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服务型大学若干问题的理性探讨
——兼论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

2018-12-10 11:20陈新民
关键词:服务型应用型办学

陈新民

(浙江树人大学 校长办公室,浙江 杭州 310015)*

国内教学服务型大学概念是由刘献君教授在《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一文中首次提出的。[1]至2010年前后,徐绪卿、赵国刚、陈明、张新婷等学者陆续开始对教学服务型大学予以研究并相继发文。以“教学服务型大学”为题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共搜索到2017年底前发表的相关论文82篇。2014年,徐绪卿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理论研究与制度框架》一书,这也是国内首部系统论述教学服务型大学的专著。国内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主办的“全国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学术讨论会相继于2013年、2016年在浙江宁波和贵州铜仁召开,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参会。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也得到了众多国内高校的响应。截至目前,全国已大约有60所高校加入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行列,其数量还在增加之中。

教学服务型大学的讨论和建设的兴起,不仅标志着教学服务型大学概念认同度的提升,在笔者来看,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在产教融合和转型发展大背景下,它标志着我国地方高校可自主设计发展道路的时期的到来。由此,我们也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正在步入一个转型的大格局中。高等教育历次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步入转型期的高校,应该更多地走出“自我本位”思维,高校应以服务需求方为己任,以求得自身更好地发展。然而,作为新生事物的教学服务型大学,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还是初步的,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围绕教学服务型大学的若干问题来展开,如:其到底是基于院校定位语境还是院校分类需要提出的?是办学理想还是客观现实?从实践层面看,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与当下热议的应用型示范院校建设的关系又如何?

一、概念之辨:办学定位抑或院校分类

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说到底是回答“办成一所什么样大学”的命题,涵盖办学类型、办学层次、服务面向等,它是一所高校发展的顶层设计。而高等学校的分类是依据学校承担的社会职能和高等学校发展的现状,将高等学校进行不同的类型和层次的合理划分。作为新生事物的教学服务型大学,到底是基于高等学校办学定位概念提出的,还是高等学校分类语境下诞生的,目前学界仍存在诸多分歧,而这种认识分歧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概念辨析以及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的现实价值判断。笔者认为,要更好地讨论、辨析和解决这一认识分歧,有必要将视线转到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时间序中加以深入讨论。

(一)“应用型本科”的讨论

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教界有过两波“应用型本科”的讨论。第一波讨论缘于我国高等教育大扩招后使得高等教育快步迈入大众化阶段。伴随着大批“独生子女”的80后大学生的入学,高等学校的规模明显扩大,长期处于精英教育的高等教育面临诸多的不适,遂引发了高校界对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广泛热议。其讨论内容主要是围绕“应用型本科”的核心词来展开的,很有意思的是,起先大家把应用型本科作为一种高校类型来讨论,但是随着讨论的深入,后来渐渐演变为高校差异化办学定位尤其是差异化人才培养定位的讨论而告一段落。

2014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特别重申了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问题,使得对应用型本科的讨论再度兴起。在这一波讨论中,业界较多人士将应用型本科作为院校新类型加以论述,并且将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作为应用型本科的模板进行参照。尽管业界仍存在诸多分歧,[2]但随着国家三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2015〕7号),第二波的应用型本科讨论以宽泛的院校新类型划分而告终。

(二)“创业型大学”的讨论

国内创业型大学概念的提出,从国际视野看,有着较为经典的出处和成熟的国际经验,国内众多学者研究起点源自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所著的《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他将“这种富于积极进取、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称之为创业型大学”。宣勇等学者则认为,创业型大学的兴起,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大学创新产出的日益需求有关,并且创业型大学模式尤其适用于起点低、底子薄,以赶超先进为目标的大学。[3]国内关于创业型大学的研究,也是普遍基于院校分类划分的框架而展开的。

2014年,在国家层面积极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出现了一大批院校蜂拥加入创业型大学行列的现象。在笔者看来,这对推动国内创业型大学建设是极为有利的,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创业型大学也有可能面临被泛化、异化的风险。

