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田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2018-12-10 10:25程凯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

程凯

[摘 要]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应用性既需要书本知识的积累,也需要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专业技能。书本知识的积累主要依托校内学习,而丰富的实践经验则主要来源于更广阔的社会历练。针对目前池州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的情况,本文从走向田野的实践教学路径来分析探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走向田野 ;实践教学 ;池州学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10-0082-02

社会科学知识与学养的累积是一项较为漫长而又系统的工程,本科阶段专业知识的学习就其所属专业领域来说,仅仅是专业启蒙教育,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纵向专业知识的传播,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知识的价值及遭遇问题时的解释与解决效果也同样必不可少。

专业设置时间不长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1],复合型点明了其知识结构具有明显的交叉性与跨学科性。无论是对文化概念、内涵、发展规律还是关于文化资源的了解,依托单一的课堂、书本等理论学习,不能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立体的认知,达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专业发展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性角度探讨池州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下简称文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对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促进作用。

一 人才培养现状

池州学院文管专业前身是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科专业,自2006年开始招生,经过5年办学经验的积累,在2011年成功升格为本科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在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中,逐步调整了专科阶段人才培養方向与目标,课程设置在严格遵循国家关于本科人才培养方针与要求的基础上,适度开设了安徽省及池州市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几易其稿,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性较为明晰。

但处在新形势下、面对新业态的呼唤,学科与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方式都应该适时做出调整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虽然经过多年办学积累,文管专业师资力量依然紧缺,也因此掣肘了教学改革的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与完善,逐步厘清了人才培养方向——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和文化创意,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维依然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间的良性互动较为欠缺,不能达到相互检验的目的,更不能形成相互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局面,对池州历史文化资源关注度不够,实践教学成果不够突出,效果不够明显,不能凸显学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宗旨。

理论上讲,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为哪个或哪几个行业培养所需人才,即人才缺口问题,二是如何培养的问题,即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式方法问题。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人才,既然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就必须有面向应用的思考。

人才培养方案绝不仅仅是几门课程的简单叠加,更需要在价值导向与应用指向两个向度上展开深度思考。论语上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用现代话语解读即是孔子想通过规范家庭、家族与社会伦理来建构社会秩序,维持并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暗含了个体价值观塑造与智识与才能的培养,且两者间有优先级的对比,先把人做好了,还有精力的话再去做学问吧。可以看出,生活在中国文化里,把人做好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价值导向主要指涉未来生命发展与职业选择,主要依靠人文素养的培养;应用指向主要关注行业准入门槛所需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主要依靠专业能力的培养。

可以说,当前文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或没有很好地回答价值导向与应用指向的培养问题以及两者间的相关性。因此已不能满足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停留在较为浅层与平面化的专业认知上。就业市场上,难免出现毕业生初次就业质量不高,就业面向不够宽广的局面。因此,在笔者看来,增加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机会,广泛搭建专业学习的实践教学平台,强化专业认知能力与专业应用能力,一定程度上会提升人才竞争力,就业市场中的短板现象也会逐步得到改变。

二 走向田野——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一)必要性与紧迫性

新修订的学校教学文件中要求实践学分占总学分不低于25%,而在最新版的文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每门专业课程都分配有课内实践教学学时数,理论上看实践教学已有制度保障。但课内实践多以传统的讨论、辩论等方式为主,过多雷同做法导致学生麻木应付,积极主动性思考动力不足,对提升专业认知能力收效甚微。现有的两个实践教学基地(池州市博物馆与池州人网)利用率不高,且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过于刻板,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与自我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充分发挥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育人作用。因此,可以说实践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有弱化或低质花的倾向,实践理性没有很好地呼应学校文本规范,在实践中仍处于弱势地位。

因此,在笔者看来,文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有必要借鉴史学研究方法——走向田野,在田野中深化专业认知,寻找专业知识与文化资源等之间的嫁接点,在实践中开阔视野,领会专业魅力,培养人文素养,提升人生境界。

