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分析了大學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纳入就业能力培养内容;要加强校企合作,以实习基地为平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辅导员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助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大,继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之后,2017届毕业生总人数更是超过810万大关。2018届毕业生预计超过820万。毕业生人数在年年递增,就业之难也似乎成了常态。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成为制约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成为解决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学生职业定位不准确是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因素。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定位直接影响到一部分人能不能找到工作。在毕业生求职的过程中,毕业生在面对地域、薪资、岗位各类问题时,无法准确进行职业定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毕业生数量同就业岗位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学生的职业定位就要做出适当地调整,这对学生能否找到工作起到重要作用。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过程中,过多的使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要求学生尽早的进行生涯规划,确定将来的发展方向,这就对学生也造成一定的束缚。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学生将来的发展定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人从小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沿着这个方向发展并取得成功,但更多的人起初是从事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但是通过后期的努力,也能取得成功。所以学生没有必要过早的把自己局限在某一个具体职业上,必须学会客观地分析外部环境,综合考虑自身状况,在发展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找到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欠缺也是就业难的一大因素。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要找到工作,实现自身价值,首要的就是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竞争力就是适应企业需要的能力。企业需要的是能够给公司带来最大价值的人才,对员工的能力有明确的要求,所以学生个人能力是学生能不能就业的一个关键点。古人讲“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就是说不要抱怨没有工作岗位,你应当思考获得就业岗位的能力。所以无论竞争压力多大,就业多难,总有部分同学能够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问题的核心是要提升求职者自己的就业能力。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同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思维狭隘,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等到毕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已不符合社会需求,这对学生是很不利的。所以说,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要学到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能力和本领,这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影响择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但更多的是受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1]在当下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社会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大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建立自信,正确认识并面对挫折,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满足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自卑、 焦虑、浮躁等不良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况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学生的就业效率就会受到影响。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产生持久的心理压力,随着压力产生的不良情绪体验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学生应学会正确调节自己的情绪,这对学生就业非常有必要。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就业能力培养内容,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由之路。将就业能力开发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拓展就业能力学习途径,是高校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完成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滞后于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能顺应这种变革,将培养目标同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培养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人才。大学的教育应当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学生就业为目标的培养体系,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能力开发相结合,提升教育的针对性。
加强校企合作,以实习就业基地建设为平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要实现就业目标,必须要具备企业所要求的各种技能或素质,只有满足单位的需要, 才能得到认可,才能成功就业,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实习就业基地就是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平台。高校根据企业的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设置,邀请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修订,将企业的需求作为培养目标,从而使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高校也可以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到高校任教,将企业文化、管理经验等知识带给学生,给学生以针对性的帮助,使学生能够尽早的了解社会,对于培养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很大的意义。通过校企合作,大学生可以获得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了解到企业的需求,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提高培养就业能力的积极性。
加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正确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职业需求,了解就业岗位与人才的具体要求,这对学生做出自我选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比如组织能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使学生全面、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找准个人目标与现实中的差距,合理调整职业目标,提升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就业能力。同时社会实践能提高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大学生在就业中容易出现挫折、从众、嫉妒、羞怯、攀比、自卑等心理问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加社会阅历,转变就业的思想观念,克服就业心理问题,从而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进行必要的心理调适,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培养,以平常心面对就业形势,冷静、客观地做出选择。[2]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脱离了课堂教学的限制,改变了思维方式,提高了思维活跃度,这对于专业知识的巩固提高有重要帮助,在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在这种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会慢慢的到培养和提高。
辅导员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一大助力。高校辅导员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导师,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就业观,鼓励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实现人生价值,使学生明辨是非标准,认清社会使命,敢于担当责任。[3]辅导员通过学生管理的具体事务深入学生中间,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及时向学生介绍国家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帮助学生分析职业发展目标,做出合理选择。充分利用好班级、学生会、社团等平台,引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在集体活动中认识自我、丰富自我,提升自我能力。辅导员在就业指导课的授课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学生就业心理和能力需求,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将理论教学同实践结合,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我国面临的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要解决好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高校、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但最主要的方面还是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学生的个人竞争力,在就业过程中起到决定的作用,学生应客观认识就业难的现状,调整好就业心态,合理规划职业发展方向,提升就业能力,破解就业难题。
【参考文献】
[1] 涂方剑.大学生就业指导[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11.
[2] 田小平,张治国.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优化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期刊,2012(20).
[3] 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新途径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11).
【作者简介】
薛文辉(1976.9—)男,汉族,山东禹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