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沁 封倩
[摘要] 明清彩绘地图是中国传统地图的典型代表和精华,包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记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对古地图资料的梳理与分析,从构图、符号、色彩、标尺等方面对明清彩绘地图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深层次剖析了其独特艺术风格的成因,同时,基于当下创意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探讨了中国古地图文化资源设计转化的途径,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承和创新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明清彩绘地图;传统文化资源;艺术特征;设计转化
[中图分类号] J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8)05—0121—07
The Artistic Features and Design Transformation
of the Painted Map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XIAO Qin,FENG Qi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410083, China)
Abstract:Colored drawing map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and essenc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maps, including abundant Chinese cultural memory. They are important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in China. By systemizing and analyzing ancient map data, artistic features of colored drawing map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are concluded and summarized from compositions, symbols, colors and scaleplate. The causes for the unique artistic styles are deeply analyzed. Meanwhil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creat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formational approach of cultural resource design in Chinese ancient maps and proposes the relevant suggestion and reflection on 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value.
Key words: Ming and Qing painted maps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artistic features;transformational approach of design
現实空间是三维的,图像空间是二维的,而地图则是一种表现现实空间的主要图像形式,是人们对现实空间认知和想象的直观呈现。地图的起源很早,可能在人类发明象形文字以前就有地图了。[1]
中国地图的绘制历史十分久远,并且长期领先于其它国家。中国古代地图在整个世界的地图发展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西方有学者认为:“在欧洲之外的其它地图文化中,最重要的当属中国古代地图文化。尽管中国人不断完善发展起来的绘图法并未对世界上的其它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他们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应用地图传统。”[2]从表面上看,中国古代地图似乎只是简单的图形符号的组合,其科技含量和精确性是有限的,但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特质的影响下,中国古地图以其独特的绘制技法,呈现出独具中国文化韵味及艺术风格的地图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观显示,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
一明清彩绘地图的价值
中国古代地图分为绘本地图和刻本地图,彩绘地图属于绘本地图的一种,且设色彩绘,而明清彩绘地图则特指明清时期的彩色绘本地图。受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的影响,明清彩绘地图采用平立面相结合的形象画法为绘制形式,形象化地表达各地物要素,是传统彩绘地图的集大成者,也是现存文物价值最高的古地图。例如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丝路山水地图》(又名《蒙古山水地图》),绘制于明朝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1524—1539)之间,是一副属于明朝宫廷的皇家地图。该图采用传统青绿山水的绘制技法,其审美价值被广大艺术家所称颂,堪称明清彩绘地图的典范。