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变:在问碑览胜之中洞见

2018-12-13 08:12胡修喜李新杰
江苏教育 2018年77期
关键词:构形古文字小篆

/胡修喜 李新杰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进行交际、记录语言和信息的特殊符号,从古至今都在不断地发展、嬗变,而太多的时候人们往往只会根据自己目前所见到的文字断章取义,以为古代的文字就是如此,不认为文字有流变;而在毛笔书法教学当中,太多的时候教师亦单纯诉求学生技法练习,简单罗列书法字体分类,造成中小学生对于汉字书法字体的嬗变含混不清、一知半解……而汉字在形体演变过程中的“隶变”,作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恰恰是阐释汉字书法字体演变的关键所在,是极其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所谓“隶变”,是指汉字由篆书向隶书的演变,是汉字由古文字演变为今文字、由繁到简的一次质的飞跃。而在隶变当中隶书对于篆书的改进,特别是对于字体的构形做出全面调整之后,致使汉字发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故在文字学界,通常把隶变之前的字体(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等)叫作“古文字”(如图1),隶变之后的文字(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称为“今文字”(如图2)。

图1 秦《石鼓文》(局部)

图2 汉《曹全碑》(局部)

图3 《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

图4 《青川木牍》(局部)

图5 秦《泰山刻石》

其实,隶变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在转瞬之间悄然转身、急就而成,同一种字体的萌芽、发展与成熟一样,它是经历了二三百年的时间——从战国后期开始,一直到汉代中叶汉隶形成(成熟)才戛然而止,这一点早已被多种出土简帛史料所证实,其中最为知名的包括有先秦时代或秦时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如图3)、《青川木牍》(如图4)等等;诚然,汉字在隶变发生之前,从初具汉字系统化的商代甲骨文到规模浩瀚的秦小篆,汉字形体外观虽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从其内在的构形与取势方面来观察,仍然没有能够超出汉字以基本构件的象形性为特征的线条表意结构的造型范畴;而隶变作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才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一次真正的质的飞跃——古文字发展到秦代小篆(如图5),虽然固定了偏旁部首的写法和位置,书写形式上也做到了整齐划一,形声字大为增多,但它还是比较全面地保留了象形性线条表意构形;而在隶变之后,隶书以点画结构逐步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体势,而成熟的汉隶较之秦小篆的变化也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隶书在书写笔法方面运用不同形态的点画取代了篆书惯用的单一线条,并做到变圆曲为方直,从而彻底解散篆体线性造型,彻底抛弃小篆所残留的形象意味,形成了一种由左向右、从上到下、由右上到左下、从左上至右下为主要运笔方向的笔势习惯;其次,成熟隶书对于字的构形做出了全面的调整与规划,其中最主要的做法就囊括了将篆书原本不同的局部结构形态加以归并或混同,运用一个新的结构形态来代替,或将篆书同一个结构形态变异为几个不同的结构形态(这主要是为了新字体的体势构形的美观和便于书写),再有就是直接省变(包括在变异中省简笔画和省略字的某一部件);再次,隶书彻底改变了字形的体势风格——这主要是通过运用一个横向或左右斜出的笔画把汉字向两侧展开,一改篆书的内敛裹束并取长方纵势的旧体貌,促成了隶书外拓张扬、取扁平横势的新体态。

其实,隶书的形成使汉字以前所使用的“随体诘诎”、需要悉心描画的字符,变为由一些平直的点画所组成的、比较简单的字符,大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这绝对是一次有意义的汉文字变革进程。在隶变过程中,古人普遍感觉到隶书书写起来比小篆要方便得多,想长时间抑制它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从秦权量上的铭文(如图6)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隶书侵入小篆领域的情况,权量铭文的内容是统治者准备传之久远的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按理说自然应该用正规的小篆铭刻,可是遗留下来的权量铭文却不乏刻得很草率的地方。单单这种包含着很多隶书成分的诏书铭文,就着实演绎着小篆即将为隶书所取代的命运。在秦代,隶书实际上就动摇着小篆的统治地位(虽然篆书被堂而皇之称为“正体”、隶书为被不懈提及的“俗体”);到了西汉,距离秦王朝用小篆统一全国文字并没有多久,以“蚕头雁尾”为主要书写特征的隶书就正式取代了“随体诘诎”的小篆,成为主要的字体(即当时全国通用的“正体”),这从而也再一次印证“隶变”的必然与必要性、诠释了汉字书法字体演变的前瞻性。

图6 秦《诏版》

也正如我们前面所说,隶变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它是经历了二三百年时间的历练,才真正地使隶书走向成熟,而在众多古今书论中提及的“程邈创隶”说亦不攻自破,因为任何一种字体的形成从来都不是一人、一时所能够成就的事情。而在隶书字形演变的过程中,新的字形出现之后,旧的字形往往还迟迟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不但早期隶书作品当中有这种现象存在,在成熟的隶书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正如在少数东汉晚期碑刻上还可以看到有意按照小篆字形来写隶书的复古现象。众所周知,我们伟大汉民族的汉字不仅数量繁多、结构多样,而且它是二维的平面文字,形体优美,还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最主要的还是得益于汉字所使用的多种构字法(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可以说,经过隶变汉字构字法不再单一,不再只是“随体诘诎”,其后,草书、行书、楷书几乎在同一时期产生,这些都要归功于隶变,因为,正是隶变实现了汉字构字法的新突破。

诚然,也正是由于隶变的原因,今文字与古文字相比,由于形体变化太大,汉字的形意关系已很不明显,甚至完全湮没,这也往往致使我们在书法课堂中误以为“字体圣人”的存在,不能客观了解汉字书法字体演变的源流,所以要想了解某一汉字的构形寓意,除却翻阅古汉语字典,最为适宜的方法就是找到这个字的古文字形体,这样有利于避免我们平时临习字帖或进行创作时所出现的不必要的谬误;而汉字书法字体演进过程中的“隶变”也势必应当充溢于我们整个书法字体教学当中,让学生在明了字体分类、熟练书法技能的基础上且行且求索。

猜你喜欢
构形古文字小篆
宋伯军小篆作品
释古文字中的“杪”及相关字
双星跟飞立体成像的构形保持控制
古文字“刀”“匕”混同——兼説舊釋“從宜從刀”之字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从古文字的角度看李阳冰对《说文》的说解
小篆香
分布式卫星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编队与自主保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