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民 刘玉杰 石乐义 于广斌 葛元康
摘要: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着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研究生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日益形式化等问题,作者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注重过程管理、以学位论文质量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较大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1-0094-03
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可持续發展,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它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己任。无疑将是我国“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结合点和制高点。但是,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如何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成为各高校特别关注的问题。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注重过程管理、以学位论文质量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加强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先决条件
(一)严格导师资格遴选,确保导师质量
严格遴选指导教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硕士生导师是培养硕士生的重要岗位,导师的学术水平、工作作风、人格魅力等个人素质都会直接影响研究生,因此必须制定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从严要求,宁缺毋滥。在遴选聘任中,既要坚持学术标准,又要重视导师教书育人的表现;既要坚持对科研水平及其成果的要求,又要重视对教学工作及成果的评价。结合学院的实际,对于有信誉的教师给予免审资格,对于有品质问题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
(二)加强青年导师培养,保持导师队伍可持续发展
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补充后备力量。为防止导师队伍老龄化,增强导师队伍的活力,应注重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首先,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给青年教师提供进修和访学的机会。充分发挥学术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的导师的传、帮、带作用,为中青年导师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按照学术方向组建团队,让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到各个研究方向的研究工作中,从中得到培养。力争形成一支整体力量较强、学科分布合理的导师梯队。
二、构建科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信息类学科所包含的课程门类多、涉及面广等特点,如何科学地制定本学科的课程体系,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国内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而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主要包含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课程群、课程大纲、教法、教材和教学辅助工具等。
我院原有的研究生专业课体系设置存在以下问题,如:(1)课程体系设置上缺乏层级思考。主要是没有把本硕课程设置联系起来去分析,与本科生课程在内容上重复,没有体现出研究生教育的特点。(2)部分课程内容一成不变,跟不上信息学科的快速发展,长时间教学内容未更新,导致教案、教法和实验内容等过于陈旧和保守,不能吸收该课程的发展动态,不能反映出学科领域内的新方法和新成果。(3)实践课在各个课程中不足,理论需要与实际相结合,不能仅仅是通过习题的模式来简单理解,需要加强研究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的培养目标,需要研究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措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课程体系设置的整体架构。其中主要问题是实现本硕博课程的总体规划,保证课程体系的前后联系,避免了课程内容重复、课程要求不高等问题。(2)增加选修课比例,课程设置多样化,可以适应多个研究方向的课程培养体系要求。同时,还能够体现出当前研究的热点,使得课程体系保持不断的内容更新。(3)增加课程设计的比例,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在课程中引入课程设计,能够使得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理论的理解,还能够学以致用。
三、营造学术氛围,强化学术要求,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培养一流学生,必须有一流的学术氛围。好的学术氛围是教师和研究生持续开展研究工作的动力,使得参与者不但从中受益,而且还会积极组织和参与更多的学术活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对于学术认知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意义非凡。在学术活动中提倡和鼓励研究生提问,形成一种交互式的开放环境,是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萌发和完善创新思想的重要途径。在课题组内的学术讨论可使导师了解、把握学生的科研工作进展,使学生有紧迫感,启发、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并使有不同背景的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借鉴。
但是,我校由于专业、地域等因素,学术报告少,自己专业的学术报告更少。为此,学院花大力气投入资金,通过多个渠道认真解决这个困难。第一,邀请国内外专家来讲学。有的是利用专家探亲的机会,有的是利用专家开会的机会,有的是利用项目合作的机会,还有的是访问学者回国后建立的学术联系等,近几年已经邀请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者来学院讲学,国内的中科院计算所、软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山东大学等都有学者来做学术报告。第二,加强内部学术交流机制。每年都开展高级职称教师和在读博士的学术报告活动,针对教师自己的研究领域,反映本领域最新的学术前沿工作,对于研究生和教师都有很大启发。暑期法国留学生来学院做客座学生,我们采取了小组经常交流、学院每周召开双方学生的学术报告会、导师每周与学生讨论研究进展和下一步计划等活动,法国留学生有了很大收获,也获得了对方学校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得到了学校的肯定。
四、强化过程管理并加强执行力度是保证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有效手段
