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改革研究

2018-12-13 02:00龚咏军
理论观察 2018年7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龚咏军

摘 要: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认为思政教育资源、互联网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是“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机遇;网络消息的负面影响、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以及教育方式转变不够明显对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当前阶段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要从教学理论创新、教学内容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网络思政教育体制建设四个方面入手实现思政教育模式的有效改革才能进一步适应“互联网+”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7 — 0041 — 03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信息技术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在最近几年当中,随着无线通信与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逐渐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在2015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李克强总理首次阐述了“互联网+”的内涵,所谓的“互联网+”就是需要实现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而并非简单相加。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必须要直面“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教育所带来的挑战,抓住发展的机遇,实现思政教育模式改革。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当中笔者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分析与研究。

二、“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分析

(一)思政教育资源更加丰富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当中,教师是思政教育资源最重要的供给者,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会根据高校学生既定的培养目标对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设计与组织规划。在这种教育模式当中传统媒介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单一的信息传递模式会导致信息交互性相对较低,这就导致思政教育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具有较高的依赖,只有思政教育工作者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使思政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得到一定的完善。但是由于大部分的思政教育教师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知识盲区与认知局限,这就必然导致大学生的发展会受到较为严重的约束。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媒体成为最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传统纸质媒体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将逐渐变小,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相关学习资源的搜索,由于互联网内在的开放性使得在互联网当中存在着大量的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这最终导致学生所能获得的思政教育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丰富与完善。

(二)“互联网+”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方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阶段的高校学生往往都具有较为鲜明的个性,其独立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步提高,大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具有更加自主的选择与判断。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当中,大部分高校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相关知识,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对于这种过度说教的教学方法产生较为反感的情绪。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当中,从而有效的转变了传统的单项输出的思想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过程当中能够通过一种更加平等的地位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并实现信息的有效反馈,同时信息技术的使用也使得传统的文字与语言教学转变成文字、图像、视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高校思政教育是否有效不仅体现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频繁程度,同时也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在思政教育当中情感交流融合的程度。在现代社会当中,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对于网络工具都具有较高的依赖性,例如微博、微信、QQ等移动社交媒体几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当中每个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当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交流工具。高校思政教师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学生实现在线共同与交流,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学生很容易打开自己的心扉,与教师实现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教师不仅可以从直观上对学生的思想状态与情感心理进行判断与分析,甚至还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与分析,从而有效了解到学生实际状态,在思政教育过程当中采取具有一定针对性的策略,解决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得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分析

(一)高校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容易受到网络负面消息的影响

根据我国工信部所提供的相关数据截止到2017年年底,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接近8亿人,其中大约有30%左右为学生群体,而大学生则占据了学生群体中的绝大多数,这充分说明当前阶段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了高校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互联网本身所存在的一些负面作用会导致高校思政教育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其中较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就在于网络负面消息对高校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自由性是互联网本身的内在属性,这就导致互联网可以有效突破意识形态的限制,最终使得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在互联网当中都可以得到有效的传播,不同思想观念之间的碰撞必然会导致互联网当中所存在的相关信息良莠不齐,但是目前阶段不管是从技术层面上还是从制度层面上都无法实现对互联网信息的有效监管,互联网当中存在着大量的负面消息,例如各种暴力信息、黄色信息等内容,这些负面消息的存在必然会使得高校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也使得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阻碍也不断的增加。

(二)高校学生的生活过度依赖于互联网

互联网技术以数字化与虚拟化为基本特征,为高校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也使得许多学生产生了对互联网的高度依赖,尤其是在进入移动互联阶段之后,由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上网设备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连接到互联网当中,从而导致部分高校学生产生了比PC网络更加严重的网络成瘾现象。移动网络在资费与便捷性方面相对于传统的互联网都具有较大的优势,这就导致大部分高校学生都长期处于在线状态,网络生活在高校学生生活当中所占据的比例逐步提升,许多高校学生甚至一旦离开互联网就无法专心学习,甚至在生活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不适应。由于长期生活在網络世界当中,大部分学生对现实社会往往会逐渐变得越来越冷漠,不仅在沟通与交际方面的能力会不断下降,同时其处理实际生活的能力也会受到严重的削弱。此外,学生长期生活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穿梭会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区分现实与虚拟,最终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教育方式的转变不明显

