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兰
【摘 要】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此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及内容会对学生的认知和发展产生极为深刻性的影响。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围绕核心素养来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及学习能力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對学生思维、审美、鉴赏等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才可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本文阐述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旨在为相关教育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策略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总是习惯性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都受到了严重的局限。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需要从传统的题海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需要明确语文教学的重点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提供给学生有效的方向、方法及理念。这样当小学语文教学在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时,才能将之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真正意义上实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因此,本文对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具体教学策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培养阅读能力,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基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简单的,必须要基于大量阅读之上才可以形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够随意进行,必须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并且要进行连续性的实施。首先,老师所选的阅读内容,必然要符合班级学生的实情,让学生在读完之后真正的有所获。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逐渐达到“其义自见”与“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二、培养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
思考是学生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必须要具有的能力,尤其是对于语文这门人文性较强的课程而言,更离不开理解和内化过程,所以思考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个人素养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的思考是情理层面的思考,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感性与理想的思考,并预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养成不断问的习惯,直至找到最终的正确答案。
三、培养情感表达能力,涵养人文情怀
情感是学生感知亲情、师生情、友情、国家情、民族情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老师需要明确人文情怀的内容;其次,以日常生活着手捕捉各种情怀;最后,开展回报实践活动。
四、培养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必然需要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学生审美的最好素材便是诗歌、散文及小说。当然,这里所指的审美不仅是外在的美,更是内在的美,要品味语言中的画面、力量及心境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断感受到各种文学、情感之美。
毋庸置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是今后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方向。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加强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明确内涵及内容的同时,将之合理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加强对学生阅读、思考、审美、情感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真正意义上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确保学生得以全面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敏玲.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 新课程(上),2017(7).
[2] 顾美蓉. 基于学生经验,培养语文核心素养[J]. 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7(3).
[3] 曹成.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积累大阅读”语文教学实践研究[J]. 小学教学研究,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