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奔 曾链
摘 要:高标准农田是一种对应一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属于一个动态过程,非简单的基础农田设施建设,而是以此为基础,综合先进的农业科技、措施、管理理念以及创新机制等,建设起来的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文章主要介绍在农业综合开发建设过程中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8.10.063
1 农业综合开发建设过程中关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实践
1.1 以科学规划为准绳进行规范设计
科学规划是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重要基础与关键前提。当前,我国各地十分重视高标准农田项目的设计规划工作,多数项目县都有编制相关的中长期开发规划方案。此类规划方案均要求做好以下三项衔接工作:一是衔接当地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农产品产业规划;二是衔接项目县的农业结构调整方向;三是衔接当地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单体设计的规范设计,以开发规划方案为指导,通过整体开发、持续投入、科学设计等,将中低产农田改造成为高产农田,以此为当地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发展奠定基础。
(1)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实现将中低产农田成功改造成为高产农田的关键在于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特别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具体推进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建设标准,注重建设质量,以保证项目工程能够长久存在并保持效益。
(2)规模开发、连片治理。为加速推进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需采取规模开发、连续投入、连片治理、提供科技含量等措施。在具体实践中,原则上每个项目县只能安排1个土地治理项目,且每个项目只能安排1个项目区,通过严格控制项目数量,并采取连片治理措施,以此推进高标准农田开发建设效果显现。
1.2 实践成效
通过上述实践,取得了以下几方面成效:
(1)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抵御灾害能力得以提升。通过综合应用农业科技措施及其相关配套,明显提高了项目区农田的产出率与农业装备水平,特别是一些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低产田,经过改造成功转变成了旱灌澇排、田林成行、沟渠相通的高产农田。
(2)促进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综合开发、连片治理等措施,实现了项目区农业产业布局、结构调整以及农产品种植结构调优等有机结合,同时还培育壮大了一批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有力推动了项目区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
(3)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有效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开发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在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通过项目的科学规划与有序推进,成功实现了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目标。
2 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相关思考
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应当深化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重要性的认知,并进一步加强机制创新,增强其生产活力与生命力。
2.1 深化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重要性的认知
建设高标准农田,无论是在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方面,还是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手段。近些年,国家不断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农田改造任务不断增长,但与实际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仍难以解决,若不加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则无法实现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进而导致农业发展难以持续,农业现代化目标难以实现。由此,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建设高标准农田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其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而且还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对保障农产品均衡供给、提高农业各类资源的利用率以及保障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等也发挥重要作用。
2.2 加强机制创新,增强活力与生命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要依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积极创新项目建设、运营与管理等工作机制,增强活力,发挥项目效益,并提高生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鼓励土地流转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耕地向大户流转;二是积极培育粮食生产合作社等服务组织,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与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三是增强农业服务能力建设,协调好农业经营服务、合作服务及公共服务等的关系,构建新型社会化的农业服务体系,并以此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亮.浅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2(19):23.
[2] 阙应明,蔡应华,方应凯.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农村财经,2015(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