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武明
我的祖祖辈辈居住在老家冀中平原深泽县城东10华里处的小堡村。以老家话“堡”读作bǔ。过去有人图省事,写信时地址也常写成“小布村”。不料,这村子后来竟真的以布艺为抓手闻名于世,脱贫致富了。
小堡村过去是一个完全从事农业生产并且规模比较小的村落。在我早年的记忆里,村里的土地少而贫瘠,村南的罅沱河水患连连,致使绝大多数家庭缺吃少穿,生活非常艰难。有的人家不得不外出讨饭维持生计。按现在的说法,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但这里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政治基础良好。村里建立党组织较早,于1928年就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开始传播马列主义。在各个历史阶段,尤其是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党员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辞劳苦,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有相当多的党员干部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华北四大烈士之一的何昆山就是小堡村人。农民群众对党有着深厚而真挚的感情,拥护党,听党话,跟党走,早已成为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我在童年少年时期,深受这种理念和氛围的感染,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革命工作,1948年3月,我16岁时,经村中赵小多、杜大小两位党员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保卫土改的胜利果实,同年,我与村6个人一起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们7个人在参军当年的一次战斗中,就有3人光荣牺牲成为英烈。自参军起始,离开生我养我的小堡村已有70余年。这一乡别,由于工作繁忙又任职边地,竟致极少回老家探望。距最近一次还乡也已相隔10年之久。尽管如此,对家人和乡亲还是常挂在心,对村里的发展变化时时关注。这也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记得住乡愁”吧。由此,在党中央实施改革开放战略40周年之际,以86岁高龄,我决定由长子陪同再次还乡祭祖省亲,同时,对村里脱贫致富,实现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现状也做一调研了解。
改革開放之后,对小堡村不断发展,村民生活得以改善的情况常有耳闻。10年前回乡,曾去村东头参观过当时全村唯一的一家欧式两层小楼。那时我的侄儿张亚民才开始打理布艺小生意。整体印象,那还是一个没有开发振兴的普通村庄。但10年后的这次返乡,经实地参观走访,耳闻目睹,这个仅有580户,总人口只有2200人的小乡村,在发展建设,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等方面所发生的巨变,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与想象,其速度令人惊叹。说它在实现农村城镇化、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已经走在了河北农村的前列不算过誉。在村中走访,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村容村貌的大变化。一条东西走向,穿村而过冠名为“迎宾街”的水泥路面大道,两侧建起了中西各式楼房,新颖别致、美观大方。很多楼房后院建有生产车间、仓库等。这些三至五层高的楼房底层,大多为提供社会服务的网点用房,如银行、信用社、快递站、物流所、行业协会、布艺展馆等,还有一些商铺、超市、健身会所、美容中心等。经营活动丰富活跃。在一家较大的超市,我们看到,这里商品陈列整齐、百货、食品、蔬菜、肉类应有尽有。据营业者说,这样的超市村里还有几家,可见消费群体和消费量都不小。在一家美容厅里我们得知,不仅本村妇女前来,也吸引了周边村里的妇女和众多打工妹前来美容。在村里,不仅生活条件方便,就是信贷、寄送商品、产品都无需出村就可办理。可以说,迎宾大街的面貌是小堡村城镇化、现代化总体发展变化的缩影。走进背街小巷也能感到、看到新农村的发展氛围。已建和在建的新楼房随处可见。精心规划的街巷横平竖直,都取有正能量十足的名称,如友爱胡同,团结胡同等。民居墙体大都进行了彩绘粉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绘制的文化墙、标语和宣传标牌显眼醒目。全村设有几处小游园和文化广场,供村民和打工者休憩,部分街巷还设置了路灯照明。全村在几年前就实施了道路硬化工程,如今硬面道路已经达到100%。过去很风光的两驾胶轮马车早已成为绝响,各式汽车是村民出行和物资运载的主要工具,村道上不乏企业家的中外品牌豪车往返。除村容村貌的改善外,村里在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党支部和村委会十分重视和努力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通过多方施策,保证了就业人口有工作,有钱赚。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创历史新高;改善健全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了医疗措施,专职医生已经到位;规范了生活垃圾管理,进行了全面厕改,实现了无害化运行与管理;为保证村民饮水安全,村中建有两个无塔供水点,24小时供水,饮水达到了国家标准。为解除村民的燃料困扰,减少空气污染,实施了煤改气工程,现在天燃气管道已全部铺设完成,村民即将用上清洁方便的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