按历史学者行龙的观点,田野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相对于校园和图书馆的田地与原野,也就是基层社会与农村;二是人类学意义上的田野工作,也就是实地考察的方法。[2]无论是哪一层意思,已制定的文管专业培养方向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都能够将“走向田野”借鉴并引入到实践教学中。

从第一个层面看,池州学院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已自上而下内设了专业设置与发展的方向、使命与责任。在实践学校的顶层设计中,文管专业充分挖掘、调查研究池州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既应该也必要。从第二个层面看,走向田野作为一种方法,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实地调查,收集第一手研究资料,分析撰写调查报告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形成独立、健康的人格,提前融入社会也有很多益处。

(二)路径与措施

文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在走向田野思路的指引下,可以结合课内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课题申报、全国挑战杯大赛等平台全方位立体化的展开实施;同时积极与池州市及周边地区文化企业洽谈建立更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专业人才成长服务。

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只有走进了、融入了才能获得更可感的认知。在已开设的与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联系更为紧密的专业课程中,如“文化资源概论”“文化社会学”“文化传播学”“区域文化资源规划与开发”“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课内实践应结合授课章节内容对池州文化资源(如九华山、秀山门博物馆、杏花村等)、文化遗产(池州市国家级非遗池州傩、东至花灯、青阳腔、九华山庙会等)展开调查,建立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档案资料,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田野调查的能力,深化了对所学课程知识的理解。

在目前池州学院没有设立小学制的情况下,文管专业走向田野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结合专业选定主题系统调研学习,是弥补课内实践时间短,认知零碎的一条重要路径。笔者从2010年至2017年,连续8年担任暑期社会实践校级团队指导教师,分別对池州傩、东至花灯、罗城民歌以及池州市三县一区共25个古村落展开文化调研,团队成员专业包括文管、历史学与旅游管理。在非遗表演腹地,同学们观看到了非遗表演实物,从与传承人的访谈中了解到其历史来源、传承方式及对未来发展的忧虑等重要口述资料,通过查阅家谱等文字资料收获了传统社会中宗族在非遗传承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进入到现代文明随着宗族力量的逐步弱化,非遗已遭遇保护与传承的瓶颈,面临困境的重要信息。

通过现场察看古村落遗存的牌坊、祠堂、碑刻、古民居、古桥、古井等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获知当时社会生活起居、风俗民情、宗教信仰等历史文化信息。既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途径,也丰富了专业知识结构。

从走向田野的效果来看,团队成员在收集到的调研资料的基础上成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省级与国家级课题。同时,社会实践的参与也丰富了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范围,文管专业毕业生有多名以池州非遗为主题撰写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拿到学位。所带实践团队中每年都有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获得优秀等次,并在此基础上雕琢打磨出更为优秀的作品参加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并获得省级奖项。这些都是走向田野的成果产出。再者,学生可以结合教师课题走向田野,形成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三 走向田野——知识与见识的博弈与平衡

在已确定的两个培养方向中,不论是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还是文化创意设计,走向田野的实践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专业知识面向文化资源、文化遗产的分析解读能力,也相应地锻炼了学生社会生存与适应能力。通过实地调研,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出更为清晰的文化资源的历史脉络,了解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文化生态,有利于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到“传统和现代不再是对立的,因为传统已经成为建构新的文化的基础和资源”[3]这一命题的精髓。文化创意设计只有结合历史文化传统才会更有内涵、更有生命力。

走向田野改变了文管专业教学实验室的空间局限性,获得了与基层社会、文化资源直接对话的机会,增长了个人的经验感知,与校园习得的书本文化知识形成相互博弈又相互支撑的知识结构,对提升文管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综合素养都大有裨益。可以说,走向田野的实践教学设计符合教育的空间维度属性。所谓教育的空间维度,就是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俗话说的“见多识广”。[4]见识广博了,才能建立起更强的专业自信。

参考文献

[1]宋丽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3):48-50.

[2]行龙.史学研究走向田野与社会——兼怀乔志强、乔健两位先生[J].中华读书报,2014(4):1.

[3]方李莉.走向田野的学术生涯[J].民族艺术,2013(1):5-10.

[4]罗德胤.传统村落——从观念到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178.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