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前
摘要:中医作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一脉,不仅收录了丰富的医药学知识,同时也蕴含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哲学。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融合,中医也逐渐作为中国形象走向世界,其神秘新奇的医学理论如何能被外国人准确无误地认识接受,是中医跨文化翻译的一大难点。在本文中,作者对中医英译的现状进行了概述,从翻译原则的角度出发,针对中医文化的国际化传播策略进行了阐述,旨在更好地促进中医跨文化传播的现实目的。
关键词:中医英译 跨文化 翻译原则 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7-0108-02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文明的积累与实践,得以传承和发展的人文瑰宝,其中的医学知识不仅包罗万象,更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种真实记载。虽然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差别,但中医学理论的传播现如今已经扩散到世界各地。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医文化已逐步被西方世界所认知,并试图深入了解。因此为促进中医药在全世界的发展,跨文化翻译就成为至关重要的语言工具。虽然现阶段已有很多成功的翻译典范,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译本,但从整体发展水平来看,中医英译的领域仍存在一定的缺憾。
一、中医跨文化传播的现状
(1)中医语料库的创建现状。随着中医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中医语料库建设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通过对经典文献的双语解读,很多中医翻译作品得以更好地传播和发展。这些语料库中不仅包含了简单的中医术语,同时也集合了我国重要的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研究。但从其质量上来看,中医语料库的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语料库方面的学术质量仍处于初级水平。虽然我国现阶段的中医翻译语料库已初见规模,但从学术质量来看,核心期刊的发表内容单一、研究课题缺乏新意,很多研究的论证深度不够,难以真正解决中医跨文化翻译误区中的种种问题。其次,语料库的中医学科体系不够完整,造成译本内容芜杂,概念和学术用语难以实现知识架构上的统一。再次,中医语料库的研究分支虽多,但研究人员各自为林,研究成果难成体系,造成中医传播工具存在基础性的障碍。
(2)“文化缺省”和“文化空缺”下的传播瓶颈。中医翻译过程的复杂性不仅是由于高素质翻译人才的缺失和自身表达的模糊性造成的,同时也是由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缺省”引起的。由于中医学在创作初期,医者主要根据同一领域的意向读者进行判断,因此会省略共同的文化背景和语用前提。但在中西方不同文化领域之间传播时,一些中医作品中的文化内容在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缺省”的状况,造成了读者在理解上的意义偏差。如中医理论中的“阴阳”,是由中国几千年历史凝练出来的人文精髓,它不僅用于中医学,同时在宗教、风水、文学、哲学等领域也有阴阳之说。这些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是无需赘言的,但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相似的意象,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就出现了“意义真空”的现象。此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翻译空缺,很多中医术语在英译过程中找不到合适的替换对象,如藏气、元气等中医术语,虽然采用了对应译法,但从语义上来看,这些词汇中蕴含的丰富概念,在英文表述中并没有真正表达出来,因此中医药在意义上的传达就大打折扣。
二、中医英译的原则
(1)对应性原则。在中医英译的过程中,西医术语的词义应该尽可能与中医相对应。只有在不同语言文化中找到一一对应的词语,才能真正实现语言之间的回译,促进中医在全世界的发展传播。如中医文化中的精和神,虽然有其引申的特殊含义,但在英译过程中,通常将“精”译为Essence,将“神”译为Spirit,以及中文中的“道”,在英文中也有特定的翻译,即Tao。
(2)系统性原则。随着我国中医语料库的不断完善,翻译时应遵循中医药自身的系统性,保障中医理论的完整体系,使其在发展过程中自成一派。同时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中医理论及药物有上下位的母子关系,所以在英文表达中,要注重双译法的使用。将中医译名与西医名称进行一一对应,使中医文化在传播中更为系统完整。
(3)简洁性原则。在中医文化中,很多专有名词的来源是多种因素的一个集合,如五脏六腑、任督二脉、十二经脉、阴阳协调等,这些词语在英译过程中,要想达到完整而准确的翻译效果,就必须逐一进行翻译,然后形成相对应的词组。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译名的简洁性是至关重要的。很多古老的文化难以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专业术语的晦涩难懂,无法契合全球化的认知。因此随着中医英译的发展,通过使用西医术语来解释中医概念的翻译方式,现在已经逐渐走向了由繁到简的过程。如名词“肝肾阴虚”的译法,已经由过去的“yin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简化为现在国际上通用的“liver-kidney yin deficiency”。
(4)约定俗成原则。在中医英译的过程中,约定俗成原则指的是依据国际和我国的统一标准,在现有阶段的中医翻译中,对于不符合翻译规范的一些词语,如果已经开始通用,则仍然可以继续采用。但对于有明显错误的翻译,则不能被认可。如五脏六腑的翻译,虽然存在很多不合理,但由于人们长期使用,也逐渐被大多数人认可。再如中医中“气”的译法,由于“气”的含义比较抽象,无法用特定的英文单词来进行表达,因此很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直接引用的方式。例如,元气的英译为“primordial qi”,既符合了翻译标准的约定俗成原则,同时又尽可能地保留了中医术语中的原意。
三、中医英译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1)“丰厚翻译”的跨文化传播。“丰厚翻译”理论的提出,其实是文化移情的一种系统性延伸和发展,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注释和注解将传播文本归位于原始文化和语言环境中。读者在了解中医知识之前,首先应处于一个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体系,才能结合上下文进行知识的自我解读和内化。在中医英译过程中,由于“文化缺省”的现象,很多跨文化的术语知识难以归纳到中医专业领域,而“丰厚翻译”的方法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如中医药“白虎汤”的翻译,直译过来的英文版本中缺失了很多背景知识的解读,很容易给读者带来了认知盲区,因此就需要一定的注释加以辅助理解,使读者明确了解“白虎汤”名称的真正由来。
(2)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的适当调节。归化翻译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向读者靠拢,用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进行跨文化传播。而异化翻译则恰恰相反,它是以作者的表达意愿为出发点,使用源语言中的语法习惯和文化传统来进行文本翻译。这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在中医英译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医在全世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要想实现民族文化的跨地域传播,就需要进行适当的文化移情,将一些晦涩难懂的东西进行归化或等化翻译,如中医中的疳积在翻译时被归化到西医中的小儿营养不良。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较大,文化空缺的现象难以等量化地归类所有的中医药名称,因此就需要转变翻译方向,以作者原意为主,通过异化和丰厚翻译的结合来进行解读。
四、结语
中医文化的迅速传播是中国软实力增强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传承与革新的一个必经之路。但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中医英译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在保留原有文明的基础之上去粗取精、兼容并蓄,处理好归化与异化的条件界定,以科学专业的态度定位中医文化,从而有效提高中医在全世界的接受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游越.文化多样性视域下中医翻译的语言障碍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1): 2877-2879.
[2]张金金,张斌.中医典籍英译本中文化缺省翻译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5,21(7):102-105
[3]周丽红.中医术语翻译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策略[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8(2):135-136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