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中职生编演语文课本剧的方法与思考

2018-12-08 09:37刘杰锋
文教资料 2018年24期
关键词:指导方法课本剧中职生

刘杰锋

摘 要: 为了改变中职生不爱学语文的现状,作者尝试在教学中引进课本剧。指导中职生编演课本剧有四种方法:激发兴趣,只给“半成品”,打磨细节,多元评价。实施课本剧教学,要避免四个“不要”:编写剧本不要包办,演职人员不要单一,排练演出不要频繁,演出和授课不要“两张皮”。

关键词: 课本剧 中职生 指导方法

中职语文难教,因为一些中职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兴趣,就要用学生喜欢和乐于参加的方法,教学中我找到了一个切入点:编演课本剧。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一、指导中职生编演语文课本剧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认识课本剧。

什么是课本剧?怎样编?怎样演?诸多问题,教师不能空讲概念。我校中职语文教材的第六、七单元是小说,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守财奴》《项链》《药》等11篇。学习这些小说之前,我用一节课的时间专讲什么是课本剧,目的只有一个:激发兴趣,消除学生畏难情绪,为编演课本剧扫清思想障碍。

每年春晚有一些优秀小品,如《真假老师》《扶不扶》等,我留心收集,在课上播放。这些小品以人物对话为主,实际上就是话剧。话剧有何特点?我和学生一起总结:有演员、舞台、观众;有生活气息,有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鲜明;演出时间不长,舞台变化不大。当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我话锋一转:如果小品演出的内容是取自课本,就叫课本剧——“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将其改编成能够通过教室或舞台表演来表达文章主题的小型话剧”[1]。

紧接着,让学生观看由上届学生演出的课本剧视频,并展示相关剧本,讲解剧本常识——台词、舞台说明、矛盾冲突、表现手段,等等。由于有案例,学生觉得有趣,好懂。

(二)只给“半成品”,学生补写。

起初实施课本剧教学,我给出完整的剧本,让学生“依葫芦”排练;后来发现这样做有弊端。一次排练课本剧《药》,学生问:“老师,夏瑜和夏四奶奶是什么关系?”我一听,很吃惊。编演课本剧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如果学生不读书,不熟悉课文内容,他(她)的演出就很难入戏。我改变方法,不再提供剧本,而是要求学生写剧本。学生叫苦,说不会改编;也有学生不叫苦,但抄袭。我再次改变方法:给剧本,但只给一半,另一半空出来,让学生补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五幕剧:沧州遇旧、谋害林冲、接管草料、借宿神庙、怒杀三贼。以第一幕为例:

旁白:……

李小二:恩人,恩人!

林冲:……

李小二:(惊喜,握手,拥抱)多年未见,我找恩人,找得好苦哇!

林冲:你怎么在这里?

李小二:上次,得到您的帮助……后來……今天外出收账,不料有幸遇见恩人。不知恩人为何在此?

林冲:……

李小二:哦,原来如此。恩人,我的酒店就在前面,要不到我那儿喝杯酒吧?

林冲:不,我有事,先走一步,改日再聚,告辞!

李小二:……

怎样补写省略的部分?要熟悉课文,这样做可以“逼迫”学生认真读书。实践表明,这一招管用,“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激发了学生改编的欲望。

(三)指导排练,打磨细节。

精彩的演出离不开多次排练。排练,教师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和学生多交流,齐心协力,打磨细节,尽可能地挖掘出蕴藏在剧本深处的丰富内涵。

1.让语言更细腻

人物对话是演出的重点,应掌握好对话的语气、语调和语速。语言精彩了,才会感染观众。《药》中的夏瑜是一个革命者,他被审问时应该怎样回答,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旁白:夏瑜从事革命,被敌人逮捕,关在牢房里。红眼睛阿义决定审问他。

红眼睛阿义:(坐着,拍“惊堂木”)把犯人押上来!

(两个士兵拽着夏瑜胳膊,从教室外进来)

阿义:你叫什么名字?

夏瑜:夏瑜。

阿义:你干什么工作?

夏瑜:干革命。

当夏瑜回答“干革命”时,有学生说,夏瑜的回答应该用感叹语气,声大,急促,因为他是宁死不屈的革命者;也有学生说,夏瑜的回答应该用陈述语气,声音平和,因为他从容镇定,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怎样解决双方争议?我启发学生:“夏瑜就义前高呼‘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高呼之前,如果他一直都是大声说话,那什么叫衬托?什么叫抑扬顿挫?”

通过这个例子我告诉学生:排练时,人物语言一定要用心琢磨,不能随便说;只有懂心理,会分析,能揣摩,把握抑扬顿挫,才会精彩。

2.让动作更有表现力

动作是话剧表演的基本手段,它具有快速、短暂的特点。学生在排练时,往往重视语言,忽视动作。

剧本《守财奴》有这样的文字:“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这个片段的戏,“扑”是关键词。怎样表演“扑”呢?学生说,就是跑过去一抱。我启发学生这样做:

(葛朗台)瞪圆眼睛,快速起步,冲向放在课桌上的梳妆匣,左手猛地推开女儿,右手迅疾推开妻子,“哐当”一声,整个胸脯覆盖在桌上,由于用力过猛,双腿向后翘起;好一会儿才直立身体,小心翼翼地捧起梳妆匣,凝神细看。

学生说,这样“扑”好,看似夸张,但形象地反映出葛朗台贪婪、倚强凌弱的性格。此例,我告诉学生:关键性的动作要放大、变慢,因为它对活跃剧情、刻画人物形象、加深观众印象有重要作用。

