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辨证治疗气虚型胃脘痛

2018-12-11 06:15李耀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20期
关键词:中医药

李耀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中医药辨证治疗气虚型胃脘痛的研究进展,提出气虚型胃脘痛可作为临床胃脘痛的独立分型,同时重视扶阳派及古中医的圆运动理论对气虚型胃脘痛的临床辨证治疗。

关键词中医药;气虚型胃脘痛;扶阳派;圆运动理论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民众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不节制,工作压力大,劳累过度,房逸失节,忧思日久,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具有气虚型特征的胃脘痛患者日益增多。探究中医药辨证治疗气虚型胃脘痛越来越具有现实临床意义。

病因病机

胃脘痛病名最早见于《内经》,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的持续性或阵发性疼痛为主症的病症。《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1994),其中确定胃脘痛系“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临床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而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等及部分肝胆疾病、部分心脏疾病及胰腺炎等疾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胃脘痛进行辨证论治。

气虚型胃脘痛的中医辨证诊断特征:少气懒言或精神不振;胃脘部喜按;偏喜热饮而饮后即胀或饭后易胀;脉细弱或沉弱;舌红或淡红,薄白苔,舌边多见齿印,四肢乏力。

临床治疗

治疗气虚型胃脘痛多先以温中益气,同时需要结合其他脏腑的功能调整治疗。整理近年临床传统中医药辨证治疗气虚型胃脘痛的病例发现,刘景源教授认为胃脘痛病变核心病机为中气不足,提出温中益气为首要治则,其遣方多用黄芪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同时中医药治疗气虚型胃脘痛涉及肝脏等其他脏腑机能调整的比较多。李成光等认为,肝为风木之脏,性喜条达,主疏泄,脾为至阴之脏,性善静,但又必需依赖肝的疏泄,始司运化,肝木疏泄,脾能升发,运化,胃气才能下降。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贯膈,布胁肋,冲脉隶于阳明,肝主冲脉,故肝胃之气相通,肝经调畅,胃气才和顺。所以益气疏肝对于气虚兼肝郁型的胃脘痛疾病是疗效较佳的治疗策略。

治疗气虚型胃脘痛需要与祛除内外治病因素结合起来。在临床治疗中,单纯的气虚型胃脘痛病例并非多数,总结近期文献报道,更多的气虚型胃脘痛病例往往合并内外致病因素。较为常见的包括痰湿、血瘀、寒凝、食滞等。这些内外致病因素往往也是形成脾胃气虚的直接重要因素。郭锦禧等临床治疗胃脘痛疾病分型中,合并湿热、瘀血、食滞等内邪存留的症型占据3个。所以在治疗气虚型胃脘痛的病例中不能忽视这些致病因素,以期达到最佳目较为持久的临床疗效。

扶阳流派对中医药辨证治疗气虚型胃脘痛的观点和策略。在扶阳学派对气虚型胃脘痛的分析中,主要侧重于对脾阳和肾阳的关注。扶阳派的著名创始人卢铸之就有“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的治疗主张。扶阳学派的重要成员卢永定也强调“阳主阴从”,重视“坎中一阳,治病立法”,重在“以火消陰”。扶阳派在具体病案治疗中,往往先观察气虚型胃脘痛的根本原因与肾阳、脾阳之间的关联,先固守先天之阳,而后调动后天之阳气机的正常运转,从而从根本上扭转脾胃运化功能障碍,进而使导致胃脘痛的气虚病因得以本性的扭转并促成机体气机运行的良性循环。

总结

总结传统中医对胃脘痛的临床分型,将胃脘痛分为肝胃气滞、寒邪犯胃、胃热炽盛、食滞胃肠、瘀阻胃络、胃阴亏虚、脾胃虚寒等7个证候加以辨证施治,把气虚型胃脘痛归纳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之中。而中医传统基础理论认为,脾胃中土乃后天之本,其运化水谷为其最重要的生理效能,没有足够的气机参与,脾胃的功能必将大打折扣,从而水谷精微难以为机体所用,恶性循环又会导致气机的不足和缺失。

而上述诸多症型多数开始或最终导致脾胃气虚的表现。在临床实践中,邓宝康等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阳气亏虚,失去温煦健运化生气血之能,主张选用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型胃脘痛病例且疗效满意。现代著名的中医大家李可老中医就有类似这样的观点:凡治病,以顾护胃气为第一要义;胃气是五脏的后勤部,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是治病救危一大法门,五脏皆禀气于胃。近年来,李可、刘力红等学者对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挖掘整理中,对脾胃气虚也极为重视,认为人身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中医之法,运轴以行轮之法,运轮以复轴之法,轴轮并运之法而已。以上学者均高度重视脾胃气虚导致脾胃功能失常的治疗。所以把气虚当成一个胃脘痛重要的临床分型和治疗的切入点加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是值得重视的课题。

在治疗气虚型胃脘痛上除了传统的温中益气,还包括补脾合胃同时兼顾各脏器兼症辨证治疗的原则。近年来,中医扶阳派对气虚型胃脘痛的辨证治疗以及古中医圆运动理论指导下对气虚型胃脘痛的临床辨证治疗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中。其中,山东刘之凤等人认为中焦气不足,脾胃气弱可通过扶阳助脾法增强脾的运化功能来治疗。这些经验都值得今后进一步总结和整理。

猜你喜欢
中医药
中医药非凡十年
——中医药科研创新成果丰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四周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巴渝中医人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两会聚焦:中医药战“疫”收获何种启示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