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娟
【摘 要】《陶庵梦忆》及《西湖梦寻》(合称“二梦”)是晚明张岱散文的代表作。文章即以“二梦”为据本,从“谱写凡世俗人与家国风雨的协奏曲”、“ 唯留梦魂西子处, 独事雕虫任天真 ”、“且得本色叙娱行,更得庄谐妙趣成”等方面,总结张岱“二梦”真、奇、趣的审美特质,以期全面了解张岱其人其文及其在中国古代散文创作上的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中图分类号:I20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23-0224-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3.101
【Abstract】“TaoAn Dream Memories" and “The West Lake Dream Search”(called the “Two Dreams”) are the master work of Zhang Dai literary work in the M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Two Dreams” cont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composing the concerto between the common people and the country”,“leaving only the dream of the West, carving insects and letting them be innocent”, “narrating and entertaining their true colors, and becoming more solemn, harmonious and interest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true, strange and interesting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wo dreams”,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Zhang Dais literary works and their status and influence in the cre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rose.
【Key words】Zhang Dai; TaoAn Dream Memories; The West Lake Dream Search
张岱,字宗子,号蝶庵居士、六修居士,晚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仕宦家庭,幼时获“神童”赞誉。受家族史学文化熏陶,16岁写出《南镇祁梦疏》,显露对人生的迷惘和执着求索的“早慧”。20岁推崇徐渭并广泛搜编《徐文长逸稿》,文学上开始自觉培养独特个性。23岁因“格不入试”被拒仕途,便将“治平”思想落到荒年施粥、水患献策等社会福利活动上。49岁避迹深山,虽居无定所,但修订《石匮书》不曾懈怠,《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是他每有会意便欣然提笔的作品。60岁重游杭州,瞥见西湖周遭断壁残垣的破败景象心痛不已。后来租居快园,以普通劳动者身份舂米种蔬,捕鱼挑粪,常处于衣食供给贫乏的窘状,接续完成了修缮家谱、补编明史、志西湖、颂节义等类的史料著述和散文创作。奇特坎坷的经历给他的文章增添了余味悠长的况味,虽历尽沧桑却也不失赤子之心和幽默天性,完成了从盛世享乐的“纨绔子弟”到坚忍执着的史传学者的蜕变。
张岱一生著作甚丰,他在史学、经学、散文、诗文等方面皆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其作品诸如《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视为文学佳品备受推崇,亦为其夺得“晚明小品殿军”的名号。本文即以《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为据本,结合张岱生平经历和“二梦”具体内容,总结张岱“二梦”真、奇、趣的审美特质,以期全面了解张岱其人其文及其在中国古代散文创作上的地位和影响。
1 真:谱写凡世俗人与家国风雨的协奏曲
