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 华臻 魏广芬
摘要:通过对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研究如何结合院校及地方实际情况,细化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优化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探索提高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
关键词:产教融合;创新实践;自动化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2-0159-02
2017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設战略行动,要求地方高校充分担起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工程教育共同体的责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人才支撑”[1]。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要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2]。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又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推进产教深度融合[1]。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1.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需求。教育部长陈宝生2018年6月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推动高等教育的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国家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紧迫要求[3]。应用型本科教育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有利于解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技术创新人员不足、产业升级困难等问题。将产教融合过程中获取的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融入教学实践中,更能有效提高专业教育水平。
2.学校及专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山东工商学院作为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服务于地方产业升级发展,输送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此我校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持续改进课程设置,优化教学质量,面向经济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18年初,《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中明确提出“完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高精度、高可靠性中高端工业机器人”,同时提出深度融合、立足现实基础、协同发展的机制[3]。
二、基于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型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符合产业发展需求,以学生为本,产出导向,细化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解决创新实践能力相关的问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曾强调指出:产教协同,产是支撑、企是基础[4]。要提高学生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的能力,应遵循“学科专业对接服务产业链”的建设思路,全面服务地方战略新兴产业,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在需求链上,有效融合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创新机会。我校自动化专业自建成以来一直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注重与行业企业接轨。先后建立了物联网、自动控制综合实训等多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还与飞思卡尔等知名企业共建专业实践创新实验室,还借助东方电子等多个校外企业实习基地拓展学生的实践体验,同时聘任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培养了多名“双师型”教师。于2018年开始,自动化专业与青岛英谷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2.有效整合校内实践环节,对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自动化专业“多维实践”协同育人平台,促进学生“从做中学”,解决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基础问题。我院积极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以及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会同二十多家相关企业共同打造了实习实训基地、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等教学科研平台,推进校内外教学资源共享。将“课堂置于企业之中,促进学生从做中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全面重组校内实践环节(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训、校内专业竞赛)和校外实践环节(生产实习、校外专业竞赛、企业实训),形成由校内实验室、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和企业实训基地共同组成的、面向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多维实践学习平台,完善实践创新的运作机制。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实践教学目标、内容、计划、流程、工作规范、指导性文件和相关管理制度[4],确保实践教学目标清晰,培养重点明确。校企双方按照实现学生就业能力系统培养的要求,共同构建包括由学生实践形式、实践教学内容、能力提升路径、质量评价方式等多元模块构成的实践教学组织,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及素质拓展[4]。
3.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面向全工程周期,深化课程体系建设,解决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实施问题。对应支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毕业要求所达成职业能力的需要,设置课程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自动化专业学生四年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第1学年保留专业既定的本科基础课程,同时嵌入智能机器控制技术强化课;第2、3学年继续开设专业基础课,同时逐步融入方向实践课程,逐步加强专业实战能力,高校负责教学,企业提供教师培训、技术实战强化等服务保证教学质量;第4学年实训由企业负责,在企业场景中加强对学生多元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获得资格认证。整个课程体系除包含基础理论、专业技能、社会实践等环节外,更强化工业机器人的控制基础与应用。基础理论课程除夯实学生工程基础知识外,应注重相应专业领域的实际工程方法,特别是未来职业生涯中学生将反复采用的原理和手段,以促进学生能力与习惯的培养;专业技能课程结合生产现状,引入工程实际项目,以构建针对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实践教育环节注重基本原理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4.完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解决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有关保障问题。完善激励机制,促使理论与实践操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知识的有效积累,鼓励教师借鉴产教融合实践经验,以实用化为出发点充实和完善教学资料,反哺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实用性,形成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渠道的良性循环。注重课程设置的可持续性及和工程项目的结合,在考核中增加能够体现创新实践能力的题目,优化考核内容、方式及评分体系,完善考核机制。鼓励和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即使最终产生不太成熟的成果也给予肯定和适当奖励;对于具有较大可行性的成果,可以尝试集中校内外有效资源及力量予以突破。将有价值的师生实践生产经验教训以征文或者其他的形式萃取出来。
三、总结
本文提出的产出导向的双边共建机制以推动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以山东工商学院自动化专业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为基础,本着立足地方、面向行业、依托企业、服务区域的原则[4],探索校内教育资源与校外企业实训基地的对接方法,对准产业需求调整培养标准,对准岗位能力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对准实践能力要求抓教学培养过程,以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方法的实施对适应产业发展和新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本科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玉倩,蔡瑞林,陈万明.面向新工科的集成化产教融合平台构建——基于不完全契约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8,(03).
[2]陈恒,初国刚,侯建.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8,(01).
[3]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J].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2018,(02).
[4]唐未兵,温辉,彭建平.“产教融合”理念下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