面对互联网对高校学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当中需要实现教育方式的有效转变从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当前阶段,大部分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当中虽然在思想上已经认识到互联网教育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同时在实际教育当中也逐渐加强了信息技术的使用,搭建起信息教育平台,但是大部分的教育方式都局限在具体的教育技术层面当中,缺乏系统性宏观规划,同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欠缺,这最终导致思政教育方式转变与互联网技术之间的衔接性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此外,部分教师因为个人能力方面的缺陷导致现代化教育方式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存在着较大的阻力。但是在现阶段的学生群体当中,其所需要的信息量正在不断扩大,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课堂的信息容量,同时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如果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当中无法有效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则其教学效率必然会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

四、“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改革策略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要立足于现实的挑战,抓住机遇,通过改革与创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在下文当中,笔者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了具体的改革策略。

(一)创新教学理论,拓展教学实施路径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模式改革的过程当中首先需要完成的是教学理念的改革。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将“以学生为中心”、“以生为本”、“学生主体性”教育理论融合到高校思政教育当中,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思政教育服务。首先,高校需要有效打破传统思政教育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支撑的课程体系,从而使得教学比率逐渐下降,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加广泛的教育参与机会,能够享受现阶段已有的最优质的教育服务。其次,高校思政教育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基本特征以及社會当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通过案例的方式开展线上或者线下的讨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还可以体现出思政教育的时代性。最后,高校思政教育还需要突破理论教学的范畴,不仅需要走下网络,同时还需要走进现实社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从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并实现学生思政教育评价方式的有效改革,将实践作为考核的重点内容。

(二)立足于学生的基本需求,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的认识到思政教育不仅需要主导学生的思想发展,同时还需要遵循信息传播的科学规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学生的实际体验作为基本出发点,通过网络主题思政教育,将传统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从而使得思政教育的内容更加鲜明,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学习兴趣。其次,高校思政教育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在实现思想引导的同时还需要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开发相关教学应用等网络产品,同时不断吸收新的思想与精神,最终建立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思政教育新机制。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的教育力度,将“互联网+”思维融合到每个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理念当中,从而促进“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有效拓展。首先,需要实现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在心态与跨界思维方面的教育,通过理念更新以及认知更新等基本方式,实现思政教育工作者视野的有效拓展,并完善其已有的知识体系结构。其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具备一些特定的能力,例如,需要将传统的思政教育转变成一种更加生动活泼的具体活动,在活动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可以受到一定的感染,最终提高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最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互联网工具使用能力,在实际工作当中能够使用互联网工具与学生进行在线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有效了解学生实际心理活动,并有针对的为学生提供对应的思政教育。

(四)完善思政教育网络教育体制

实现网络化思政教育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不仅需要从宏观上在政策顶层上进行设计,同时还需要统一思想观念,建立起对应的保障机制。当前阶段高校必须要立足于具体的网络教育技术,根据网络思政教育在人力资源配置、资金配置、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出发,实现不同资源的有效调配。同时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完善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具体能力,并建立对应的工作考核机制,从而形成良好的网络思政教育氛围,提高思政教育效率。

五、结语

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总结了对应的解决策略,旨在明确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为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希望能对广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参 考 文 献〕

〔1〕曹文泽.“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践和创新——对高校“易班”网络思政教育的探索和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6,(12):8-10.

〔2〕龚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若干思考——以“互联网+”为研究视域〔J〕.知识经济,2016,(18):164+166.

〔3〕柴俊,刘伟.基于互联网HTML5标准的新媒体高校思政教育交流机制研究——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J〕.亚太教育,2016,(20):13-14.

〔4〕赵争,王介石,丁汪敏.“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以芜湖市6所高校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03):64-67.

〔5〕于丽美.“互联网+”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教学思考——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创新发展的视角〔J〕.亚太教育,2016,(16):129.

〔6〕张培,南旭光.“互联网+”职业教育立体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基于C-TRPS模型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6,(10):34-38.

〔7〕容少英.思政教育2.0模式下新媒体联盟建构——以广东工业大学的实践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6,(01):145-146.

〔8〕宋嵩.“互联网+”趋势下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初探——基于传播学视野下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5,(23):226-227.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