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军
悬念的合理运用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戏曲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悬念。
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激活语文课堂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他们对语文课堂阅读产生强烈期待,不妨从相声中的“抖包袱”汲取灵感,“包袱”本是相声中的专用术语,意思是相声表演人员实现经过仔细编排,通过铺垫之后说出极富喜剧效果的笑料。相声中的“包袱”可以让人开怀大笑,而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借鉴“抖包袱”的手法,能引起学生对文艺作品中人物遭遇、故事情节的变化抱有的期待之情,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和探索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悬念、挖掘悬念,甚至创造悬念以增强语文课堂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沉浸在语文课堂阅读学习中,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思考,同时悬念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从而成就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精彩。
一、挖掘课文悬念
很多初中语文课文中包含一些悬念,但是这些悬念缺乏条理性,一般零散地分布在课文的各个部分。针对这部分课文,教师应该进行认真研究,筛选、理顺其中的悬念线索,整理出一条可以贯穿课文的悬念线。
例如,在教学《太空一日》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阅读课文之前先对课文的层次结构、文章大意有一个基本了解,教师应该事先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悬念,进行必要的整理,将悬念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太空一日》课文的悬念主要包括: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部分中发生了什么突发情况,为什么说我要牺牲了?这种共振现象正常吗?后来得到解决了吗?
我看到了什么——这个章节中,杨利伟在太空看到了什么?没看到的又是什么?为什么看不到?你觉得“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会是什么?让学生根据列出的这些悬念问题分段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揭开悬念,从而完成一次高效的阅读。
此外,教师可以结合“你觉得‘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会是什么?”这个悬念给学生布置作文练习,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写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二、抓住已有悬念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本身就具有完整清晰的悬念结构,教师只有将课文中的悬念整理出来,转化成课堂提问,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课文中的悬念多种多样,既可以是情节方面的,也可以是感情方面的,还可以是人物方面的。
例如,以《紫藤萝瀑布》一课为例,开头关于人物的一句话“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引出的悬念,可以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去思考,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表面看起來很平常的一句话,仔细想来却可以让人思绪万千:作者之前应该是在散步,到底什么样的原因让作者“停住了脚步”?什么样的瑰丽能把作者的心挽住,什么样的仙境能让作者如此惊叹?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悬念阅读课文。从而顺利开展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以悬念为突破口,可以让学生从这篇课外中体会到刨根问底的阅读趣味,还能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之后深切体会到文章中透出的热爱国家的情感主题。
这样的课堂阅读教学方式可以较好地贴合课外的自身特点,充分体现文章的独有魅力,同时也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喜好,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阅读兴趣,这样的课堂阅读教学值得回味,富有生命力。
三、合理设置悬念
有些课文本身基本不存在悬念,这时就需要教师去创造悬念,通过悬念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例如,以《最后一课》的教学为例,课文在“静”中揭开帷幕,营造出别具一格的氛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课文中无言的告别更在“静”中抒写深沉的悲伤和无比的愤慨。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特点,设置悬念,最终引导学生揭开悬念,在这个过程中,课文的内涵将与这“静”一起深深印在学生的心里。如,“明日的第一堂德语课会是什么样的情景?”这个课文结尾的悬念设置为课文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了新的层面,使他们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而丰富。“静”是结束更是新的开始,抓住了“静”,也就抓住了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语言特点。通过认真研读课文,设置奇妙有趣、扣人心弦的悬念,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再被动地听老师讲。
综上所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想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地刺激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提高学生的课堂阅读积极性和阅读期待。在这个问题上,设置悬念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教师应该认真设计悬念,挖掘课文中的隐含悬念,重视学生提出的悬念,巧妙运用悬念,丰富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使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充满趣味性、探索性,让语文阅读课堂更加引人入胜,让人心驰神往。悬念是语文课堂阅读的一道美景,巧妙运用悬念可以成就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精彩,让学生热爱阅读,从阅读中看到别样风景。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迁中学洋河分校(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