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嘉
摘要目的:探讨原俞配穴联合皮内针疗法对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疗效影响。方法:收治原发性失眠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原俞配穴埋线联合皮内针治疗,对照组采用艾司唑仑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治疗后的PSQ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PSQI的改善都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P<0.05)。试验组内,治疗后较治疗前PSQ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总有效率达到88%。结论:原俞配穴埋线联合皮内针疗法能有效改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疗效,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原俞配穴;皮内针;失眠
失眠是目前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研究显示,我国睡眠障碍患病率达42.7%,失眠患者常无法得到充足的睡眠时间,导致白天精神萎靡,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失眠会导致患者注意力下降,而长期失眠会导致患者产生多方面的损害,如免疫功能下降、情绪障碍等。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的关注重心已由疾病转移到了患者模式,因此,在关注原发性失眠症的患者睡眠质量同时,更应该注重患者的情绪及生活质量。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原发性失眠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以原俞配穴埋线联合皮内针进行治疗,对照组用艾司唑仑药物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原发性失眠症患者100例,年龄16~75岁,均符合原发性失眠的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排除患有严重躯体疾病,可能会对研究产生影响的患者,如严重肝肾疾病、心脏疾病等;排除妊娠或哺乳妇女,过敏体质者;已经接受其他有关治疗,可能影响PSQI测量者。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失眠诊断标准;②病程在1个月~15年;③年龄16~75岁者;④PSQI>7;⑤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治疗方法:试验组:①穴位埋线取穴:主穴取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肾俞。采用辨证取穴的方法,心脾两虚加神门、太白;阴虚火旺加太溪、太冲、丘墟;心虚胆怯加神门、丘墟等。操作方法:取仰卧位,主穴先埋右侧,后埋左侧,依次交替,配穴取双侧。主穴用线长1cm,配穴用线长0.2~0.5cm。其中神门、冲阳用线长0.2cm。常规消毒皮肤,用6号注射针头作套管,将剪好的0000号羊肠线放入针头内,刺入所需深度。出现针感后左手推针芯,右手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皮下组织,外敷无菌敷料甲胶布固定24 h。每10 d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②皮内针取穴:体穴为神门、三阴交,耳穴为神门、皮质下。心脾两虚加足三里;心胆气虚加胆俞。操作方法:常规皮肤消毒,体穴用颗粒型皮内针,左手拇指按压穴位上下皮肤,将皮肤撑开固定,右手用小镊子夹住针柄,将针刺入真皮内,针身沿皮下平行埋入0.5~1.0 cm,露出皮外部分针柄贴一带有箭头的胶布固定,箭头指向针尖方向,便于取针。耳穴采用揿针型皮内针,小镊子夹住针柄,针尖对准穴位刺入,然后用胶布固定。埋针时间一般3~4 d,在天气炎热等情况下应短于2 d,避免感染。留针期间应经常按压埋针处,每天可按压3~4次,每次1~2min,以加强刺激,增强疗效。对照组口服西药。艾司唑仑片1~2 mg,1次/d,睡前30 min服,中途根据睡眠时间长短及不良反应进行适当剂量增减,连续服用30 d。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用PSQI进行评价。计算PSQI减分率评估疗效。①治愈:PSQI减分率>75%;②显效:PSQI减分率50%~75%;③有效:PSQI减分率25%~49%;④无效:PSQI减分率<25%。焦虑自评量表(SAS):SAS标准分50分为焦虑症状分界值。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計数资料用率(%)表示,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PSQI、SAS评分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试验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失眠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包括自身易感因素,如年龄、个性及遗传因素等,另外还包括一些外界的影响因素,如生活质量、经济条件等。关于失眠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睡眠与觉醒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活动的结果。通过生物钟周期性开启通向睡眠诱导区(中缝核、孤束核)和觉醒诱区(如蓝斑头部),并通过上行抑制或激励系统,利用特殊的神经质对大脑皮层产生抑制或易化,从而产生睡眠或觉醒。如果这种生理功能或参与其中的解剖结构发生病理性的改变都会导致睡眠障碍。所以,失眠的机制即为上述神经生理功能的抑制作用减弱和(或)易化作用增强。
