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欣
[摘要]《3~6岁儿童学习发展与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中的有利契机,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帮助幼儿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不断积累经验,将其运用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关键词]契机;引导;尝试;兴趣点
发现问题是幼儿进行探索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奋点”,并善于抓住契机,不单单在科学领域,还要将各领域相结合,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观察活动中去,引导幼儿细心观察,认真把握,主动探究。
一、如何抓住教育契机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各种突发状况,而这些状况中就蕴含着很多的教育内容,随时教育的机会也很多,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有效的教育契机,及时施教。
一次室外活动中,我和孩子们在园内的小公园里散步,突然卉卉哭着跑过来向我告状说:“老师,瑶瑶把我好不容易摘到的毛毛花踩死了,把它都踩到地里去了。”我马上蹲下来先哄了哄她,然后说:“你带老师去看看好吗?”卉卉拉着我的手来到了草坪中间,一群孩子正围在那,他们看到我马上说:“老师,瑶瑶把毛毛花踩死了!”我低头一看,原来是一个蒲公英的种子,这时我马上想到前几天我们大班集体备课的时候,有一节课叫《种子旅行记》,被安排在周四。今天才周一,我何不借今天的蒲公英事件,把这节主题活动课提前上了?于是我蹲下来轻轻地趴在地上,好像在听什么的样子,孩子们瞪大好奇的眼睛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我站起来,笑着对孩子们说:“毛毛花没有死,它还开心地让我谢谢瑶瑶呢。”卉卉听见我这么说,马上不哭了,然后瞪着大眼晴,用奇怪的目光看着我。我说:“毛毛花说它是蒲公英妈妈的孩子,它要找到土地爸爸明年才能发芽,变成真正的蒲公英。”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当学习任务是开放的、具有挑战性时,学生会自发地表现出主动性。对于幼儿来说,并不会主动学习,但在生活中的每件小事或游戏中,他们会发现一些难以解决或奇怪的事物,教师只有注意这些细节,抓住机会,放手让他们去尝试,才能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记得有一次,我班的一一从家里带来了一瓶吹泡泡的工具。于是我带孩子们到操场上去玩,一一吹,其他小朋友就跑着去抓,开心极了。可就在这时,佳航不小心撞了一一,一瓶泡泡水撒了。大家连忙都跑了过来向我告状,一一刚要哭,佳航说:“没事的,我有办法!”我在旁边看着没说话,心想:“看看你有什么办法!”佳航说:“大家跟我来。”我也在后面跟着,他们跑到洗手間打开水龙头,将装泡泡水的小瓶灌满水。就听佳航说:“你看再兑里点水不就满吗?”大家也都表示同意。装完水大家就又跑到外面去吹泡泡了,其结果可想而知。我当时没有直接揭穿佳航,随后又进行了随机的教育。
由于吹不出泡泡,佳航说:“哎,没办法,一会我妈妈来接我,让她再买一瓶赔给你吧。”大家都很失望地站在那里。于是我说:“这泡泡水是什么做的呢,为什么能有那么多泡泡呢?”佳佳说:“我知道,是洗衣粉,我妈妈在家洗衣服的时候就有可多泡泡了。”娜娜说:“不是,我妈妈洗碗的时候放的洗洁精泡泡才多呢。”我又说:“好吧,老师去找洗衣粉和洗洁精,我们试试看能不能做出泡泡水好不好?”于是大家开始用洗衣粉和洗洁精动手做起泡泡水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我们总结出做泡泡水的最佳材料是洗洁精,而且还找到了水与洗洁精的最佳比例。通过这次的经验,我还上网找了资料,又做了一节实验课,效果非常好。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累积了经验。我想:如果现在哪个孩子再把泡泡水弄撒了,他不会再说“让我妈妈再给你买一瓶吧”,他会说“没关系的,我再给你配制一瓶吧!”