(四)上演剧目,多元评价。

“一次优秀的课本剧表演一定会呈现出学生多方面的才华。而因为学生个体本身的差异性,教师就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这种差异性鼓励,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多方面表现,使课本剧的评价方式多元化”[2]。多元化评价,我这样做:第一,演员自评,请主角在谢幕时讲演出心得;第二,观众点评,让观众谈感受,并评出最佳表演奖、最佳造型奖、最有人气奖等;第三,教师总评,我分析他们演出中的亮点和创新点,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除了上述“语言评价”评价外,我更倾向于“媒体评价”:把全体演职人员的名单做成光荣榜(图片版),把演出中拍摄的照片做成“电子相册”,把排练中那些难忘的人和事写成散文,把对导演、主角的专访写成通讯,鼓励参演学生写自己的见闻感受……有的我编成报纸出版,有的直接发送到班群和微博中。这样学生的荣誉感得到满足,学习语文的兴趣持续激发。

二、编演课本剧的几点思考

(一)剧本编写不要包办,要下放权力。

起步阶段,教师可以给出完整的剧本让学生排练;当学生有了演出体验后,再演新剧本时,教师要下放权力,让学生写剧本。如果学生写有难度,教师就可以提供“剧本框架”(有剧情走向,但台词尽量省略)。训练几次后,教师应彻底放手,让学生独立改编,因为“语文教育应着力于语言文字及内容的开发,让学生从中发现意义,实现自我建构和运用,在建构中发展,在运用中提升”[3]。

下放权力要注意两点:

1.鼓励学生加戏

编演课本剧,既要忠实于原著,又不能死搬硬套。“为了使事件更加集中、戏剧冲突更加尖锐,教师要鼓励学生开放思维,大胆地对原有故事情节进行适当的想象和添加,以丰富剧情”[4]。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没有坏人富安“好色”的内容,学生改编剧本时,想象了内容,不但增加了喜剧色彩,丰富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富安贪图女色、李小二的妻子坚贞不屈,而且表达了“恶有恶报”的朴素道理。我非常高兴,当场表扬了学生。

2.反对学生恶搞

有的学生编写课本剧时为了增强趣味性,一味恶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偏颇,教师要纠正。比如改编《项链》时插入“金伯利钻石”广告语,改编《守财奴》时添加葛朗台“纳小妾”,改编《鸿门宴》时展示刘邦如何“好美姬”……这些内容固然吸人眼球,但它们游离于原作的主题,曲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一定要及时引导,纠正文风。

(二)演职人员不要单一,要兼顾多数。

有些中职生性格开朗,乐于表现自己,愿意演课本剧;但如果每一个课本剧都由他们演,其他学生就会有成见——“演出是他们的事,与我无关”。如果这样,就达不到教改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兼顾多数学生,我有两种做法:第一,小组負责制。这个课本剧由这一组的学生完成,那个课本剧由另一组的学生实施,小组有竞争,力争给每一个学生亮相舞台的机会。第二,量才推荐制。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等原因,不愿意演课本剧,我就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写剧本、当剧务(做道具、搬桌椅、拍视频、拍照片等)、做评委。这样一学期下来,多数学生与课本剧有了不解之缘。

(三)排练演出不要频繁,要间断进行。

如果每篇课文都上演课本剧,学生就一定会疲于应付,叫苦不迭,因为排练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久而久之,“有趣的”课本剧再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这样解决:我教4个中职班(教学进度略有不同),第1篇小说,A班表演课本剧(拍成视频),其他班不排、不演;在其他班上课时,我播放A班的课本剧视频,让学生观看、点评。第2篇小说,B班表演课本剧(拍成视频),其他班不排、不演。以此类推,平均一个班一个月排练一次,任务不多,时间分散,学生支持。

(四)演出和授课不要“两张皮”,要以演促讲、以演促写。

演课本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熟悉人物性格;但学生的演不能代替老师的讲,毕竟中职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容易浮于表面。老师的讲,要对学生的演起到承前启后、鞭辟入里的作用。

学生演完《药》,我趁热打铁,设计了四个问题:1.康大叔的性格特点是什么?2.华老栓呢?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夏瑜是一个革命者?4.从全文看,是夏家的悲剧大,还是华家的悲剧大?前两个问题,学生演过课本剧,有体验,纷纷回答;后两个问题,学生没有深入思考,觉得意外和疑惑,要想回答,必须再读文本,思考小说主题。这是“以演促讲”。

在排练了多个课本剧后,我要求学生原创剧本。剧本的素材不再是课本,而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在我鼓励下,有些学生创作了质量较高的剧本,如反映寝室生活的《寝室风云》,反映男女恋爱的《情》,反映中职生求学现状的《一节美术课》……这是“以演促写”。

三、结语

编演课本剧尽管有些复杂,有些艰难,但它的作用很多:可以培养中职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审美情趣;可以提高中职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演能力;更可以激发中职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给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让师生共享成长之乐。

参考文献:

[1][2]戴启江.课本剧表演的评价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13):63.

[3]吴志诚.指导高年级学生编写课本剧的尝试与探究[J].新教师,2018(1):23.

[4]贡如云,冯为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52.

猜你喜欢
指导方法课本剧中职生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浅析强化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效果
细说小学课外阅读的类型及阅读指导方法
如何在语文课上提高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指导
语文课本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