同时,它作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更是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地图是以实用功能为目的,用来描述空间地理信息的重要工具。明清彩绘地图作为地图的一种,其实用价值不容忽视,对现在某些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献参考价值。依据其使用功能和内容,明清彩绘地图大致可分为三类:舆地图、城市图和河防海防图。“舆地图”是中国古代对疆域政区图的统称,是指描绘一个国家疆域政区范围内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的地图。[3]如《大明混一图》《大明舆地图》《杨子器跋舆地图》《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等都是明清绘本形式的舆地图,这类地图为维护我国领土主权提供了直观的历史依据。城市图是描绘城市选址特征、形态布局和结构功能的地图。[4]明清绘本形式的城市图如《北京城宫殿之图》《盛京城阙图》《饶州府城图》《剑城图》等都为现代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著名的建筑学家吴良镛在其文章中指出“中国传统城镇的构成有着独特的美学原则”[5]并以一幅清代福州地图为例,对中国传统城市的美学原则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进而提出寻找失去的东方城市设计传统问题。河防海防图是反映河道治理、沿海军事防御的地图。明清时期彩绘的河防海防图如《河防一览图》《黄河图》《运河全图》《江防海防图》《浙闽沿海图》等,对研究现今的河道变迁以及河海的治理与防御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二明清彩绘地图的艺术特征
明清彩绘地图是中国传统地图艺术表现的巅峰,且最能反映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传统和审美特征,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一幅优秀的明清彩绘地图甚至可以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作品。明清彩绘地图是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的产物,集中国传统技法、思想、文化于一身,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通过对中国地图出版社所提供的资料以及各历史文献中的案例进行分析,从构图、符号、色彩、标尺等方面归纳明清彩绘地图的艺术特征,并具体剖析其审美形式的内在成因。
(一)别具一格的构图布局
明清彩绘地图的空间营造不同于同时期的西方地图,受透视学影响,有固定视点或视角的透视空间,而是制图者根据其绘制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将不同视点观察到的事物组织到同一画面之中,地图呈现不同的方位和多视角的空间结构。李晓聪教授认为“地图的方位恰恰反应了制图者的文化观念,各种地图对地理要素所采用的不同表现形式,透视的方向、载量的舍去,即代表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反应了那个时代的思想和世界观。”[6]移动视点的观察法源于古人对现实地理空间的认知以及绘图者的主观思想和记忆。明清彩绘地图对于移动视点的运用尤为突出,这种观察法使地图能在有限的图幅画卷上表现广袤无垠的辽阔地域,同时也能完整地表现地图中各符号元素,不会被焦点透视造成的遮挡关系所局限,有利于画面的铺陈安排,同时使地图有更为多样化的构图形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通过对明清彩绘地图空间结构的分析与梳理,归纳了三种主要的构图形式:封闭式、十字形式以及长卷式。
如图(图1),明正德七年绘制的《杨子器跋舆地图》是一幅封闭式构图的地圖,地图结构与山水画中的边角式构图相似,皆为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构图形式。这类古地图画面四周常绘有水域或山脉,而地图空间结构的中心位置则表现陆地及行政单位中心。“水为黑,地为白”这种“计白以当黑”的视觉表现手法增强了整体画面的虚实对比,使受众观看的视觉流程是由外向内集中,突出强调了地图的主题中心,一般用于表现有明显的行政区域界线及行政中心的舆地图。明清彩绘城市地图则惯常以十字形构图来表现,如清康熙年间的《盛京城阙图》是十字形构图的典型案例之一,其画面空间结构呈十字形的布局安排,给人以平稳、庄重的视觉感受,强调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权利中心。该图的视觉流程是由城市中心向外发散的,一般用于表现城市自上而下的权利机构,图中建筑不同方位的朝向也印证了地图绘制并非单一视点。而长卷式构图通常用来表现河防海防图,是对现实地理空间的写意性表现。长卷式构图同清明上河图的连景法一致,地图空间被分割为小块的单元结构,浏览地图时视点是移动游走的。清康熙四十二年由河道总督张鹏翮编绘的《黄河全图》是一幅以长卷式构图的彩绘地图,地图呈现开放式的画面空间结构,无特定的视觉流程,视线随河道沿岸的人文景观自然移动。这三种别具一格的构图形式体现了明清彩绘地图独特的制图视角,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二)象形写意的图式符号
明清彩绘地图运用山水画中形象画法的绘制形式来表现现实空间的地物要素,使其具有山水画写意与写实的特征。尤为典型的是地图中的图式符号吸收了中国传统画法的艺术表现形式,极为形象逼真。古代中国并没有专业的地图学者和地图专家,大多数古地图的绘制者,都是所谓的“通儒”,都或多或少会画山水画。[7]“气韵生动”和“应物象形”是我国传统山水画技法中重要的两点,因此,明清彩绘地图中的符号元素具有中国传统绘画中象形写意的形式特点,既能形象反映地形地貌,又能凸显地物特征,同时兼具艺术性和意象性。形象画法的运用使地图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的象形符号出现,写实和写意并存的图式符号表现形式是明清彩绘地图重要的艺术特征。
