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实践,让课堂呈现生命活力

2018-12-10 09:14田宗祥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兴趣创新思维

田宗祥

摘 要: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利用操作实践的方式来启迪学生,帮助他们掌握重难点知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建立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实践,还可以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参与中实现全面的提升。

关键词:智力潜能;兴趣;思维;创新

数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实践活动是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形式,新课标要求教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广大教师需要积极地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让数学课堂更具生命活力,让学生享受数学课堂的乐趣,促使他们真正主动地跟随老师的步伐进行探究,这样教学效率也会事半功倍。

一、利用操作实践活动,挖掘学生智力潜能

研究表明,人的左右脑分别负责不同的“工作”,只有左右脑实现密切的配合,人的智力才能得到发展。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能帮助学生记忆知识,却难以让学生的大脑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实践操作活动,让他们的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从而最大化地挖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例如,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教师组织他们进行了实践活动,帮助他们了解知识,增强空间观念。首先,教师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的纸,并且让学生对此交流讨论,让他们思考它的图形。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拿出若干张纸片,带领学生将其摞在一起,让他们思考这个图形是否还是长方形。然后,教师引出了新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探究。教师拿出纸盒,让学生亲自观察、触摸纸盒的面,并且说道:“同学们,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觀察长方体,最多可以同时看到几个面?每一个面都是什么图形呢?”提出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让他们在实践中初步建立长方体的认识。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结合直观图来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与他人交流,互相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面、棱和顶点。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了总结,让学生在小组中量一量、比一比,在操作实践中更为全面地认识长方体。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首先从平面图形引出了立体图形,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在操作实践中,教师也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设置了相关的问题,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高效的探究。在整个操作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在观察、触摸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中,让大脑得到了协调发展。

二、利用操作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操作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样一来,学生就由“被动的学”转变为“我爱学”“我要学”了。同时,创设实践操作情境,还能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更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真正地建立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教师为学生出示了一些精美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体会轴对称现象,引出该部分教学内容。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出示了一些图形,并且这部分图形中包括不对称的图形,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对这部分图形进行分类,让他们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对称性。分类过后,教师说道:“通过操作,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那么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是什么呢?”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猜测、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对轴对称图形及其特征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教师让学生证明他们自己找出的轴对称图形,学生摆弄一会后说到:“可以把图形对折。”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进行了肯定,让他们将所有找出的轴对称图形都进行对折。最后,让他们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对称现象,引出了新课,然后让他们真正经历了轴对称图形的探究过程,从而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感受到了图形的对称美,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并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利用实践操作活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实践操作活动,必然也会伴随观察、比较、分析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知识,而且他们的各种感官都能参与到实践操作活动,并将活动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因此,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引导者,必须要发挥实践活动的作用,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例如,在讲解“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教师出示了一个投票箱,并说道:“同学们,这是我们常见的一个投票箱,你们能够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很快就指出来了。教师再次提问:“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个投票箱,大家能够看到什么形状呢?”然后,教师让学生对投票箱进行观察,并将自己观察到的图形画出来,在班级上进行简单的交流。汇报交流过后,教师利用教学课件将不同位置正确的图形展示出来,让他们对比自己的答案进行判断。接下来,教师出示了几个视图,让学生结合这些视图,利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摆放出正确的图形。学生开始分组操作,操作过程中,有些小组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在教师的指导下也有效地解决了。最后,教师让他们进行交流总结,思考在整个过程中的发现,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他们在观察中体会“同样的物体在不同角度观察的形状也是不同的”这句话,进一步深化了他们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增强了他们对空间图形的兴趣,并让他们的空间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四、利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素养,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在活动中领悟、想象、创造,进而发现数学规律,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从而得到全面的提高。

例如,在讲解“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教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用课件出示了几组有规律的图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来猜测其中的规律,并引出了新的教学内容。然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出示教材中的情景图,带领学生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同时,教师将学生分为了若干小组,让他们交流讨论发现的规律。学生观察过后,教师出示盆花小图卡片并说道:“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致,在这个图中我们能够看到几盆花?如果按照这个规律,从左边起第9盆花是什么颜色?第10盆呢?”学生再次展开交流,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探究,学生依次数出个数得出结果。接下来,教师进行了深度提问,让学生思考第15盆花的颜色,对他们进行点拨,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并将解决过程画在纸上。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让学生自由摆弄卡片,根据相应的规律摆出一系列的组合示意图,并在班级上进行分享讨论。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带领学生探究发现数学规律的同时,有效地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摆弄示意卡片。这样一来,学生真正经历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了画图、列举等策略,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他们的创新能力也随之提高。

总之,数学即生活,开展数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三个层面的发展。因此,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要真正地理解数学教学的特征,利用有效的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提高。

猜你喜欢
兴趣创新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