这个例子说明,教师要学会引导幼儿在探索中找到答案。幼儿的每一次好奇都会给我们带来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都由教师帮助解决,他们得到的将会是少之又少的知识。反过来,当幼儿发现问题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旁边给予帮助,这样他们对知识的累积与掌握才是最扎实、有效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幼儿学习的关键,为什么兑了水的泡泡水吹不出泡泡?怎样才能吹出泡泡来?通过探索,问题解决了,孩子增长了知识,积累了经验,我们的教育目的也达到了。
二、如何有效利用教育契机
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教育契机很多,如何有效地利用,让幼儿记忆深刻并有所收获,是所有幼教工作者都在认真探究的问题。
(一)正确引导很重要
发现教育契机时,针对每个幼儿不同的性格、能力,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班级新来的宝贝佳佳,性格内向,不喜欢说话,不愿意交流,每天都是自己玩。在搭建游戏中搭出很漂亮的造型,教师问她搭的是什么,她从来都不回答。过几天班级又新来了一位成员叫小宁,我正在与小宁的妈妈沟通,却看见小宁和佳佳挥手,佳佳笑了笑没出声。我想: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让佳佳说话。于是马上转身走向佳佳,蹲下来说:“佳佳,你认识他是吗?能告诉老师他是谁吗?”佳佳没回答,于是我又说:“佳佳,快告诉老师,老师好把新来的小朋友介绍给大家。”由于我急于让佳佳说话,致使问题过于强迫,导致的结果就是不但佳佳没有说话,而且不敢再看小宁了。事后反思,如果我先让小宁去和佳佳说话,然后再与两个孩子同时沟通,相信一定会让佳佳开口说话,同时也让新来的小宁很快与我熟悉起来,更容易让小宁很快地适应新环境。
(二)亲身感受与尝试
除了教师的引导之外,更需要幼儿的亲自尝试与体验。因为在幼儿的眼中,好多事情不通过亲自的尝试是不会理解的。
有一次,付老师帮助我班安装活动器械——呼啦圈,由于是塑料制品,弹力较大,安了几次都自动弹开了,惹得孩子们哈哈大笑。当第三次弹开的时候,家辉一边笑一边说:“真笨!”我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说:“家辉,你快去帮助帮助付老师吧,好吗?”家辉不假思索地跑了过来。付老师看了看我,明白了我的意思。为了不伤到家辉,我和付老师在旁边辅助着,可是家辉试了几次都没能成功。他有些沮丧地说:“这个东西真不好弄!”我马上对他说:“是啊,真不好弄,可是刚刚还有人说付老师笨了呢!”家辉挠着小脑袋说:“啊,是我是我。”我说:“那你现在应该怎样对付老师说呢?”家辉马上转身抱着付老师的腿说:“付老师,对不起!”
很多时候,幼儿亲自动手尝试要比直接说教效果好得多,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我直接让家辉跟付老师道歉,他即使道歉了也不是发自内心的,也会心有不甘,效果远不及让他亲自体验一下好。
(三)正确判断幼儿的兴趣点
有时幼儿很容易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作为教师要细心观察,仔细倾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幼儿,要正确判断幼儿的兴趣点。一天在做区角活动,彤彤在靠近窗台的科学角里活动。那一天阳光明媚,她拿着一个多棱角、透明的玻璃块左右移动。我看见了想:好奇产生的兴趣,应该抓住机会,讲一讲放大镜的原理。于是我走过去对彤彤说:“窗台上的花纹变大了好多哦。”彤彤抬头看看我只说了一个“嗯”。我刚想开口问她知不知道为什么会变大,彤彤开口说:“老师,我给你变个魔术啊?”我便说:“好啊!”她说:“老师,你来看,变变变,彩虹来了;变变变,彩虹走了。”边说边把手里的玻璃块一会放到有阳光的地方,一会放到没有阳光的地方。当放到有阳光的地方的时候,在窗台上真的出现闪烁的象彩虹一样的光。这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她不是在看花纹的大小,而是在观察阳光通过玻璃块折射出的七色光!我马上转变思维,把想讲“放大镜”原理的想法换成了讲“三棱镜”。我把小朋友都叫过来一起观察,由于玻璃块是不规则的形状,转动玻璃块,彩虹时隐时现,大家兴趣盎然。
幼儿的眼光总是独到的,他们的兴趣也不一定会在哪里停留。就像看云,我们看到的是天气,幼儿看到的也许会是一个卡通乐园。作为教师要认真倾听,用心抓住每个教育契机,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这样的教育,才会深入幼儿的内心。
参考文献:
[1]刘占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艳菊.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J].宁夏教育,1990,(11).
[3]刘晓晔.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8,(04).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