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佯洋 伍倩颖 梅月昕 严继松 邹 鹏 王一言
美丽的海疆 摄影/叶报春 北海市人民医院
医学之路是一条漫长的修行道路。一个医生的培养,除了需要医学生自身的用心付出与坚持外,还需要大量社会资源的支持。在培养医学生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角色,他们不可或缺,却常常为人们所忽略,也往往不被世人理解。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经历不同人生体验,但是在生命的最后,他们选择了投入到同一项伟大的事业中来,为医学事业贡献所有,为医学生搭起一道桥梁,成为生命的摆渡人。他们是无语体师。在医学教育中,人体解剖学是最基础的科目。只有透彻地了解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及其相互联系,医学生才能真正把握生命的脉络。我们都知道,学习解剖学最好的方法,便是亲身实践。而医学生教学所用的标本,均来自于无语体师的伟大奉献,来自一次次崇高的抉择。他们敢为人先,无私奉献,在医学生身后支起一方天地,感染着每一位医学生。为了表达对无语体师最诚挚的敬意,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深圳大学医学部义工分会在学部的支持和老师的指导下,自2012年开始,开展了“生命延续计划志愿服务项目”。活动内容主要有遗体捐献宣传、缅怀遗体捐献者并探访遗体捐赠者家属、临终关怀、清明节寄送卡片、海葬等活动。
纵使我们对无语体师心怀感激,然而在课堂上,我们接触到的是不说不笑不哭的大体老师,而对于他们的生平,却知之甚少。而感恩最好的方式,便是去回望他们走过的岁月,了解他们的生平,铭记他们的永恒。“生命延续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就给我们医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依托着这个项目,我们医学生才更清晰地认识到其实无语体师也曾是很普通很普通的人,他们与我们一样,有亲人,有朋友,难过了会哭,开心的时候会笑。只是当他们做出生命的最后一个选择的时候,便注定了他们与普通人的不同。因为他们舍弃了小我,成就了医学事业的发展。
2016年12月9日,为表达对无语体师崇高的敬意,感恩他们的无私奉献,12名深圳大学医学部师生与深圳市红十字会器官协调员高敏老师来到深圳市大鹏湾参加6名无语体师的海葬仪式。
彼时,我们初入医学殿堂,初显芳华。对无语体师不甚了解,一开始是带着一丝好奇的心理报名参加了这次活动。来到海边时,看着浪花轻轻拍打着海浪,又想起此行的目的,感觉无语体师的灵魂就像这拍打的浪花,经年不散,永存世间。在这里,我们看着亲属恸哭,突然感觉不知所措。海面平静无风,他们眼神里的悲伤却快要将他们吞没。他们的心因为某一个人的离去而有了缺口,那是他们最亲爱的亲人啊!生死之别,分离之痛,是发现即便我就在你身旁,却已经听不到你的呼吸与心跳,更甚则是,我已经无法在你身旁……
“这是我们的大体老师,我把他们和花瓣一起散入大海的时候,我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敬重生命。”一个师兄如此说道。骨灰随风飘扬,最终撒入大海,沿着船行驶的轨迹,拉出了一道白色的景。我们对着这道世间最美的景深深鞠躬,给他们以最好的祝愿。
这一次,我们初懂生死。面对这么多人的悲伤,如何能无动于衷。“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般静美”,这是对他们生命最好的诠释。死生皆有所依,愿他们在世界的另一端回到原乡,平安喜乐,万事胜意。
2017年的一次解剖实验课上,为了感恩无语体师的无私奉献,在课前老师带领我们向无语体师敬献鲜花。
一人一束花,一鞠一敬意。看似只是简简单单地缅怀无语体师,向大体老师表达感谢,实则只有亲身经历才知其中滋味。在这静默的瞬间,我们看着这些为教学而捐赠遗体的大体老师,感觉到一丝温暖。他们的爱化成了暖流,温暖并且感动了我们。
从前只是简单地将大体老师当成知识的承载体,理所当然地认为一切都是为了医学进步。但当设身处地去思考时不禁反问自己是否也会有如此勇气做出捐献遗体的选择。身为医学生,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思想觉悟相对较高,思想也比较开放,易于接受遗体捐赠,总归不过是尘归尘土归土,最终的归宿都是一抔黄土。然而中国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常常会让我们限于两难,如若做出这样一个决定,该如何去面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们又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事实呢?
