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1978年,中国怀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情,掀开改革开放新篇章。在这40年时间中,中国完成了从贫瘠到富裕,从禁锢到自由,从落后到奇迹重生。汽车产业,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合作的桥头堡,成为了制造业进入现代的先锋。
从时间节点看,从1978年到20世纪末,汽车工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转型期。通过引进技术、合资经营,中国汽车工业产品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从中国品牌发展看,这一阶段,商用汽车产品系列逐步完整,生产能力逐步提高,从载重汽车到轿车,开始全面发展,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开发能力,汽车工业生产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
自主品牌乘用车开始真正起步是在上世纪90年度末,吉利(1998年推出首款豪情轿车)、奇瑞(1999年推出轿车)等企业进入乘用车领域,在合资品牌一统天下的格局中艰难创业,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
中国汽车品牌乘用车的快速发展是进入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汽车工业在中国加入WTO后,进入了一个市场规模、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以此为关键节点,中国正式对外开放汽车市场、决策层将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提升到国家政策的高度,包括奇瑞、长安、吉利、长城等国有和民营自主品牌,进入快速上升通道。
中国汽车品牌的成长,在某种意义上,大大拉低了进口与合资品牌产品价格,迫使合资品牌进行全方位的提升。
他们在自主创新方面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造成了舆论一度对作为汽车产业“国家队”的各大国有汽车集团的非议。如果在合资期内不能把从跨国公司学习来的技术和经验转化真正消化吸收,国内企业何以在未来的汽车竞争中立足?
在政治需求与商业竞争双重压力下,一汽、东风、上汽、广汽、北汽等几大汽车集团,陆续展开自主事业。他们或通过外购平台,或通过借力合资资源,先后发力自主乘用车业务,成为中国品牌崛起的第三极。
2010年,在汽车下乡、购置税减半等政策的刺激下,中国品牌迎来其发展的最高点,市场份额达到前所未有的45.6%。但销量数字背后,自主品牌在同合资品牌的对垒上实力悬殊,不管在产品研发、工艺水平、还是品质把控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品牌认可度和品牌溢价能力不高。
此后数年,这是自主品牌发展最为跌宕的几年,从前期经历销量滑坡,到尝试中高端市场折戟,再到最近两年凭借一系列设计出色、品控和性能皆能匹敌合资品牌的拳头产品,稳步扩大其在SUV的领先优势,甚至部分品牌成功突破15万元的天花板,逐渐在全球市场展现竞争力。
自主品牌车企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全面提升,不仅反映在销量和市场份额的爬升,还表现在价格中枢的上移,更为关键的是在研发投入、造型设计、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平台化搭建、产品体验及营销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突破。
依托SUV市场的发力,中国品牌已经在销量上逐渐拉近与合资品牌的距离。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乘用车共销售2471.83万辆,其中,中国品牌销售了1084.67万辆,占总销量的43.88%。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崛起,离不开SUV市场的布局,近5年以来,SUV细分市场销量高速增长,年增长率达40%,远超行业平均的增速水平。
但同时以此为节点,自主品牌内部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行业认为,预计从2018年起,自主品牌的发展将全面进入3.0时代。在这一阶段,外部竞争环境将变得更为复杂,自主品牌内部将开启末位淘汰制,组织方式更灵活、资本优势更大、民营企业得益于前期企业战略调整和技术投入,并进一扩大领先优势;大型国有车企之间的整合将提速,从人事调整向技术、体系融合深化。部分车企更是将新兴技术和移动出行带来的商业模式变革转化为竞争优势。
从借鉴模仿到正向研发,从“四个轮子配沙发”到智能化布局,从被夹缝中生存到致力于全球化品牌的打造,历史沉默忠实地记录着自主品牌曲折坚定的发展。曾经历经坎坷的中国汽车品牌,正是中国工业发展的缩影。經验证明,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打造中国品牌,努力向“微笑曲线”高端攀升,才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
2017年,我国乘用车共销售2471.83万辆,其中,中国品牌销售了1084.67万辆,占总销量的43.88%。中国品牌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影响力日益增强的中国汽车品牌,已经成为构筑国家形象的标志之一,也是主宰中国工业未来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