(三)“教学服务型大学”的讨论

国内教学服务型大学的首次提出,是刘献君教授基于逻辑推理出的设想,而之后的学者,更多的是从实践出发的研究。在现有高等学校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分类中,刘献君认为“应增加教学服务型大学,列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之后”;[1]徐绪卿认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高校,相对而言,办学层次属于教学型的高校,凸显服务的功能和特征,强调服务手段主要来自教学”。[4]24有学者避开院校分类之说,认为教学服务型大学是依据大学的职能在不同类型高校办学过程中的各自侧重而分化出来的一种大学新类型,是机构整体融入社会、主动服务地方发展的一种开放办学的现代大学。[5]随着教育部等三部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进入实施阶段,这方面的讨论也越来越多,有的认为“教学服务型大学是一种以服务为宗旨的应用型大学”,[6]潘懋元教授也认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实质是应用技术本科教育”。[4]1-2

综上所述,对教学服务型大学到底是办学定位的区分还是院校类型的划分,国内学者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笔者认为,造成认识分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院校分类本身看,目前院校分类仍然不是轻松的话题,依据不同的出发点就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并且这种划分还会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进一步分化和演变。二是从国际范围看,“教学服务型大学”概念还没有相对成熟的理论可供借鉴。当前学者普遍赞同的是挪威学者阿瑞德·特杰达夫提出的“服务型大学”,认为这是国内教学服务型大学的雏形,但是如何在中国进行相关的演变,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三是从国内院校分层、分类和特色发展的背景看,为了实现院校的个性化发展,实践者较倾向于将教学服务型大学视为办学定位来探讨,而研究者则时常纠缠于定位和分类的区分、权衡于新旧分类框架之间的选择。

事实上,教学服务型大学是一所高校的整体性办学定位,涉及办学理念、发展战略和制度文化等,其建设需要高校进行整体性变革。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既是办学目标也是办学路径,既是行业性高校的战略选择也是地方高校弯道超车的策略之选,既是高校的一种办学定位也是高校的一种类型划分。笔者尝试从教学、研究这两个高校最基本的职能出发,依据院校教学、科研的偏重以及理论、应用的偏好,将大学划分为传统教学型大学、传统研究型大学、教学服务型大学和创业型大学(见表1)。[7]由表1可见,侧重教学职能发挥、偏好教学和科研为应用服务的这类高校可被视为教学服务型大学。

表1 基于高校传统职能侧重 和偏好的类型划分

二、现实之惑:办学理想抑或客观现实

教学服务型大学的讨论,除了前述的办学定位和院校分类概念之辨外,还表现在作为理想形态的教学服务型大学,或是客观现实驱使的教学服务型大学之间的夹缝选择。

(一)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顺乎时代发展潮流

笔者认为,教学服务型大学在我国之所以兴起,与高等教育内外环境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高等教育外部关系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种种诉求,迫使作为社会系统之一的高等学校走出“象牙塔”,更加自觉地融入社会大系统之中,并且在融入社会中寻求自身获得更好地发展。从高等教育内部关系看,我国存在“985”大学、“211”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学校、硕士学位授予学校、一般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等5个主要层级。处于下一个层级的都想往上升,这样就导致各个学校的发展容易同质化,进而缺乏特色。之所以会出现这个局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高校除了盲目升格之外没有其他的发展方向。无论是高校领导还是教师,都认为升格才是成功的表现;除了升格之外,还有什么地方可以体现自身的价值?