明末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烈,下层民众利益很难得到保障。清军入关的种种暴行,深深刺痛着失国破家人们饱经风雨的心。张岱以司马迁著史为人生楷模,尊崇“实录民间”的求真原则,把这些平凡人作为描写对象,并且沿着个体对生命意义的尊重,践行对驳杂社会万象进行“求真”观照的初衷。
1.1 录世象
“二梦”中有诸多人物群像,富者如包涵一类人建楼船载美女古董游行,首开楼船文娱活动的风气,其寓所更是彰显金石贵气又故设草木萧散的疏旷。此类富人的穷奢极欲在现实中得到极大的包容和效仿,而贫困人家连灯烛都只限于隆重场合使用,这种贫富分化程度不断扩大必然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比如《阳和泉》中权贵颐指小厮暴力取水惹事,终致泉水被败坏的事件。“阳和泉”曾因水质极好声名远播,频繁地取水暴力骚扰令近泉的寺庙僧众痛苦不堪,遂投污水秽物于泉里。张岱听闻后多次疏导污秽以保泉质然终不能救。这里他自叙真实的经历,侧面体现权贵与市民矛盾日深的现状,市民阶层利益在腐败政治下难以得到保障,矛盾不可调和终会酿成无可挽救的遗憾。
除了对晚明真实社会现状的描写,还有易代带来的真实破坏与灾难。比如《西湖香市》中铺叙昔日西湖佛事繁盛香众之多的情景,与战争后旧地重游所见的饿殍遍地,破败萧条的场面形成强烈反差,展现了时代风雨里的民众苦难。他始终关注着民间群众的生活现状,了解易代带来的影响除了物质破坏,还有造成的文化和精神上的失落。比如《越俗扫墓》里新政府严格江面划域,限制四方居民来往,扫墓活动亦渐趋冷清。由此可见,明亡入清,战乱带来的物质资源破坏和精神上的压抑郁闷,是个人集体皆难以幸免。正視这种历史循环,民众才是朝代更迭或政治巨变代价的承担者。张岱把底层民众作为观察对象,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亦是对自己“求真意识”的实践。
1.2 摹真性
张岱乐于与“具有深情与真气”的人交往,而不考虑阶级、职业和“名仕标签”,他写人记事,力求表现表里如一的真性情。种花草有平心修性的心理效用,但把兰花以“小妾”呼之的七十岁老翁范与兰就算得上极品了。他学琴仅聊以自适,而伺候“兰花”却躬亲不怠。张岱曾借来兰花置放居室三月余,待发觉其枯垂便急忙交还于范与兰“急诊”,范与兰精心护理竟真的使兰花复活。文本内容随意写来有点有染,随情自适的范与兰独对兰花怜爱体贴至此,其真性情就更有感染力。
除了护花使者范与兰,还有一个充满真气的雕刻家濮仲谦。他是个了不起的工匠,得其一件落款作品就可获得暴利,声名鹊起的他却安贫自守,仅在遇到符合心意的物料时才气贯神凝运刀辄就。一个“物性自遂”的雕刻家凭借一技之长支撑“己性自遂”的真气令人钦佩。这种真气并非一时的痴迷,而是源于更多人对真情真气的认同和追求。再比如貌不甚美却风韵独绝的朱楚生,把戏曲事业当做自己生命,在驳杂的生活现实里以死句读,这份艺术人生得以高傲地绝版。张岱选择此类人物为对象,并非从道德伦理、官阶品级、社会影响等功利性角度来衡量其人是否有被传记的价值,而是对高格真性加以推崇罢了。世间本就无完人,喜恶各异自当顺应自然真性,悲喜互转才有世间百味的圆满。
2 奇:唯留梦魂西子湖 独事雕虫任天真
“二梦”体现的“奇”是指张岱记录了一些“奇人”“奇事”,并运用自出手眼的“奇特技巧”撰写成文,其笔下人物个性鲜明,叙事简洁灵动颇有趣味。
2.1 志奇
“志”这里是记录、记载的意思。“二梦”中的奇人多具有“瑕、疵”个性,但都无伤大雅,反而通脱成市井细民的闪光点,张岱认为他们适情随性的程度简直可同名士风流同调。
痴迷之人如金汝生为伺花草亲自捉虫,劳神费力寒来暑往不曾懈怠;痴情之人如朱楚生,视戏如命郁郁寡欢;貌如小猿猴而技高之人如范长白,颇懂得幽赏月夜的情趣。除了这些人,还有任情使性、挥金如土的张岱堂弟燕客等。他都能果断抓住人物最突出特点,挑选典型事例并进行放大处理或构成反差效果使得人物塑造个性突出、立体丰满。
“二梦”中也有诸多“奇事”。如身陷囹圄的沈梅冈以片铁日夜磨锋,拾香楠木雕刻文具,且以粥炼土等事例颇为离奇古怪。《曹山》中张岱随母亲泛舟湖上,仆人将四个西瓜系于船尾,瞬时水溅十丈,有大鱼口衔四瓜甩尾而逝,这样神异经历今天读来依旧能引来读者种种遐想。《天童寺僧》中老和尚性情古怪,一见到僧人便打,面貌狰狞的千百僧众忙碌着淘米、磨面、劈柴、担水等杂事,目击者像是见到了动态版的吴道子《地狱变相》情状,这情形着实令人咂舌。张岱将自身经历的奇事娓娓道来,既迎合了阅者的猎奇心理,又用机警的评价为文章增添趣味。
2.2 技奇
张岱“二梦”中小品文的结构有借鉴戏剧创作的趋向,将戏剧创作的“突转”运用在写小品文中。如《湖心亭看雪》,雪停后人鸟无迹,惟张岱兴冲冲赶着去湖心亭看雪景。首先“人鸟声俱绝、余独往”呈现出柳宗元《江雪》冷寂肃杀的氛围,接着“余大惊、焉得”等又有着《桃花源记》中柳暗花明忽见的偶遇,后来张岱与观雪者“同饮、余强饮、说痴”。画面由静转动,情感流动由幻灭到酣畅,通过数十个字完成了场景的转场和情感的生发借鉴了戏剧的“突转”手法。这样就使平实描写的日常场景变得情趣摇曳、相得益彰。