目前临床中用于治疗失眠最主要的药物包括苯二氮革类药物和非苯二氮卓类药物等。其中苯二氮卓类药物中使用较多是艾司唑仑,其作用机制是与GABA受体亚单位结合,增强氯离子通道开放,对神经元起抑制作用。该类药物虽延长了总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潜伏期,却减少快波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并未真正改善睡眠质量,且有白天持续镇静作用、记忆遗忘效应、反跳性失眠、与药效矛盾的兴奋性反应(如烦躁、易怒、失眠、活动过度等)、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长期应用还可引起药物依赖性。所以,为了避免西药的不良反应,寻找无不良反应的中医药疗法,特别是其中的针灸疗法成了当务之急。
失眠属中医“不寐”的范畴,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及病后体虚等因素引起。病理性质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病因虽然复杂,但最终表现为神被邪扰或神失所养,故治疗以养心安神、平衡阴阳为原则。
中医药治疗失眠优势明显,尤其针灸疗法,因其无不良反应而被廣泛使用,被称为“绿色疗法”。研究认为,针刺能增加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且无不良反应。中医针灸治疗通过辨证施治,激发人体调节功能,作用于多系统,可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对安眠药的依赖性。目前大量研究提示,针灸治疗失眠症有较可靠的疗效,治疗方法上有体针、耳针、皮肤针、腕踝针、电针、扁针、滚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穴位敷贴、子午流注针法、灸法及综合疗法等,其中以体针为主。穴位选择上常用百会、四神聪、风池、大椎、神门等。针刺处方选穴特点:不寐与头有关,故多取头、项部腧穴;心主神,故多取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穴;不寐与阴、阳跷脉失调有关,故补照海、泻申脉;针法特点有辨证施刺、泻阳补阴法、交通心肾法、镇静安神法、六交会穴法、跷脉针法,其中以辨证施刺为主。但是传统体针法、头针法主要利用反复多次针刺方式刺激经穴,疗效持续时间短,易复发。
穴位埋线采用穴位线体植入的方式,能保证长时间的治疗效果。穴位埋线的临床应用优势明显,首先,埋线方法对人体的刺激强度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初期刺激强,可以克服脏腑阴阳的偏亢部分,后期刺激弱,又可以弥补脏腑阴阳之不足,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其次,埋线疗法利用羊肠线,产生更为强烈而持久的针刺效应,可达到调和脏腑阴阳气血,养心安神目的。现代医学表明,羊肠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埋人人体后,逐渐被机体软化吸收,起组织疗法作用,能调节机体内环境平衡,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穴位埋线对穴位产生的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 d或更长,使针刺治疗从短效反复治疗模式发展到了长效治疗模式,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疗效难巩固,易复发等缺点。
皮内针疗法又称埋针法、皮下留针法,它是古代留针方法的发展,通过将针具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的埋藏的一种针法。当针刺入皮下后留置,给皮部以弱而长刺激,调整经络脏腑气血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皮内针法具有以下特点:①起效迅速。②安全无痛。③操作简单,适应证广。④方便运动。通过临床验证,皮内针能有效改善失眠。本研究联合运用此2种方法,为临床治疗失眠症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安全而有效的自然疗法。
本研究正是以前人理论实践的成果结合本人对该病治疗的临床经验,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选取“原俞配穴”埋线联合皮内针疗法治疗失眠。选穴思路有别于现在大多数失眠治疗的临床报道。通过对五脏背俞穴埋线来调整人体脏腑功能,同时根据不同证型取相关经脉的原穴来调整经脉的阴阳平衡,达到阴阳协调,阴平阳秘。通过本研究观察失眠患者治疗后的康复情况,以PSQI来评价埋线疗法联合皮内针疗法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优势,试验组总有效率达到88%,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认为穴位埋线联合皮内针疗法治疗失眠是一种简单、便捷、经济、有效的治疗方式,为那些不愿意接受西药治疗或者难以忍受西药带来的不良反应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而方便的中医药自然疗法,无不良反应,能够被受试者所接受的,减轻患者的生理心理负担,有着广阔的前景,具有实际的理论意义和社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