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提出,恰好可以解决地方高校的困惑,并为地方高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除了追求盲目的升格之外,地方高校还可以“横向发展”和“纵深发展”,在服务地方和社会中体现自身的价值。教学服务型大学可以解决教师应用科研能力欠缺、教学脱离实际等弊端,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更好地服务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的客观现实性,还体现在它与供给侧改革方向的高度契合上。供给侧改革,说到底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解决“供给什么”“如何供给”等一些基本问题。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必须根据市场需要和发展趋势,做好市场调研,梳理真实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以市场的需求倒逼高校办学行为,努力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服务”特征,使得它更倾向“需求方”,客观上更能将供给侧改革落到实处。

(二)理想形态的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相关理论还处于探索之中

学者们普遍认为,作为理想的教学服务型大学应具备“服务”的重要特征。徐绪卿认为,“服务是职能、更是宗旨,还具有统领的作用”,“服务从功能上升为理念,不仅仅是内涵的不同,也体现了学校对于自身发展所处环境、办学价值和阶段任务的不同判断、理解和把握”;[8]刘献君认为,“服务意味着多元化、多样化,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所处地域、学科结构、办学传统选择不同的服务对象,从而形成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模式、组织管理模式、资源配置模式和办学特色”,[9]他还进一步提出了教学服务型大学具有开放性、应用性、多样性、地方性等主要特征。

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学服务型大学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特殊发展历史上所诞生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概念。这些年,尽管国内学者对教学服务型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理论研究的深入性和系统性都有待加强。此外,由于没有国外成熟理论可供借鉴和实践样板作为示范,所以人们对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本质、核心和理想形态等还缺乏深刻的揭示,对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理论探讨仍处于谨慎探索和“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三)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处于艰难的实践探索之中

截至目前,我们还不能说哪所高校就是教学服务型大学新类型的样板。但是,教学服务型大学新的办学理念以及作为院校的新定位、新类型正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所接受,不断地有新院校加入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的阵营中来。国内众多高校教学服务型大学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相关研究的深化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滋养。如黑龙江科技学院通过构建大工程和大实践教育体系,推动学校向教学服务型大学的转型;武汉纺织大学围绕纺织产业链,通过“专业嵌入产业链、产业孵化专业群”,全面对接和服务纺织行业、产业,推动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系统性建设;浙江树人大学明确将教学服务型大学发展目标列入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中,在全校范围内加强了“面向对象教育和学以致用”服务文化的培育,通过与现代服务业、家政养老产业等深度对接,提升了高校对产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且依据现代服务理念,全面推动学校内部管理流程的优化和改造,全面朝向教学服务型大学转型,等等。

受传统高校分类体系的制约,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实践探索仍面临不小的挑战及政策性的“潜在风险”。从高校内部来看,教学服务型往往被视为一种办学定位,要解决的是如何将服务理念渗透到办学的各个领域的问题。从建设实践来看,虽然师生在观念上接受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提法,但是受条件、环境和基础等因素的限制,普遍持着观望、等待甚至敷衍等消极态度。从高校外部来看,教学服务型大学作为一种高校类型,其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与传统的高校类型有诸多不同。在我国传统的分类框架体系下,人们已经习惯于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的高校分类,猛然间出现的教学服务型大学这种新的高校类型正面临着来自政府部门、同行和社会各界的拷问,凡是定位于教学服务型的高校都陷入了“何去何从”的现实困境。

三、实践之要:以应用型示范院校建设为推动

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级教育部门都在布局应用型示范校的建设,众多地方本科院校也积极参与其中,如2010年河南省遴选了黄河科技学院等10所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安徽省遴选了合肥学院等5所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2016年浙江省遴选了浙江树人大学等10所应用型试点示范校。此外,各省针对高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示范校建设也都出台了相关的激励政策。从建设实践看,试点院校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路径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创新,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果。透过这些改革和实践发现,在应用型示范院校建设和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之间寻找关联性,可以更好地推动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有序发展。这是因为,教学服务型大学本质上就是通过细分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为用人单位提供更精准的人才服务,从而赢得自身更好的发展。可见,教学服务型大学具有应用型本科的特性,完全可以借助应用型示范校的建设经验来推动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建设。[10]

