因素由高到低分别是口感色泽(48.88%)、营养价值(26.87%)、无所谓只要能填饱肚子(12.31%)和价格(11.94%)。
从对大学生对食品营养与健康知识的调查分析可知,大部分学生对食物的选择主观性较强,对全面膳食的知识了解不多,希望教师和学校能够加强膳食理念和膳食结构相关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平衡膳食并养成定时规律用餐的习惯,改进膳食管理,减少在营养行为上的误区。高校应加强素质教育,包括积极引导“营养健康”和“健康消费”的观念,并将其作为一种校风进行建设。可以在高校设立“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营养学”和“大学生健康教育”等公选课程,加强学生对合理的膳食结构和正确的饮食观念的认识。鼓励教师进修网络教学,进行在线讨论、移动学习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此外,随着大数据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建立云平台、推出智能系统的校内校外营养私人定制等,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和身体需求确定食谱,努力培养具有健康饮食习惯和生活作风的优秀人才,为实现2030年“健康中国”的目标发挥高校的教育职能作用。
图2:高校大学生对食品营养与健康知识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