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云 夏丽霞 李萌
摘要:本文从“教书育人”这个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起重要作用的途径,得出一些结果并提出建议。通过研究,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教师自身素质培养不够、教师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及师生价值传递瓶颈等,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书育人;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1-0047-02
一、研究背景
教书育人作为三育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万句说教不如一个行动的引领。榜样的一言一行,对大学生起着引领示范作用,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与再构。因此,要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现状分析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调研对象主要为浙江大学教师。问卷共计发放76份,共设置27道问题,具体结果如下。
1.认知度不高。多数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一定的认知,但仍有一部分教师在此方面有待加强。如在调查问题“您能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几条?”中,由统计分析可知,尽管有60.53%的教师选择了能说出“全部12条”,但仍有13.16%的教师只能说出“0—4条”。这说明仍然存在少部分的教师没有学习和了解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反映出高校的相关教育还存在欠缺,教师本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不是特别感兴趣,从而导致教师对这方面知识的缺失,这些都说明了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走进教师头脑,并由教师影响学生,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2.认同度不足。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接纳态度,能够将其视为社会整体价值观发展的主流。在问及“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您是否愿意积极主动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去做?”时,71.05%的教师表示“非常愿意”。在问及“您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是什么?”时,92.11%人次选择了“可以引导中国人树立共同的价值观”,80.26%人次选择了“培育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在问及“您感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平常的学习和生活关系大吗?”时,64.47%的教师认为有很大关系。在问及“您认为有必要对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吗?”时,69.74%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绝大多数教师整体而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有认同心态,并且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认为应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践行度欠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材、课堂和日常教育转化为大学生的认知行为的实效性不够,大学生从接受教育到自觉践行的驱动力明显不足。在问及“思政类课程和其他课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用”时,仅有10.53%的教师认为思政类课程的教育作用非常大,5.26%的教师认为其他课程的教育作用非常大。然而,在问及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影响最大的课程时,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思政类课程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影响最大。在访谈中,我们设置了问题“如果要对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您觉得可以采用哪些方式?”时,除了常规的理论学习、实践活动等方式外,还有老师提出要多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解决好教师的个人发展问题,才能让他们有精力来学习;其次要采用互动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再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考核评优体系,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在调查问题目前校内教师自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时,15.79%的教师认为思政课教师的践行情况非常好,64.47%的教师认为思政课教师的践行情况比较好,7.89%的教师认为其他课程教师的践行情况非常好,46.05%的教师认为其他课程教师的践行情况比较好。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教师的践行情况对学生影响较大,所以对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为必要。在问及“如果要对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您觉得何种方式效果更好”时,“组织红色之旅”排在第一位,“开展公益活动”排在第二位,之后分别是“与考核晋升相联系”及“举办学习讲座”。
4.影响力较弱。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普遍认为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影响最大。而在教学活动中,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影响最大的则是教师个人的言行,并且教师个人品德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影响巨大。在问及“您认为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影响最大的因素”时,47.37%的教师选择了家庭教育,31.58%的教师选择了社会环境。在问及“您认为在教学活动中,以下何种因素,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最大”时,51.32%的教师认为教师个人言行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影响最大。在问及“您认为教师个人品德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影响如何”时,65.79%的教师认为作用非常大,由此可见,对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刻不容缓。在访谈中,我们设置了问题“您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做会更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大部分老师提到了首先要言传身教,老师自身的行为最能影响学生,其次要多用案例。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
1.存在问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不够。虽然高校目前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宣传非常广泛,但真正要让老师细心研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有非常长的一段道路。虽然大部分老师还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但还有极小部分老师持中立态度,认同的老师中,对于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不同的看法,总得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老师们还需要积极提升自己的素质。
教师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访谈中,老师们多次提到学校应该多关心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特别是青年教工的发展问题,对于积极付出的老师应有更多的机制制度保障,然后才能让他们有精力来学习,带着感情来学习,才能有时间精力来关注学校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培养。
师生价值传递瓶颈。调研中,大部分老师都希望能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但是如何传递、通过何种渠道传递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学生们比较抵触生搬硬套讲大道理,所以老师如何能够在生动活泼的讲述大道理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2.建议对策。构建教育培训常态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就是要使教育对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认同并且内化,首要任务就是对老师进行理想信念的学习教育。可将“组织红色之旅”、“开展公益活动”、“举办学习讲座”、“评選道德模范”等列入教师长期培训方案中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优体系,从制度上予以保障。
建立激励机制。对于教师要建立激励机制,学校应该多关心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特别是青年教工的发展问题,对于积极付出的老师应有更多的机制制度保障,然后才能让他们有精力来学习,带着感情来学习,才能有时间精力来关注学校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培养。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融入教师的考核与晋升评价体系,真正激发老师的积极性。
创新课程授课模式及内容。目前的课程授课以讲授为主,老师与学生的地位有明确的划分,自然就有了先天的距离感,并且当代社会的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性和更广的见识,因此要使得学生自愿接受老师的授课,非常重要的是处理好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所以必然要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创新方法及内容,并构建良好关系,以突破师生价值传递的瓶颈。
参考文献:
[1]朱健.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建设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68-71.
[2]陈治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5,(15/16):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