(一)让服务理念贯穿应用型示范院校建设的全过程

所谓应用型,说到底就是需求导向和服务导向。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内涵核心体现在“教学”和“服务”两个方面。应该说,教学是这类院校的主要任务,向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是这类院校的最主要社会职能,尽管它也不排斥担负着科技服务等职能,但是相比人才培养的职能发挥这些都是从属的。服务是这类院校的职能,但是这里所指的服务不同于传统大学的职能意义,而上升为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具有统领性意义,是教学服务型大学区别其他大学的最重要特征。由此也可以说,教学服务型大学是以现代服务理念为指引,并以此来配置办学资源、运行和管理,以人才培养为主要服务职能的特色性大学。

“教学”和“服务”这两大核心特征也正是应用型示范院校的两个着力点。从学校的角度看,应用型示范校应客观把握区位特点、资源优势、生源特点和学科类型,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设计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特色。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使得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间存在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性也恰好为高校改变同质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如果高校能够精准找到自己的服务面向,那么就可以实现特色化发展的目标。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服务理念意味着应用型示范校要以服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为导向,细化培养标准和人才规格,突出能力培养,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法。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加大复合型、现场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并落实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理念,使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和创业的潜力。

(二)在服务面向上更加突出“地方和行业”

当前,在应用型示范校建设中,人们普遍将服务面向锁定在“地方”和“行业”上,而“地方”和“行业”也是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的主要服务对象。能否在服务“地方”和“行业”上做足文章,是判断教学服务型大学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纵观很多国内和世界名校,都是首先在服务地方和行业上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再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的。一些地方高校也通过对接地方迅速提高了综合竞争力。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将依赖于能否很好地服务于地方和行业。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应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双赢为目标,建立大学与所在城市和区域的良性互动,在政府决策咨询、信息服务、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其知识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

在具体的服务方式上,高校应积极探索建立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大学或二级学院的理事会(董事会)以及专业指导委员会,让行业和企业专家在学校决策和专业建设中发挥咨询作用。吸纳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共同参与学科专业设置评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及教学质量的评价。还要鼓励高校与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合作建设实训和实习基地、创业基地,共同开发课程资源,支持学校与行业企业建设多形式的技术合作中心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使校外实习基地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走向社会的起点和摇篮。

(三)在服务模式上更加突出行业学院建设、学科专业大平台建设

从各地出台的应用型示范校建设的文件精神看,总体上要求高校瞄准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升级、现代服务业培育和公共服务领域等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集成和整合,培育优势和特色,重点建设一批地方和行业急需、优势明显、特色彰显的学科专业,形成若干个服务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学科专业群,实现学科专业与企业、学科专业群与产业链的有机对接。

笔者认为,积极探索行业学院建设是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的突破口。传统的学院设置往往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但是缺乏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行业学院则更加突出应用型、实践性和综合性,它能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之间的界限,综合性地运用各个领域相关知识,系统全面地解决某个领域或者某个行业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比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社会需要大量家政和养老服务人才,但是很少有高校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针对这个状况,浙江树人大学适时设立了家政养老产业学院。该学院创新办学模式,采取工学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双元制(工读交替)+双证制(学历+技能)”培训机制。学生可以采取半工半读的模式,在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练习家政服务、医院护理等具体操作,既可以面向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也可以是面向成人的继续教育。该学院的创立和发展得到了多位省部级领导的批示,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

(四)在建设过程中更加突出“PDCA”

PDCA循环又名质量环,是管理学中经常采用的经典模型,1930年由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提出,1950年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Edwards Deming)博士再度挖掘,并广为宣传和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中。PDCA中的四个字母分别代表计划(Plan)、 执行(Do)、 检查(Check)和 修正(Act),它是目前国际上全面质量管理应遵循的基本程序。PDCA循环表明,全面质量管理涵盖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并且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和修正几个环节进行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

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建设过程也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过程。学校发展中也会经历很多的挫折和反复,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的考核、反馈和调试机制。这样,当区域经济的条件和环境发生改变之后,学校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也会随之调整。根据组织理论的观点,大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和外部环境之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大学时刻保持服务社会的心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自身的办学方向和办学重点,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发展的活力。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长期的建设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经历不断的实践探索并形成共识。

猜你喜欢
服务型应用型办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刘国中: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服务型的政府绩效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