清康熙年间的《运河全图》(图2)是一副描绘康熙年间京杭运河的河渠图,该图采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形象画法,描绘了清代京杭运河全程。图中所绘河道波纹荡漾,色彩丰富,京师殿宇缥缈,宛如天宫,地图的图形符号十分生动形象。清晚期《南岳全图》(图3)描绘了南岳衡山诸峰及湘江两岸的人文景观。该图同样采用中国传统山水形象画法,表现出衡山的地理景观和人文风情。图中的山水、人物、建筑、行舟等,皆以象形符号表示,水道刻意留白,仅以船只点缀其中,城市聚落以较为简约的民居建筑表现,唯独南岳大殿进行了完整的细节描绘,整幅地图形象直观又不失山水意境。这种象形写意的图式符号不仅能突出所表现地域的地理特征,尤其在表现人文景观时能展现出不同建筑物的个性与特色,使地图更为清楚直观,易于传达和理解。
(三)虚实相生的晕染色彩
明清彩绘地图的用色方式独特,很大程度上受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在描绘山水景观时,通常采用晕染的绘制技法,实则是一种从实到虚,从深到浅再到无的渐变式效果。受到各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传统绘画中认为与实相对的虚,并非空无,而是有流动散聚的元气弥漫其间。古人认为天地万物以及一切艺术和审美活动都是“虚与实”的对立统一。这种晕染的用色技法与传统绘画中“墨法”的创建相关,墨分五色,用墨的妙处在于浓淡相生,浓中有淡,淡中有浓,虚时缥缈浩瀚,实时清楚在目,丰富而多变以达到神韵的效果。这种技法常用在地图中表现山水景观的色彩效果,青绿的色彩渐变十分生动传神地摹写了大自然丰富且富于变化的色彩关系。不仅是青绿的渐变,在颜色上也呈现由深到浅到无的渐变关系,看似没有进行刻画的“虚无”实际上表现出山间云雾缭绕的气质神韵,“虚”的部分与画面空白处相融合,使整幅图好似贯穿着“云与气”,是地图与山水画一脉相承的精神所在。
清代山水画式的《南浔道里图》(图4),山体墨线勾勒外轮廓并加少许晕染,染以青绿,水墨山峦,云山、天水虚实相生,气韵上下流淌。对于山体描绘和设色有明显的远近区分,在远处的山,墨色极为轻薄,意境悠远。清康熙年间的《淮河全图》(图5)中山体
的青绿渐变更为明显,由石青到石绿再到逐渐融入画面极为虚淡的色彩,体现出自然间无穷变化的意境。虚实相生的晕染色彩是中国古地图区别于西方地图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古人在游历山水后对中国地理空间环境的记忆表现以及内在精神的传达,
十分具有中国特色。这种色彩渐变的形式形象地表现了地理空间内自然景观色彩无穷变幻的视觉效果,同时,也使地图的空间关系处理更为和谐,其内在的写意性和艺术性值得传承和发扬。
(四)计里画方的比例标尺
画方网格的缩尺是指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一种方法,又称“计里画方”,是古代地图制图的一种重要的计量方式。我国部分学者将中国古地图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所推广的“计里画方”形式为主的画方地图;另一类则是以山水画形式为主的形象画法地图。但在明清彩绘地图中,这两种形式多有交叉,共同构成了明清彩绘地图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网格被运用于古地图中,用以度量地图上地点位置的远近。“计里画方”与我国古代关于空间分割的“井田制”和“天圆地方”的哲学观相关。中国古人的天地观认为,天是圆形的顶盖,大地是方形的平面,即所谓“天圆地方”[8],“计里画方”则是这一观念在地图上的映射。正是因为这种文化观念的影响,以至在明清时期西方普遍流行的经纬线地图并未在中国普遍流行,画方网格的绘制形式一直延续到清末。网状方格这一视觉元素出现在相当一部分的明清彩绘地图上,使地图不仅能表现现实地理空间信息,同时也能反映相对准确的位置关系。
明代《中国地图集》所绘地图皆以计里画方与形象画法的共同运用,其中《职方大一统总图》(图6)是对中国全舆的表现,图中记有“每四方千里广袤万里”,解释了计里画方在图中具体的计量方式。清道光年间绘制的《陕州属东至渑池西至潼关路图》(图7)同样是形象画法与画方网格的结合,图中用城墙、房屋等象形符号表现了城关镇营,用蓝灰色象形符号表现山脉,同时图中画方网格每方5里,纵21厘米,横150厘米。计里画方的网格形式作为明清彩绘地图的艺术特征之一,起到了对地图画面周边空白的装饰作用,丰富了地图的视觉层次。
三明清彩绘地图的设计转化途径
明清彩绘地图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应当对其进行有效的挖掘。目前,市场上对古地图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仅停留于文物或艺术收藏,其价值难以延伸,不可持续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设计院院长潘鲁生在其文章《传统文化资源的设计价值与转化路径》中指出“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发展空间和节奏的一系列变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不同方面的问题。”并强调“设计是一个关键的衔接环节,应该发挥转化传承的有效作用。”[9]因此,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设计转化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需要。对明清彩绘地图的设计转化和设计创新,使传统地图文化资源与现代审美、现代生活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继承与发展,让明清彩绘地图的价值和其中包含的中华文化记忆得以延续。
