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走出来的联合国专家
——记联合国粮农组织湖北巴东籍农业专家邓正锐

2018-12-13 07:55谭举先焦国斌
民族大家庭 2018年6期
关键词:塞拉利昂联合国粮农组织纳米比亚

文/谭举先 焦国斌

(作者单位:湖北省巴东县恩施日报记者站)

2018年9月,中非论坛北京峰会举行,这是时隔12年后中非论坛再次在北京举行。在中非合作交流中,有一个特殊群体,那就是中国援外专家,他们是对外交流的使者,更是中国新型知识和技术的传播载体,专家们数十年如一日,树立了中国专家的光辉形象。在这个特殊群体中,有一位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巴东籍农业专家,他就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资深专家、中国政府援埃塞俄比亚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邓正锐。

邓正锐出生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野三关镇白米溪一个农民家庭,全国恢复高考的那一年,邓正锐幸运地考上了大学农业专业,毕业后在巴东从事农业农村工作。他长期坚持自学英语,2005年被农业部选拔参加农业援外项目,先后4次参加援非农业项目,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深专家。

“高中时我学的是俄语,上大学后才开始学习英语。当时,正值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们赶上了学习的好机会,学习的劲头十足。我每天提前半小时起床背单词,晚上熄灯后还在路灯下默记单词。”邓正锐介绍,学习专业技术要懂得英语,才能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端,一定要把英语攻下来。

参加工作后,邓正锐也一直坚持学习英语。很多人知道他很用功地学习英文,总会好奇地问他,在基层英语基本上用不上,你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有什么用,但邓正锐坚信总有一天一定会用得上的。有时候县里来了外宾,很多单位请他帮忙翻译,一些单位和朋友有资料需要翻译他也很热心帮忙。在巴东,很多人知道邓正锐的英语还可以。2004年,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南南合作项目的专家技术员,邓正锐征得领导同意后报名参加选拔,并被确定为南南合作项目专家人选。

2005年,经农业部推荐,邓正锐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派往尼日利亚,这是邓正锐去的第一个非洲国家。“刚下飞机时感觉很陌生,黑人朋友来帮忙搬行李,心里还有点害怕。”后来,通过与非洲朋友的交流,邓正锐逐渐熟悉了这个国家,并有了很深的了解。

对于很多人来说,非洲是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的一个国家,农业生产条件很好,但是农业观念滞后。从尼日利亚回来之后,邓正锐就到了埃塞俄比亚,在当地一个农业大学执教,回来以后又到塞拉利昂,并担任专家组组长,带领22位专家技术员在那里工作了两年,后来又去了纳米比亚。

邓正锐介绍,在非洲工作期间,主要负责实施南南合作项目。南南合作项目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政府以及受援国三方一起实施,涵盖农业各个领域,通过项目实施在农业规划、技术培训、实验、示范等方面取得成果。

在纳米比亚工作期间,邓正锐给当地官员、技术员和农民提供了大量技术培训。由于突出表现,纳米比亚政府特地向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政府申请,要求邓正锐留下来继续为其水稻生产提供技术援助。2017年5月,邓正锐和另一位农机技术员再次来到纳米比亚。纳米比亚水稻研究所是集水稻生产、科研、销售三位一体的一个机构,在这里,邓正锐和当地工作人员一道,每天早上7点半准时参加晨会,然后在实验田、加工厂、办公室等展开工作,进行实验、示范和田间指导。培训没有教材,邓正锐就亲自编写教材、讲义,给当地工作人员授课、做示范。

国内的一些农业种植经验带往非洲后,并不能照搬。在援非过程中,邓正锐带过去的一些先进技术也存在着从不认可到认可的转变。每到一个国家,邓正锐和他的团队首先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结合当地实际推广国内农业生产种植经验和技术方法。“我们在国内普遍采用的瓜果套袋技术,能不能也在非洲普及这个防虫技术,提高作物的产量呢?”由于非洲的阳光强、温度高,邓正锐通过实验发现,使用套袋技术很容易伤到瓜果,因此确定国内的这项成熟的防虫技术不适合在非洲施行。

为了真正能把中国农业技术带到非洲,邓正锐和他的团队始终坚持实际实用的精神,力求通过大家的努力,让中国技术在非洲生根发芽。在塞拉利昂指导水稻生产期间,邓正锐发现非洲的水稻育秧方法原始、发芽率低。国内的水稻育秧技术不仅操作简单,发芽率也很高,通过示范,吸引很多当地农民采用中国水稻育秧方法,加上其他的栽培配套技术,当地水稻产量大大提高。邓正锐带领的团队受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邀请,共同实施塞拉利昂水稻高产技术推广项目,获得项目资金支持,大大改善了专家组的工作、生活条件。

远离家乡,让邓正锐感觉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和同事一起下乡、一起工作。 在塞拉利昂,当地只有部分地区供电,而且还不是全天候供电,邓正锐所带团队的工作点虽然配有发电机,但因为当地政府没有足够的钱买油,生活十分不便。邓正锐便从国内带去太阳能灯,白天做饭有的烧柴、有的用煤油炉,晚上就靠太阳能灯照明。

在非洲下乡的时候,吃饭是个大问题。“路边饭店的卫生条件差,但是没有办法。”在这种环境下,邓正锐和同事们疾病频发。“最初患疟疾时比较轻微,像感冒一样。”在塞拉利昂,邓正锐患了5次疟疾,两年下来瘦了一大圈,1.75米的个子,体重只有60公斤。

邓正锐(左一)在非洲

通过一批又一批中国专家的援助,非洲粮食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塞拉利昂,邓正锐团队工作组所在的中国农场,于上世纪70年代由中国政府援建,农场设计规范,灌溉条件好,机械化程度较高,一年可生产三季水稻。在纳米比亚水稻种植基地,由于中国专家的援助,水稻农场生产规范、机械化程度较高,专家组带去的育秧设备也派上了用场。从以玉米为主到种植大米,邓正锐和他的团队正逐渐改变着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

援非专家需要常驻非洲国家,一去就是两三年,家人便是邓正锐深深的牵挂。有一年春节,身为专家组组长的邓正锐,由于当地政府财政困难,给项目实施的支持力度不够,工作压力很大,加上患了疟疾,倍加思念国内的亲人。“此时的我,不由得想起了古时的张骞!”邓正锐说,女儿上小学的时候他就出国了,现在女儿已经在读研究生了,妻子既要忙工作,又要照顾家庭,邓正锐心中十分愧疚。同时,也十分感谢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单位领导对其工作的支持。

远离故土,生活单调,邓正锐通过不同方式来充实生活。他利用业余时间练习拉小提琴,圆了青年时期学习小提琴的梦想。2016年春节,邓正锐受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馆邀请参加春节联欢晚会,并在晚会上表演了小提琴独奏。

“通过在国外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体会到对祖国的热爱,更加体会到党的伟大。”邓正锐表示,虽然已经不年轻了,但将认真站好援非最后一班岗。“中国政府援埃塞俄比亚高级农业专家组即将启程,我一定把团队带好,多出成果,圆满完成援非任务。”

猜你喜欢
塞拉利昂联合国粮农组织纳米比亚
纳米比亚着力发展农业灌溉
高精度磁测技术在塞拉利昂北方省GPAFAYA铁矿勘查中的应用
联合国粮农组织参与海洋渔业治理实践述评
韩长赋出席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第41届会议屈冬玉当选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
纳米比亚访演背后的道具风波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专家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国际专题研讨会上作典发言
海上图书馆船“望道号”访问纳米比亚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通报全球食品价格创六年来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