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宋代,词这种文学体裁最为兴盛的年代,又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人们习惯于将苏轼当成大词家。且不说词作为长短句,本质上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单在诗歌的创作方面,苏轼也有着非凡的成就。苏轼骨子里有着自由、豁达、智慧、浪漫,他是一个天生的诗人。
提到苏轼,我们总是想到他把酒问天、江山谈笑的豪放,似乎他生逢盛世,一辈子都人生顺意、境况逍遥,因此他的诗词作品也阳光积极。殊不知,苏轼的豁达与一般人不同。他并非仅仅因为人生顺意才呈现得阳光积极,在困境挫折中,他也从未改变态度。
1082年,45岁的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用现代的话说,是湖北黄冈地区的保安队副队长。此前他被投入狱中,险遭杀身之祸,后来几经波折,在狱中关了几个月,才被释放。从名动京师的天纵奇才,欧阳修心目中“未来大宋的宰相”,到反复贬谪(zhé),受挫,地位下降,甚至生命都受到威胁。一般人经历这样的变故,免不了要灰心丧气、愤世嫉俗,唯独苏轼心意不改。他享受人生、珍重生命和世界美好一面的人生态度丝毫不变。“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他最好的人生写照。
写于到任黄州团练副使三年之后的《定风波》,是这种人生态度最好的写照。出游途中遭遇暴雨,同行的人都慌乱逃窜,四散避雨,唯独苏轼继续从容地“吟啸徐行”。在他看来,天晴固然有天晴的美好,但暴雨中独行,同样另有一番飒爽。有时候,我们无法决定人生路上可能遭遇什么,但是拥有乐观、通达态度的人,总是可以像苏轼一样从容应对任何风雨和变故,从而让人生过得更积极、美好一些。
我们都知道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却不知道写下这两句诗的背景。苏轼被贬黄州(属今湖北黄冈)后,东山再起,在汝州做出一番事业后,又被召回都城。然而,好景不长,新党上台后,他再度被贬,从杭州到颍(yǐng)州(今安徽阜阳),再一路南下,到广东惠州(今广东惠阳)。此时的苏轼已经年迈,贬谪、动荡的生涯中,数度经历亲人的生离死别。然而,我们从未在苏轼的诗句中找到沮丧颓唐的痕迹。他在杭州开开心心地做着东坡肉,帮助当地百姓修筑水利,发展经济,千百年后仍为当地人所怀念。
此后不久,他又被贬到当时更为蛮荒的海南。而苏轼给出的回答是: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这个豪迈的老人,在海上遥望星空,依旧满怀着对生命、对世界、对自然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