多年来,我们结合原来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主要抓好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开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过程,建立并实行了导师、学科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外审专家四级审核制度以及匿名送审评阅制度等,不断加强质量监控,有力地保证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分级学术论文目录是研究生论文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
近年来存在着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期刊鱼目混杂、层次不一的局面,这对研究生工作产生了极大负面作用,为了对研究生加以引导,我们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分级学术论文目录,涉及国际期刊、国际会议、国内期刊和国内会议。对于研究生起到了很好的正确导向作用。
(二)实行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预评审制度
开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研究生论文的质量,也同样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通过多年的实践,结合对国内重点高校调研的总结,我院实行了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预评审研究生论文选题的制度。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题,在开题答辩前需要将开题报告以隐名的方式提交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进行匿名评审。对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评审通过的开题报告,研究生可以参加开题答辩;对于评审未通过的开题报告,则需要研究生继续开展调查研究,于下一年的3月重新提出开题申请,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匿名评审通过后方能参加开题答辩。实行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匿名评审制度,有效地保证了研究生的开题质量,为后期进一步的开展课题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学院组织的学位论文双盲评阅送审制度
为了进一步监控学位论文质量,我院确立并实施了学位论文双盲评阅送审制度。每年将预答辩研究生论文由学院统一组织隐名送审(研究生和导师均不知道评阅人)。要求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完成后,必须书面报告学位论文的创新点,并对自己的学术道德做出承诺,由导师审核签字后方可送审。凡论文严重违背科学规律或有剽窃现象的,定为一级教学事故,要追究导师责任。然后在学院内组织进行双盲评阅,最后送具有较高水平的兄弟院校进行双盲评阅。评阅不合格论文的研究生延期答辩,评阅需修改论文的研究生不得进行答辩,必须进行修改。修改后还需再次由学院选择专家进行双盲评阅。学位论文双盲评阅送审制度,有利于促进导师和研究生更加认真地对待论文的撰写,进一步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
在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予论文客观、公正的评价,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审核质量,突出“四个必查”:一是每届指导研究生数超过3人的导师;二是第一次指导研究生的导师;三是盲评为不合格的学位论文;四是中期检查不合格的论文。论文盲评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学历硕士,凡是论文(学位论文、发表论文)涉嫌剽窃抄袭、学术风气不严谨情节恶劣的,经核实确认后实行一票否决,即取消研究生硕士学位申请资格,同时取消教师的指导教师资格。对于工程硕士,凡是论文(学位论文、发表论文)涉嫌剽窃抄袭、学术风气不嚴谨情节恶劣的,即取消研究生硕士学位申请资格。由于工程硕士论文来自工作实际,根据实际情况,对于教师的处理按照如下情况:(1)指导教师累计1次,取消教师的当年对应工程硕士指导教师资格;(2)若指导教师累计2次,取消指导教师的工程硕士指导资格;(3)若指导教师累计3次,取消教师的指导教师资格。
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会委员由管理部门邀请的专家组成,并至少有一名校外同行专家参加。增加预答辩环节,吸引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参与答辩,形成研究生论坛氛围和监督机制,确保答辩质量。答辩结束后,实施导师回避制度,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全体委员通过时,硕士学位论文方能通过。研究生在毕业前,除了要提交修改完善好的学位论文之外,还要提供一份论文修改登记表,详细记录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以及论文的修改情况,以便学院在后期对论文质量进行跟踪和监督。
五、小结
通过多年实践,形成了一套注重过程管理、以学位论文质量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加强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营造学术氛围、强化过程管理并加强执行力度等措施。特别是提出了经过多年实践的论文质量监督机制:研究生指导教师、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外审专家三级审核制度;涉及国际期刊、国际会议、国内期刊和国内会议的分级学术论文目录制度;研究生论文选题的制度;学位论文双盲评阅送审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陈伟,裴旭,朱玉春.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有关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50-54.
[2]王战军.建立健全新时期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2,(6):30-33.
[3]王战军.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理念、框架、内容[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1):1-5.
[4]熊玲,李忠.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分析和借鉴[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74-78.
[5]蒋馨岚,徐梅.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特征与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14-18.
[6]张万红.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4,(8):24-28.
[7]于桂娥.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提升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9,(6):48-50.
[8]王素梅.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167-168.
[9]王丽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途径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