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阳
2017年江苏高考尘埃落定,它对我们2018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影响深远,但是解题教学作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加强研究.罗增儒老师在《数学解题学引论》[1]中提出:应当学会这样一种对待习题的态度,即把习题看作是精密研究的对象,而把解答习题看作是设计和发明的目标,解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寻找解题是一个发明的过程.在此笔者从解题教学的角度结合本张试卷的函数部分谈一下认识.
二、自我启发式解题的理论再认识
(一)自我启发式解题的理论支撑
一是元认知理论,元认知是个体对认知领域的知识与控制.所以包含两部分,一是有关认知的知识,作为认知的知识是作为个体关于对于认知领域的知识,主要指自身的认知能力、认知对象的内容、认知过程的策略理解三部分.二是对认知的体验与监控,是个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自我监视、控制和自我调节的动态过程.
二是波利亚解题表,波利亚解题表的简要概述:1.理解问题(① 这个问题是哪方面的问题,该问题要求我们干什么?② 它涉及哪方面知识,这方面知识我学过吗?);2.寻求解答(① 我过去见过这种题吗?② 我能应用一个具有相同或相似未知条件的熟悉问题解決当前问题吗?我能从已知条件中产生什么有用的东西?③ 我使用了所有的条件和数据了吗?是否能确立一个容易达到的中间目标?从结果反推回去又怎样?④ 我还有其他的办法吗?);3.执行阶段(① 我正按计划接近目标吗?② 我的每一步都是对的吗?③ 我有必要修改或重新制订计划和策略吗?);4.评估阶段(① 我能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吗?② 有无矛盾之处?③ 我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或更好的方法?).
(二)对于自我启发式理论的扩充
1.认知心理学作为自我启发式解题理论的依据
自我启发式解题的重要特征是在学生个体已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与基本思想方法后,通过自我启发提问来整合自身的信息与知识,而《认知心理学》[2]中提出图式与认知结构,是指人脑中得到较好组织的整体性信息结构或知识单元,即已有知识的一种整合,其主要功能是为我们获取新的知识并达到真正理解提供必要的工具,简单讲就是在审题中反映知识的整体性与认识活动的能动性,更直白地就是这是什么问题,它意味着什么.所以认知心理学作为自我启发式解题理论的依据是比较适合的.
2.认识认知心理学
解题行为不应被看作一种被动刺激的结果,而更应理解为是一种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在解题中的执行体现.如江苏高考第20题主要考查了三次函数利用导数来研究函数的性质,利用它的性质来研究参数间的关系,属于难题.此题远不如2016年的高考第19题,我们平时的练习难度也不比此题低,那么学生为什么会感觉本题的难度比较大呢?笔者认为难在学生的心理状态,更难在整份试卷的体验上.
【参考文献】
[1]罗增儒.解题学引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2-14
[2]箱田裕司.认知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