张岱推崇“练熟还生”作为卓绝曲艺的标准,并将其实践到小品文创作上。张岱品评琴师王本吾弹琴“熟”到不能自制,“油”得缺乏“生鲜之气”。在他看来,“生”指的是只知道按谱子弹琴,而“熟”指的是既能把握主体节奏轻车熟路,又能对细节自由发挥。在艺术哲学范围内的“生”与“熟”是一对重要范畴,张岱认为两者对立统一又可互相转化,放在文学创作上是“人力”和“天工”的发挥合作程度问题。张岱写虎丘此地民众赏月时进行的民俗娱乐情景而作《虎丘中秋夜》。他写群众规模壮大的情形,就对袁宏道《虎丘》中的语句“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直接照搬稍加改造。整体来看,两篇同写虎丘此地的娱民活动,张岱将声乐之盛写得详尽繁复,末尾浮现曲终人散的静默。
3 趣:且得本色叙娱行 更得庄谐妙趣成
“二梦”叙述日常琐事,给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或翩然自得,抑或捧腹大笑,颇有幽默风趣的喜剧特点。“二梦”中张岱参与的活动也很多,有他与群众酣畅淋漓的戏曲表演,有他与好友兴致颇高的偶聚,或是他沉浸山水雪夜的玄想思悟等。
3.1 谐趣横生
张岱写小品常在篇末增添颇有机趣的评论,幽默地写几句调侃之语,诙谐而不轻浮。如《噱社》里等待年长者——“座师”久等未至,张岱和友人们无奈地盯着眼前座师御寒的帽套发呆,牙尖嘴利的沈虎臣随即吟出一首诗打趣,即“座主已收帽套去,此地空余帽套头;帽套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冷悠悠。”这里改造了崔颢《黄鹤楼》诗文,想象着文中众人苦候而唯盯着帽套的尴尬情景读者会意后难免莞尔。
再有《炉峰月》中张岱和几个友人在炉峰山上看月亮,晚上小厮们拿火把搜山才找到他们本人,次日凌晨下山正逢着山下村民谈论着“昨夜有一帮拿着火把吼叫的山贼上山”的怪事,张岱一行人被误认为山贼却匿笑不语。误会的结果在与事实对照中显得颇为荒唐,而误会过程中的行为也充满着谐趣。
3.2 雅趣幽兴
“二梦”中诸篇对市井细民琐事俗趣进行表现颇有世俗气息,但张岱于描写中渗透出的是崇雅尚俗文人的情趣。他能在闲游琐事中觉察到他所要追寻的“雅”,也能捕捉到普通生活细节里可挖掘的真诗意。
张岱的故乡绍兴少雪,他极爱观察初雪的山水和人们对初雪的反应,这种心理倾向影响着他的审美心境随视角变化而变化。如《西湖七月半》中,张岱坦言七月半能看的只有“七月半之人”罢了,而他也只在众人离场后才追求自己的幽兴雅趣,在小舟上尽兴饮酒,随后酣睡于荷花香气中,颇有周邦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清雅淡远的意境。
再如《西湖北路·玉莲亭》,张岱描述玉莲亭的风物,说买船到湖中赏景可获得喧嚣热闹,并补充说欲获得幽赏的情趣需到出玉凫园这个地方。“东去为玉凫园,湖水一角,僻处城阿,舟楫罕到。寓西湖者,欲避嚣杂,莫于此地为宜。园中有楼,倚窗南望,沙际水明,常见浴凫数百出没波心,此景幽绝。”他面对玲琅满目的风物胜景,凭着自己的感性触点总能找到幽深妙绝的景致所在。
4 小结
张岱将求真、尚奇,尚趣等审美特点恰如其分地融贯在自己的小品文创作里,形成了不流俗于吟风弄月的“古典”,也不同于粗糙的原始民间创作的“新小品”形态。明亡清入的时代契机,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也使他更重视生命的质量和过程写下40多種著述,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历代文人的研究交流中传递着其人和其文的文化力量,应适当的加以关注,而非束之高阁。
【参考文献】
[1]林邦钧.西湖梦寻注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陈秀梅.论张岱散文的艺术特征[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3]胡益民.张岱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温洽溢.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乙力.陶庵梦忆[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6]吴承学.晚明小品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