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秋鸿
语文教学要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时代的要求。落实核心素养首先要学习语言,培养言语能力,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其次要接受人文熏陶,丰富内心世界,实现审美与创造,达成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笔者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为出发点,进行“三核”课堂教学实践,即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搭建“核心结构”,细化学段“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理性思辨与独立学文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一、借助“核心问题”的设计,提升理性思辨的高度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常设计一些琐碎的小问题,导致学生阅读过程碎片化、阅读体验浅显化。而核心问题的设计则可有效改变这一情况,因其具有以下特点。
1. 统领性。核心问题对教学目标而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明确指向教学重难点。以《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为例。笔者设计了“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班长马宝玉的句子,想一想,他为什么被称为壮士?”这一核心问题。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检索出相应的句子,进行概括,梳理出“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牺牲”的记叙顺序。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马宝玉为什么不仅是战士,更被称为壮士?借助这样一个统领全文的核心问题,学生读懂了马宝玉壮士,也能同样读懂其他四位壮士。在这个过程中,既进行了概括训练,又融入了对人物的分析評价,学生进行了一场有观点的思辨,在思辨中学会深入思考,准确表达。
2. 开放性。核心问题应聚焦文本留白,具备探究的空间,以利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以《中彩那天》一课为例。笔者设计核心问题:梦寐以求的汽车对父亲来说重要吗?为什么?学生初读可以形成第一层次的分析——车是父亲梦寐以求的,是拮据的父亲一辈子也买不起的。再通过对比“我”的疑惑委屈和几笔略写的父亲的反应,可获得另一层分析——还车有着复杂的情理冲突,父亲却并没有纠结很久,由此可推想父亲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更能辨明父亲的品行和道德。在类似这样开放的核心问题多重探究过程中,融入了对人物的情感体验、分析评价,引导学生进行一场有深度的思辨,在思辨中悟情明理。
以上所述,设计具有统领性、开放性的核心问题,能使学生语言建构与表达更精准,思辨更有统领性、判断性和创造性,使阅读素养中对思维品质发展与提升的要求得以“落地”。
二、借助“核心结构”的建构,迁移文本阅读方式的习得
围绕“核心问题”,搭建学习的“核心结构”,通过多样化的策略,实现迁移到其他文本的自主习得。在《我的小诗会画画》童诗赏析与创编教学设计中,笔者尝试建构两种“核心结构”。
1. 知识的框架结构。在诗歌赏析中,学生总是很快发现比喻的存在。但大多只是停留“什么像什么”这样浅显的阶段。在教学环节中,笔者选择出示几组范文。
例1 《云房子》:云房子造好了: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
例2 《小露珠》: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例3 《鼎湖山听泉》: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激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学生在阅读对比中能够发现:例1的不是简单地“像冬瓜”,而是有更具体的比喻表达;例2的本体与各个不同的喻体的特征十分妥帖,倒过来则不可;例3则首先用各种乐器的声音来与泉声相比,然后分层次刻画泉声调音变化,最后通过“那”字将喻体前置,呈现出整散交错的美。
在这样的知识框架搭建中,串起比喻旧范式与新范式之间的联系,提炼内在的逻辑递进,学生对比喻的认知便由浅显的仿写到精准比拟,继而往富有层次、富有创造的通感方向建构,并能化用到对新文句的赏析中,写出更丰富更传神的比喻句,实现比喻修辞手法运用的结构化。
2. 学习的方法结构。同样以《我的小诗会画画》为例。首先呈现了一幅由很多小小的“鱼”字组成的鱼的图形,让学生自由想象“你看到什么?”。接着又出现一个比较大的“鲨”字,学生的想象更多了:鲨鱼要吃小鱼……小鱼们组成一条大鱼,反过来吃掉鲨鱼……在学生分享观点之后,“关注画面—探究形式—启悟深意”这样一个赏析图像诗的结构便十分直观明了。接着,教师又出示三首小诗《海的女儿》《伞》《楼梯》。学生就能马上根据内容,在画面上展示出各具创意的形式,有的把《伞》的文字按照断句排列成雨伞的造型;有的将《海的女儿》四行诗映射成四条在水中飘摇的海带;有的将一句一句诗竖排排头的字次第往下降,一个极其形象的楼梯就跃然纸上……这就是搭建学习的方法结构,实现同质性文本的习得迁移。
如此搭建学习的方法结构,学生就能在“套路”中缩短阅读时间,提高理解的正确率,更能使学生独立进行文本解读的目标轻松“落地”。
三、借助“核心素养”的细化,涵养学段底蕴
在落实“核心素养”这个大目标之下,我们也应该了解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中的细化,并按照学段节点加以落实。例如,苏教版五年级《船长》和七年级《“诺曼底”号遇难记》,写的是同一件事。在不同学段,我们该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呢?五年级《船长》的教学目标包括: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句;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等几部分,重在引导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言行进行品读,感受其崇高的人格魅力。那么,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显然,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揣摩都只需要简要回顾了。作为初中生,还要在文章的深度上、文章的写作架构及文本鉴赏方面进一步挖深。比如,文章的场面描写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写一群人、写几个人、写一个人的不同之处;如何让学生明确场面描写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群像描写中更加深入地对事件中的每一个人物进行客观、全面的鉴赏评价等,这都将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三核”课堂,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为最终目标,借助“核心问题”提升学生高阶思维品质,搭建“核心结构”提升学生习得迁移文本的能力,通过细化“学段核心素养”,实现“核心素养”这个大概念在每一次语文阅读课堂中的“落地”。正如胡适所说,“怕什么真理无限,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希望学生能在“三核”课堂的探究学习中,点滴浸润语文素养之光。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小学 ?摇?摇?摇责任编辑:辛铭 ?摇?摇?摇黄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