(一)视觉表现的转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审美观念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审美思想具有相对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传统形式的设计转化至关重要。明清彩绘地图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特质,在设计转化过程中,应以当代设计视角提取和凝练地图中最具特色的文化基因,同时结合现代审美原则,再造新的现代视觉图形。例如《丝绸之路》地图创意设计(图8),作者从明清彩绘地图的图形符号和构图形式中获取灵感,并将丝绸之路的文化主题纳入一体考虑。以地图创意设计为核心,使明清彩绘地图的视觉语言与丝绸之路的地理信息能在不同历史中找到新的契合点,浑然相成,既突出了丝绸之路的文化主题,又显示了明清彩绘地图的古韵之美。以创新的视觉形式,解决了当代受众的接受方式和传统文化保守的表现之间的矛盾,推动了明清彩绘地图视觉形态的发展与演变,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的审美观念,满足受众对传统文化精神需求的变化。
(二)文创资源的开发
2017年,《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提出“文化+”行动,推动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倡导把文化资源优势转为文化产业优势。
对传统地图文化资源的设计转化应注重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相结合,以创新设计应用促进地图文化资源在现代生活方式中价值的延续。中国地图出版社文化分社社长卜庆华也认为“地图独特的文化承载功能和艺术性,使其具备文化创意的特征,衍生出地图文化创意产业。”[10] 因此,将明清彩绘地图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创设计相结合,通过设计创新引导地图文化产业,实现地图文化资源与地图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大梦敦煌》(图9)是基于生活美学的地图文创产品设计,是地图为主题的文创设计在家居生活产品上的延伸。设计将明清彩绘地图的形式语言与现代设计方法相结合,创作了一幅长卷式的敦煌地图,全方位地展现了敦煌的地域文化特色。通过对地图视觉元素的整合,拓展了文创产品的多样性和系列化。创意经济时代下,文化创意产业兴起,文创产品设计有效地打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壁垒,能够使传统文化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其文化价值和审美趣味,使受众与設计产生文化共鸣。
(三)信息媒介的创新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传统地图的设计转化应与现代的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运用移动数字媒体类技术,包括手机APP、H5页面等,以及数位化新媒介技术,主要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多种科技媒介,使其在信息技术中呈现虚拟化、数字化的视觉效果。将明清彩绘地图的设计转化融合科学技术媒介,能够极大地提升设计的交互性、体验性和趣味性。例如由谷歌地图团队设计的尼泊尔昆布地图(图10)是明清彩绘地图风格形式在信息交互设计上的体现。在设计手法上利用明代彩绘地图象形写意和色彩晕染的表达效果,是将具有明清彩绘地图审美意味的设计结合全景和视频技术的综合展示。地图卡片式的导航交互细节丰富了信息的层次,同时增强了受众的交互体验性。传统地图风格与现代技术的碰撞消融了科技信息媒介的冷漠感,同时满足了受众的精神审美需求。
四结语
明清彩绘地图作为现存价值最高的中国古地图,是中国传统地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当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因历史和文化观念等因素,明清彩绘地图呈现出与同时期西方地图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古人的设计观念和审美价值,是最能展现古代中国地图绘制传统和特点的部分。因此,对明清彩绘地图的艺术特征进行研究,能引导人们深入探索其文化基因,对中国古地图文化价值的传承与挖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探讨传统地图设计转化的途径,为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庸.中国地图史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余定国.中国地图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席会东.中国古代地图文化史[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3.
[4]席会东.中国古代地图文化史[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3.
[5]吴良镛.寻找失去的东方城市设计传统——从一幅古地图所展示的中国城市设计艺术谈起[A]//中国建筑学会专题资源汇编.2000.
[6]李孝聪.古代中国地图的启示[J].读书,1997(7):140-144.
[7]姜道章.论传统中国地图学的特征[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3):262-272.
[8]姚伯岳.论清代彩绘地图的特点和价值[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4):84-89.
[9]潘鲁生.传统文化资源的设计价值与转化路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4(1):9-11.
[10]卜庆华.当地图融入文化创意——中国地图出版集团文化创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测绘,201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