缅怀无语体师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就好比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但这树荫并不是让我们觉得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而是让我们珍惜学习机会;也好比电影《起跑线》中“分享即是快乐”的观点,无语体师将他们的身躯“分享”给医学事业,“乐己”并且“利人”。
2018年4月5日清明节,深圳大学医学部五名同学参加了在吉田墓园光明树下为角膜捐献者举行的缅怀仪式。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近距离接触到了器官捐献者的家属们,了解到了一些他们的生平,也切身体会到器官捐献不仅仅是与捐献者一个人的选择有关,更是关乎于一个家庭。家属当中有一些人很支持逝者的决定,有一些即便不支持却还是遵从了逝者的遗愿替他们完成了捐献。一位从南昌赶来深圳缅怀她儿子的母亲,带着哭腔说起了她的孩子:“大儿子去世后遗体就捐献了,现在小儿子去世了他爸也坚持要将他可用的器官捐出去。”这是一个很伟大的家庭,白发人送黑发人本身就是人生之一大悲事。而将孩子的遗体捐献对于这个质朴的母亲来说更是悲痛万分,但是她最后还是接受了这个艰难而伟大的决定。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观念是“死者为大,入土为安”,在人去世后打扰逝者被认为是对逝者的不敬,这也是影响器官捐献现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能够支持并且接受亲人捐献器官或者遗体的人难能可贵。但就像深圳市第一个器官协调员,并且也是中国第一个器官协调员高敏老师说的:“如果他死了,器官能救更多的人,就好像生命得到了延续。”在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可以让其他的生命得以延续,这也并未与传统背离。
每到周日,深圳大学医学部义工联的成员们总会打点好行装,四五相约,来到一个温馨的小屋,去看望一位和蔼的老人。为了给这位年事已高的老爷爷带去温暖,同时体会并且学习这位老人乐于奉献的宝贵精神,即便从后海校区搬迁到了西丽校区,路途变得更加遥远,同学们的热诚也丝毫未减。爷爷十分健谈,独居在家的他总是很高兴我们的到来。“总是面带笑容”是这位老人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这也是我们最为欣慰的地方。
爷爷作为无语体师的家属,与中国传统“死者为大”的观念相悖,想必当初也做了很大的割舍和抉择。逝者已去,器官的捐献、遗体的教学再利用等都如同生命的再延续。捐献者的家属见证着这一切的发生,他们的心酸和选择我们很难切实体会到,因此,我们只能借每一次的探访尽量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关怀和温暖。这不仅仅是作为对孤独老人的关照和探望,更多的是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感谢与敬意。他们承受着失去亲人的伤痛,做出了感人可贵的选择,勇敢乐观地活着,继续为这个社会传递着正能量。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
生命延续计划,让生命延续,让爱传承。从器官捐献的生命延续到遗体捐献的教学研究奉献,再到纪念园的建立、逝者无私精神的铭记与传播,“生命延续计划”可谓真正意义上地表达了对逝者生命的最高致意,使生命完美地得到了二次重现。在参与“生命延续计划”相关活动以及进行相关社会实践调查的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了延续生命、创造价值、用心铭记的这一过程是何等的意义非凡,尤其是对医学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更是意义重大。无数珍贵的器官标本、沉默但无私的无语体师,这些都给作为医学生的我们带来了不小震撼。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可贵。生命延续计划的开展,有利于弘扬奉献精神,让群众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的思想道德境界。
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器官协调员这样的“特殊职业”和他们所担负的责任;我们也听闻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各级机关间的不协调,遗体、器官捐献的工作开展举步维艰;社会对遗体、器官捐献的观望态度更为相关制度的完善与实施增添了不确定的因素。但可喜的是,国家、地方政府的不懈努力以及发达国家优秀制度的借鉴和引进为遗体、器官捐献事业指明了新的方向;同时,大学生的支持态度以及其作为新时代主人的号召力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也更应该敢为人先,理解、支持并投身于这一造福社会、创造价值的“生命大计”当中,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